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喉痹之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性咽峡炎)

本病和粒性细胞缺乏性咽峡炎一样,过去中医也没有这样专用病名。但中医喉科书中记载的特别丰富,纵然在临床上是一个比较不常见的疾病。它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最典型的表现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咽峡炎同时出现。

此病常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出现。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尤以2〜35岁之间的更多。在2岁以前及45岁以后则很少见。但也曾有过发生于新生儿的报导。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季节以春秋两季较多。

它的主要致病程式,有类于温病,先从肺经侵犯。所以《温病条辨》、《时病论》等温病学专书,也作为重点病而搜集在内。

历代名称:最早提到本病的为《灵枢•经脉篇》:“是动则病嗌痛颌肿”,《千金要方》也有:“治风毒咽,水不下及瘰疬肿方”。真正明确的论著,是《丹溪心法》的缠喉风。谓:“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之后《世医得效方》、《医方论》等相继论述。至《窦氏疮疡经验全书》而开始丰富起来。历来的名称,有:咽喉颈外肿痛《太平圣惠方》 缠喉风《丹溪心法》 缠喉《丹溪手镜》 温毒咽痛喉肿《温病条辨》 锁喉风《喉科心法》原文:“锁喉风,初生于耳前,形如瘰疬。渐致咽喉红肿塞痛”。喉痹急症《时病论》。

本病固然很符合于缠喉风,但不能说缠喉风就是本病。因为卢特维氏颈炎、扁桃体炎以及颈项出现肿胀的咽喉病,也都称缠喉风。

〔症状及检查〕

为了临床上诊疗的方便,可分为三型:

1.温病型:大多为青年。发病时感有畏寒,甚至伴有寒颤。继而头痛高烧,热度在38—40摄氏度之间,也有越过40度者。热型不一,可能弛张型也可能稽留型,经常持续4—5天左右。当第一次发现下降到正常后,第二次高热也接踵而至。数天后,也有胸背部可出现斑状丘疹。并伴有咽痛与全身淋巴结肿,但以颈部为重点。恢复期,热度逐渐减退,或直线下降。在发热时尽管高至40摄氏度左右,但脉搏少有数脉。

2.瘰疬型:也以青年为多。同时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常伴体温的上升而出现。肿物多见于颈后三角区,其次为耳后、腋下、腹股沟等处。有时纵隔障淋巴结也能肿大,则可发生呼吸困难、吞咽不便和咳嗽。

淋巴结肿,虽多为两侧性,但不对称。大小不一致,从黄豆至蚕豆大,经常成堆成串,甚至溶合成大如鸡蛋者。中等硬度、无粘连。局部皮肤正常,无压痛,不化脓。

3.喉风型:有较长时间的咽痛,扁桃体肿大,悬雍垂水肿充血,粘膜弥漫性红赤。有些病例,扁桃体特别肿大,表面出现大而深的溃疡,底部有肉芽增生,上面附丽着灰绿色坏死组织。触痛,容易出血,发出恶臭。

局部检查:可见咽粘膜、软腭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舌扁桃体和咽扁桃体同时肿胀。有时可见白膜,悬雍垂水肿,咽壁及两侧索也増大。腭部可发现多发性针头大瘀点,境界清楚。以上症状,大多在烧退之后,也逐渐消失。

〔诊断〕

以血片中异常淋巴细胞占总数的10%,或绝对值在1000/mm3以上,且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效价达1:200以上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常见证因〕

不正之气,直犯肺胃,化为温热,上侵清窍而致。同时温热之邪,可以炼液成痰,流窜经络而痰块形成。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风温型:咽炎与淋巴结肿两者同时存在而都比较轻的。它是风热邪毒外袭,伤及肺胃经的咽喉和少阳经的颈侧,邪留在肺卫,病情较轻。故出现咽喉疼痛、充血、烧灼感,颈部包块也稍感疼痛、胀感,无粘连充血等情况。脉多浮数。舌苔薄腻。但热邪壅结传里,或治疗失时失策,那末不论咽炎和淋巴结肿,都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全身性的发热热度升高,头痛加剧,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质红,脉也洪数。

2.瘰疬型:主要症状表现于淋巴结肿大方面。这是风邪热毒,煎煮津液,致津败液腐而化为痰浊,流窜少阳经络而成为有形之块。所以来势较猛,红肿绕颈。它与内在的咽炎并作,致颈内外同肿胀,所以《喉科秘旨》描写为“阴阳闭结,内外不通,如蛇缠紧关下”。

3.喉风型:与瘰疬型相反,是以咽炎为主症。它也是热邪壅盛,內灼咽喉。同时痰浊阻络,外结颈块。所以有认为淋巴结的肿大,是由于风邪热毒,挟痰所引起的续发性并发症,似乎也有道理。咽部病变较风温型严重,可以腐烂破碎,臭气浓郁。

(二)论治要点

1.内治法:纵然型分三类,但中医以辨证为主,所以在治疗上并不以型类作准则。

初起,风邪尚在浅表,发热不甚,淋巴结肿胀不大,咽部仅仅有疼痛,充血而无溃疡。脉浮,舌薄苔者。当疏风清热、消肿利咽法。常用代表方有银翘散或疏风清热汤。

继之,倾向于喉风型者,可用紫珍清咽利膈汤。倾向于瘰疬型者,可用加减牛蒡解肌汤。重症,用防风羌活汤。

2.外治法:咽部吹药,宗一般急性咽炎。颈外外用药,切忌苦寒剂如如意金黄散、马氏青敷药之类。当敷冲和膏,或太乙紫金锭之类。如其红肿热痛明显,则金黄散可以试用。宜取饴糖作敷形剂,日换1—2次。红肿一衰,即改用冲和膏或太乙紫金锭。

〔转归及预后〕

此症预后甚佳。大多可在3〜6星期恢复健康。但已经肿大的淋巴结,在数周或数月内不易吸收。但也有比例不多的病人,在病后口角、颈部及腕部有抽搐或痉挛。

〔文献摘录〕

1.热毒之气:《窦氏疮疡经验全书》:“乃热毒之气,极也”。

2.风痰:《喉科泄秘》:“风痰大壅”。

3.风热痰:《喉科心法》:“脏腑积热,热甚生风,风火迅速,鼓激痰涎,堵塞嗌喉隘地”。

4.风热湿痰:《咽喉脉证通论》:“风痰湿热,久积于内”。

5.杀厉之气:《咽喉经验秘传》:“此症乃受天地杀历之气,中人脏腑”。

6.药误:《时病论》:“温毒之证,过服寒凉,则温毒被压,益不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