喑病(嘶哑与失音)

嘶哑或失音,在一般文献上(是指西医的)除《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咽喉科学》之外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病名而加以专门讨论的。但中医则不然,从《内经》开始,一直就作为一个病种来使用。仅仅一部《内经》,提到本病者,计七八处之多。

《史记•仓传》有“使人喑”的记述,索隐谓:“喑者,失音也”。《史记•刺客列传》:“吞炭为哑”,《国策》认为:“哑,变其音”。《后汉书•王莽传》:“莽为人,大声而嘶”。颜注:“嘶,声破也”《脉因证治》:“嘶喉,俗名声散也”。由此可知,嘶哑是发音低沉、微弱或粗砺,失音是完全没有声音。

在这里必提醒一下,嘶哑、失音和发音障碍,是有其区别。因为发音障碍症中尚有舌喑、失语症包括在内,已不属本文所讨论的对象。《医述》已解释清楚,谓,“失音者,舌能转运,喉中则寂然无声也。不能言者,舌强不能转运,喉中格格难出,其声自在也”。至于正常人的声音,也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例如《偃曝谈余》:“石崇声似鼓”,以及《古事比》:“孙休时,能响言,声闻十数里外”,这是声音的高亢者。又如《后汉书•王莽传》:“大声而嘶”,和《齐书•萧垣之传》:“语声嘶,时人号为萧哑”。这是音色相当差的了。

《东医宝鉴》把声音分配五行谓:“金声响,土声浊,木声长,水声清,火声燥”,在理论上固然言之凿凿,但临床上我们也难以分辨。《张氏医通》:“有禀赋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遗儿,重闭清道,不能言者”。这是先天性,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脾胃论》:“声者、天之阳,音者、天之阴。在地为五律,在人为喉之窍,在口乃三焦之用。肺与心合而为言,出于口也,此口心之窍开于舌为体,三焦于(与)肺为用。又不可不知也”。李氏已把发音的机制,解释得十分清楚。人的发出声音,当然在喉,但与口腔的辅助发音、肺的鼓动气流,外腑三焦主持诸气、君主之官心的主宰组织语言都不可缺一的。例如《灵枢•忧恚无言篇》的“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重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以及“则发气疾,其开閤利,其出气易……则开閤难,其出气迟”等等,都阐说这个道理。

《素问•玄机原病式》的:“凡诸发语声者,由其形(属体)、气(属用)之鼓击也”。则更进一步阐明了喉、口、舌、唇、齿等是器质的“体”,三焦与肺是功能的“用”,“体”通过“用”的作用,才能完成一整套发言的动作。

《东医宝鉴》引《得效》谓:“嘶者,喉破也,非咽门病也”。他第一次把咽喉不分家的笼统模糊概念,澄清起来。《医学入门》:“齆,鼻塞貌”。《新辟海》:“齆,鼻道阻塞,发音不清”。这是由共鸣的失常而造成的阻塞性鼻音。《景岳全书》:“声音之病,虽由五脏,而心之神、肺之气、肾之精,三者为之主耳”。这是在心、肺之外,又加上了肾在发音方面的职责和作用。自《古今医统》的:“有内热痰郁、窒塞肺金而声哑及不出者,及有咳嗽久远伤气而散者”到《类证治裁》的“夫金空则鸣。失音一症,亦如金实则喑,金碎则哑”的280年中总结出“金实不鸣,金破不鸣”致哑八个字。这八字定律,沿用了四百年到现在取用科学检查喉头内景,已感到捉襟见肘地不敷应用了。

根据以上先哲们提供对发音的诸多论说,总括起来一句话,是并非一脏一腑或单独一个器官所能胜任。即使最简单的语言,也需通过不少脏腑及许多器官的统力协作才能发出的,如表14。

表14

喑病(嘶哑与失音) - 图1

根据这示意图的内容,本文所讨论的病变,都是在于“动力”与“发音”两个部门。

历代名称:喑、言无音《内经》 失音《史记•索隐》 𤺊、沙、喝《方言》 喑《说文》 嘶嘎《释名》 声破《后汉书•王莽传•颜注》 失声、声嘶《诸病源候论》 声干《直指方》 喑痖《儒门事亲》 嘶喉、声散《脉因证治》 郑声《丹溪手镜》 喉喑《医学纲目》 哑风《古今医鉴》 音喑、《本草纲目》 卒喑、暴喑《名医类案》 音哑、声喑《景岳全书》 喉音不清《丹台医案》 哑劳《简明医彀》 声哑《疡医大全》 喑哑《古今医案按》 失音不语《鲍氏验方新编》 哑喉《梅氏验方新编》。

本文所讨论的,属于嘶哑失音疾患,除外特殊性感染如白喉、猩红热、狼疮、结核、麻风、梅毒以及肿瘤、喉炎、声门和它的邻近组织炎而影响发音者的发音不能正常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