风热喉痹之五(脓菌性咽峡炎)
本症是急性咽炎、喉炎的严重者。多发生于成人,具有传染性和季节性,也多见于冬春季节,它不仅局部有急性炎症,而且对整个机体和其他器官,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喉科心法(潘氏)》的“此阳症之中,最急最恶者也。突然而起,暴发暴肿,转肿转大,满喉红丝缠绕,疼痛异常,声音不能出,汤水不能入,痰涎壅塞闭胀,势如绳索绞喉。不急治,即成杀人。治之者必飞骑去救,不可稍缓”。这是本病最典型的描写。
历代名称:《诸病源候论•伤寒咽喉痛候》:“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疮”。又“时气咽喉痛候”:“攻于咽喉,故痛,或生疮也”。又“热病咽喉疮论”:“熏于咽喉,故生疮也”。又“温病咽喉痛候”:“上攻咽喉,故痛,或生疮也”。都是本病。古人习惯上把糜烂、溃疡等都称为疮,因之最初论及本病者,当推《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也有“咽喉生疮”一症,但窥其用药,殊不相符。至清代以喉科专著的大量梓行,本病名称也相见繁多起来,如:烂喉风、风热喉《喉科指掌》 风火喉《喉科金钥》 瘟毒喉痹《喉科泄秘》。
〔症状及检查〕
起病迅速,潜伏期2〜4天。开始身感畏寒、发热,体温可升至39—40.5摄氏度。咽喉部干涩不适,疼痛,在言语及吞咽时更加厉害。全身不适,关节痠痛,头痛头昏,恶心欲泛泛作吐。咽部肿胀严重。甚至发言不清,舌根木讷,声音嘶哑。如其病邪直侵肺经,则更有咳嗽、嘶哑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可出现。也有高烧时,伴以大便秘结,口干而渴者。
检查所见,咽喉部粘膜充血、肿胀,呈暗红色,当然也有艳红者。是雍垂水肿下垂。扁桃体肿胀充血,可能有黄白色小点状渗岀物,严重的也可溶合成片状。间接喉镜下,可见声带、室带充血水肿,会厌、披裂皱襞增厚、水肿,甚至阻碍呼吸。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增多,更以中性为显著。
〔诊断〕
起病迅速,有全身症状。咽、喉粘膜充血水肿,间有脓性分泌物外,更重要的为血液检査。
〔常见证因〕
肺胃积热,复受风邪,感触浊气,以致火动痰生,痰助火势而致。此外,平时过食炙煿厚味,或辛辣热物动火生痰之品。或五志之火燔灼,也是一个常见的诱因。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初期:咽喉疼痛,吞咽不利。局部红赤充血,痰涎较多。畏寒(有些没有畏寒)发热,头痛,口渴善饮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大者。风邪尚在浅表,大多为风热使然。
中期:疼痛加剧,吞咽更觉不利。局部红赤加重,出现成片脓点或溶合成片如假膜。口发臭气。寒热热度较高,头痛如裂,口渴狂饮,大便闭结。舌黄苔或黄腻。脉来实、数、洪者。乃风邪化热,热毒壅盛的表现。
后期:初、中、后三期,大多为循序而进,但也有由初期而直接进入后期者。此时则诸邪宣泄,除少数正气一向亏弱者外,大多即可康复。
(二)论治要点
1.内治法:属于风热者,宜疏风清解法。常用代表方有桑菊饮或银翘散。风甚于热者,六味汤。热甚于风者,清咽凉膈散。
属于热毒壅盛者,当然以清热解毒为前提。常用代表方为清咽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之类。
后期恢复途中,祇要清肃残邪。常用方有甘桔汤、五味消毒饮之类,都可取用。少数虚弱者,用些太子参以扶持正气。
2.外治法:初期轻症,用冰硼散。中期重症,锡类散、尤氏卯字号吹药。如其痰涎壅盛者,参用尤氏午字号吹药。后期恢复,中白散或珠黄散。
〔转归及预后〕
预后良好。在理论上也有可致毒邪内陷的说法,但在临床上祇要治疗及时,措施得法,很少遇到这样的不良后果。
〔调护〕
1.采取适当的隔离。
2.及时服药。外用吹药,每天3〜5次。
3.保持局部清洁,多漱口。
4.应休息,多卧床。
5.注意大便,保持通润。
6.忌一切腥发海鲜食物。
7.进入后期,考虑增加营养。
〔文献摘录〕
1.风热:《喉科指掌》:“风热而起”。
2.风火相扇:《喉科金钥》:“风火相扇”。
3.郁火热毒:《喉科秘本》:“因郁火而兼热毒”。
4.风痰:《杂病源流犀燃》:“风痰壅盛”。
5.风痰湿热:《喉科紫珍集》:“久积风痰湿热”。
6.毒气:《诸病源候论》:“毒气上薰,故咽喉不利”。
7.上实下虚:《诸病源候论》:“上实下虚,热气内盛,熏于咽喉”。
8.醇酒厚味:《喉症明辨》:“醇酒厚味太过,致肺胃积热”。
9.肝(肺)胃热毒:《喉科杓指》:“肝(肺)胃热毒,外感时邪而发”。
10.心脾热毒:《焦氏喉科枕秘》:“热毒伤心脾二经之气”。
11.疫疠之气:《喉科泄秘》:“天行疫疠之气”。
12.病后:《喉科秘旨》:“此症发于伤寒之后,表邪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