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气(癔性咽喉异感症)

不论癔性咽喉异感症也好,咽喉神经官能症也好,癔球也好,都是没有梅核气一名的广泛传流、家喻户晓。

《冯氏锦囊秘录》中也有“梅核”(19卷)其名,但不是指此病而是属于颈部淋巴结炎或结核性颈淋巴结炎。

本症好发于女子,所以《金匮要略》就专指“妇人”。但男子也未始没有,故《女科经纶》谓:“妇人血分受寒,多积冷结气,最易得此病。男子亦间有之”。

《金匮要略》的“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有人认为是咽喉异感症的第一篇论著。其实真正第一个论述的,是《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的“心脉大甚为喉吤”。丹波元简解释谓:“脉经作喉介,介、乔古通,乃芥蒂之芥,喉间有物,有妨碍之谓”。

如以《易•兑》:“介疾有喜”的介字来领会,也未始不可。盖介者,隔也。

历代名称:喉吤《灵枢》 咽中如有炙脔《金匮要略》 咽中如炙肉脔《诸病源候论》 喉吤吤《甲乙经》 喉介《脉经》 梅核气《南阳活人书》 喉节《喉科紫珍集》 回食单、甸气《喉科枕秘》 梅核膈《外证医案汇编》。

〔症状及检查〕

大多陡然于无意中发现,既无全身性病变,更无前驱症状。唯感到喉头有异物感,诚如《诸病源候论》所谓:“如有炙肉脔”。故而病人常作咳嗽或吞咽动作来想排除它。但在事实上愈作吞咽,而鲠介之感也愈加明显。

这种异物感,往往在工作紧张时或睡着时或专心欣赏文娱时,完全可以消失。一待空暇无事之际,则又明显起来,在疲劳或情绪不快时更重。

当吞咽口涎或流汁或空咽时,鲠觉十分明显。但进食干饭、馒头、饼干等硬食时,反而毫无感觉,通过顺利。

很多病人,十分恐惧是喉癌或食道癌,致思想包袱十分沉重。

作种种检查,包括钡餐透视,并无器质性的病变发现。但多数病人的软腭反射,常常迟钝、消失,或相反地过甚敏感。

〔诊断〕

把一切器质性病变,明确排除以后,才可作出诊断。所以诊断并不困难。但也防止,不加郑重考虑,草率从事地诊断为本病。

〔常见证因〕

本症大多偏于实证,常见于临床者,有:

1.六郁所致。

2.痰气相凝。事实上也属郁症,唯独偏于痰郁与气郁两者。

3.肝气失之条达,不论什么原因导致肝气横逆,于是乘土犯胃,胃气失降,当然咽喉部鲠介不舒了。

4.肝急脏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在详细检查后,排除了一切其他病患下,即可考虑几种致病因素。但局检殊少参考价值,祇有依赖于全身症状。

凡六郁为因的,各方面都有运行不畅的感觉。加以叹息,可以苟安片刻。脉多沉涩,舌有腻苔,食欲不振,但却无虚象。凡痰气相凝者,舌苔白腻滑润,口干而不思饮水。胸膺不畅而闷。脉多沉滑。凡因于肝气者,大多消化机能紊乱,伴以头眩、易怒、胸闷、胁痛、吐酸、厌食……等等。脉多弦劲。

来之于脏躁者,以更年期的女子为最多。常有精神忧郁、幻觉、感情易于激动、知觉不是过敏便是迟钝,善于胡思乱想。想得最多的为自己生了癌症。脉舌变化,无一定规律。

(二)论治要点

六郁所致者,应取解结开郁法。常用代表方为越鞠丸。但还应针对偏重于某一种郁而多用些针对此郁的用药。如重于痰郁者,重用化痰药。重于热郁者,重用清热药。重于食郁者,重用消食宽中药。

由于痰气相凝者,当行气开郁、降逆化瘀法。常用代表方为半夏厚朴汤。《和济局方》加上大枣,改称四七汤,作用相同。为了加重份量,可加以胆星、天竺黄、枳壳等品。

由于肝气者,当疏肝利气。常用代表方有逍遥散。由于脏躁导致者,当缓肝润躁,首推甘麦大枣汤最为适当。

〔转归及预后〕

预后良好。

(调护〕

1.语言应特别注意,使病人少生猜疑。

2.饮食恣意取食,但不能过量。不必忌口。

3.情绪不愉快时不要进食。进食时及其饭前切弗动怒。

4.加重工作量或出门游览,尽量不使病人独居一室而予以胡思乱想的机会。

5.多阅读有益的书报,能书画的可书画。

6.锻炼身体,或做气功。

〔文献摘录〕

1.寒气:《女科经纶》:“气为积寒所伤,不与血和。血中之气溢,而浮于咽干,得水温之,气而凝结难移。妇人血分受寒,多积冷结气,最易得此病”。

2.痰气郁结:《诸病源候论》:“此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

3.肝气:《临证指南》:“肝气之逆,久之则诸气均逆而三焦皆变,不特胃当其冲矣”。

4.阴气不足、肾气上冲:《女科要旨》:“阴气不足,而肝反郁热,甚则结寒微动,挟肾气上冲,咽喉塞噎也”。

5.阴阳之气痞结:《女科百问》:“阴阳之气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

6.心理作用:《慎斋遗书》:“妖本虚无,总由人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