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中风(悬雍垂过长)

所谓悬雍垂过长,就是悬雍垂的长度有永久性及异常的超长。本症在第七世纪初,就已有了记述(见《诸病源候论》),称为悬痈和垂倒。盖古代“雍”与“痈”,可以通用。

历代名称:悬痈、垂倒《诸病源候论》 悬雍肿《外台秘要》 帝钟风《东医宝鉴》 悬雍垂表(毒)《医方类要》 纯白小舌《喉科指掌》 帝中风《喉科秘诀》 悬疔《喉科紫珍集》 悬丁《焦氏喉科枕秘》 悬旗小舌《喉科杓指》 蒂丁下垂、小舌落下《包氏喉科家宝》。

〔症状及检查〕

往往好发于神经质的患者,或见于缺乏运动,有习惯性便秘者。局部症状,为悬雍垂伸长,可能还有一个较粗肥的末端。在咽部松弛状态时,即可碰及舌面,或紧贴咽壁。因之即产生异物感,甚至引起咳嗽或呕吐。但也有极少数患者,却毫无感觉。

〔诊断〕

悬雍垂,无一切炎性症状,但长期处于额外超长或肥大中者。

〔常见证因〕

细长的悬雍垂,可能为发育上的特异。也可能因屡屡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的长期刺激而病变。

凡急性的,大多为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的并发者,可以宗急性咽炎同样处理。常期慢性者,为脾气虚弱,宗气下陷使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脾主肌肉,悬雍垂虽然未有认为属之于脾,但以肌肉而论当然属脾土。脾气一衰,宗气下陷,终使这个特殊组织的肌肉松弛无力,拖长下垂了。

(二)论治要点

1.内治法:脾胃一虚,则阳气生化之源衰怯,中气不足,清阳下陷不升。所以肌肉松弛下垂,症属慢性,故而无疼痛发炎表现。治当益气升阳法。常用代表方有补中益气汤之类。也可参酌收涩之品,如诃子散中的诃子肉,真人养脏汤中的肉豆蔻、罂粟壳,以及石榴皮一类的药物。

2.外治法:早在第八世纪时,就认为要手术理处,故《外台秘要》谓:“开口捧头,以筷抑舌。乃烧小铁烙于管中,灼之,令破,灼火毕,以盐随烙处涂之”。当然,这种办法,是比较粗糙的。而且烙后涂盐,这种疼痛也是使人难以接受的。正确的方法是这样,先将悬雍垂和两侧软腭间,注射1%普罗卡因0.5—1毫升,待麻醉后,用钳子抓住悬雍垂,然后将应该截去过长的部分,以弯头剪刀截除。剪后即用百草霜散,掩上止血,必要时予以缝合。以后用珠黄散频频搽擦。五天后拆线。

此外,烙法也可采用,唯治程较长。

药物治疗,用枯矾及生明矾各半,研极细末,涂擦。但疗效很不稳定。

〔调护〕

1.本病无特殊的预防和护理。

2.手术(包括部分截除、铁烙及外用药)后,禁进热食,夏宜凉,冬宜温。

3.硬食禁忌到愈合。

4.忌烟、酒、辣。

5.及时上药,指外用外用药而言。

6.保持大便通畅。

7.少讲话。

〔文献摘录〕

1.风热厚味:《喉科紫珍集》:“因受风热,食煎炒厚味”。

2.热气:《东医宝鉴》:“所以暴肿者,抑亦热气使然也”。

3.风邪热气:《诸病源候论》:“腑脏有风邪热气,上冲咽喉,则肿垂,故谓之垂倒”。

4.胃中积毒:《喉科指掌》:“胃家积毒”。

5.胃火:《喉科杓指》:“胃火郁甚而发”。

6.脏腑伏热:《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有伏热,上冲于咽喉,热气来于悬痈(雍),或长或肿”。

7.思虑过度:《焦氏喉科枕秘》:“思虑过度,心火上冲帝丁”。

8.穿着过暖:《喉症全书》:“重衣叠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