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治法分述

尽管每方有每方的主要作用,如解表、消炎、补益,但很多一方兼有两种甚至三种以上的作用。例如防风通圣散的表与通里,仙方活命饮的博及解表、清热、解毒、理气、化瘀、消痰等多功能。

1.疏邪解表:

(1)辛温解表:一般外感侵及口腔咽喉者,尚在浅表,所以用解表法来表而出之。凡具有发汗、解肌、透泄等作用的方药,统称解表剂。凡由于外感风寒而致的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慢喉炎、风寒齿痛等症,大多有恶寒发热,头痛,颈项有牵制感,关节酸痛,无汗或少汗等,所以用方取药,就是须要宣通卫气,发散风寒,也简称辛温解表。常用代表方有荆芥败毒散。在喉科最有名的方剂,是《喉科指掌》的六味汤。

(2)辛凉解表:感受风热,或风寒化热,应用本法。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风热齿痛、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绝大多数是风热为患。特征是具有热象,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其全身症状为没有恶寒或十分轻微,有汗,头痛,口渴,小便赤,便结等。常用方有银翘散、桑菊饮之类。

2.通腑攻下:一般通便的方药,统称为通腑攻下剂或通腑泻下剂。取用此法时,必须表邪已解,里实已成的阶段才能使用。在临床运用时,更宜辨别邪正的盛衰,然后考虑药力的轻重以及病人的承受程度。同时泻下剂大多容易损耗胃气、胃阴,一般应当中病即止,以免克伐过甚。喉科对慢性病及虚人多取润下。对急症及实体者多取峻下。

(1)润下:适用于虚证、虚人及久病者。大多以慢性咽炎、慢性喉炎、复发性口腔炎等为多。因为肺阴早已亏损,津液长期不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枯必然肠燥,肠燥势必难固。同时更以大便,不能下通,虚火更加上逼,形成了一个恶性螺旋型循环。所以本法是取用滋阴润燥的办法,使干结润泽下行而不伤津液,取药取以含油量较多的果仁类药物。津亏者血必燥,因为津血同源。津枯血燥,肠无水份,大便那得不干结而正常。常用代表方有脾约麻仁丸、五仁汤之类。

(2)峻下:是取用药力猛峻凌厉的力量,把实邪结热;排出体外。称之为“釜底抽薪”。凡急性咽炎、急慢喉炎、会厌炎、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口腔炎等,在高烧不退,大便多日不解,口渴狂饮,烦躁不宁,白细胞总数、中性无限制地增多时,可以取用。如若运用恰当,真可以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疗效。

3.祛寒温中:在喉科比较少用,仅仅用于急性病中寒凉直中的失音,以及慢性病中某些口腔粘膜病。前者为陡然接受强烈的重寒酷冷,致发音突然失声,言不能岀(习惯上称为寒闭失音)。在喉科文献中也记述不多,唯《喉科紫珍集》中第十七种阴毒喉风的:“受非常暴寒,少阴证”颇相符合。后者为口腔病久病不瘥,五脏无温,阳气消失。所以前者常用半夏桂枝汤。此方岀《温病条辨》,但它的前身是《类证活人书》用以治疗“暴寒中人,咽痛”的半夏桂枝甘草汤。后者常用附桂八味汤。

4.清热解毒:

(1)清热解毒,在喉科里最多用的法则。大凡取用温药、热药而导致的副作用甚致产生流弊,显而易见,而且反应也快。误用清凉药引起的副作用甚至产生流弊,难以暴露,反应也更不明显。所以历来医务界就有“与其误取温热,曷若错用清凉”的习惯。其实误用热药的流弊,正因为明显而易于补救。而误用凉药的流弊,正因为隐晦而难于发现、纠正,致许多医家、病家身受其害而不自知。同样清热解毒药的流弊,甘寒解毒比苦寒解毒要小得多,万一误用,也易于纠正。所以审慎的、经验丰富的医家,都善用甘寒解毒药。所谓甘寒解毒剂(药),主要是不采取大苦大寒的药而采用甘淡和平的药来清热解毒。论作用,当然不及苦寒的立竿见影,凌厉有力。但对夹有表邪的、津亏的、体弱的人是不会产生不良后果。此外,在甘寒剂中还有两个独具的作用,就是有滋阴生津的作用(如石膏、芦根、花粉、知母、生地、玉竹、元参)和退蒸除烦作用(如竹叶、青蒿、鳖甲、龟板、丹皮、地骨皮、甘中黄》。所以对于喉科疾病更为适宜。临床上常用代表方,有五味消毒饮、竹叶石膏汤和白虎汤等。

(2)苦寒解毒:这是采取大苦大寒药组成的苦寒重剂。凭它的寒凉直折之势,把炎炎不可向迩之火镇压或消灭,其效果比甘寒的明显、迅速。故如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会厌炎以及急性严重旳口腔炎症,大有非此不可之概。常用代表方有黄连解毒汤、银花解毒汤之类。喉科历来常用的为加减三黄凉膈散。不过苦能生燥,津亏者慎用。气血遇寒则凝,气血不足者慎用。寒能遏火,表邪未清者慎用。

5.利湿化浊:轻湿为浊,重浊为湿。湿多滞留于下体,浊能弥漫乎上身。两者基本相同,区别在轻重、浮沉之间而已。

这种利湿化浊法,很少用于咽喉病,独多用于口腔病。以其证情的各异,在利湿化浊法中更有层次之分,一般常用的五类:

(1)芳香化浊法:湿性重而粘腻,很少直犯头面。浊则轻而弥漫,因之氤氟上腾,祸及口腔。口腔喉舌之所以平安康健,全赖轻清阳气的清濡煦养。一旦湿浊上熏,或湿浊与外邪结合,于是浊蒙清道,轻清的阳气遭受阻遏。其表现于口腔者,即气发臭腻,各种急慢性口腔炎的层出不穷。出清阳的上窍,一变而为阴霾充斥之区,芳香化浊法,正为此而设。用于喉科以藿香正气散可作代表,同时也可用:升麻、葛根、菖蒲、白芷、藿香、佩兰、六曲、半夏曲、羌活。

(2)淡渗利湿:所谓淡渗,便是使用淡味利湿药为主,使湿从下焦排出,它的缺点是药力较缓,但优点是不伤津液,对老人、弱者、久病、阴虚者毫无流弊。常用方有八正散加减。但很多的慢性咽炎、慢性喉炎病,大多是本属阴虚而标有湿热,因之要求利湿而不能伤阴,滋养而不可助湿。可是两者总是枘凿难以揉治,所以在这样一个具体情况之下,只有选用甘露饮最为适宜。不过此方仍然嫌它滋阴有余,渗湿不足,因之临床时还要斟酌调整。

(3)清热利湿:这种方法是使用苦味燥湿和利水清热的药物来治疗湿热证。因为湿与热,往往常结合到一起,所谓“无形无质之热”, 每藉有形有质之湿邪以为依附”。喉科中仅仅急性口腔病中偶然出现这型湿热症,常用代表方有二妙丸,萆薢滲湿汤之类。

(4)醒脾燥湿:《类证治裁》:“湿症,内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阳之不运,经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脾为上藏,生性恶湿,所以内则脾阳不振,外则生湿之源侵袭,一经湿困,脾阳倍形受困,在习惯上称为内湿,较多慢性口腔粘膜病,大多为内湿所致。因之我们既要燥以去湿,同时更需振作脾阳。经过振奋,喻为沉睡的脾气即可苏醒。常用方有五苓散。其中桂枝的鼓舞脾阳,白术的健脾燥湿,更是神来之笔。

(5)健脾制湿:脾主运化水湿,脾一虚则运化功能衰退,即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反过来再损害脾的运化。出现于喉科病种中,都是口腔粘膜的慢性病(角化症除外)。治法首先健脾,脾土一健,内湿自除。常用方有六君子汤、异功散及参苓白术散之类。

6.消痰与攻坚:中医的所谓痰,除指呼吸道分泌的病理性产物之外,还泛指包括着机体内一切积潴在器官组织内的败津腐液,绝大多数是可以看到的粘液物质。但也有看不到的,如美尼尔氏病痰蒙清窍的痰,癔性咽喉异感症痰气相凝的痰等。不过不管看到或看不到的,都可以分为风痰、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顽痰、结痰以及脾虚之痰或肾虚之痰几种,所以治法也有所不同。

口腔病很少有痰证,咽喉科很多,所谓“急症风热痰,慢病脾肾衰”。其实慢性喉病中痰证也不少。消痰方法也很多,常用的有:

(1)消风痰:由急性感染的风邪激惹导致的痰,一般称为风痰。常见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及急性喉梗阻等。常用方有加味六味汤。

(2)温寒痰:在理论上说,气血遇寒则凝滞,诚如林珮琴氏《类证治裁》所谓:“寒留则水液不行”。不行则滞,滞则败,败则成痰。但在喉科来说,寒痰一证,十分罕见,偶然在急性喉炎中可能遇到。治法当以温中化痰,常用方为理中化痰汤。

(3)清热痰:火可烁津炼津为痰,所谓“火为痰之本,痰是火之标”。因之一切疾病,由于热证为多而热痰也相应而多。所以喉科痰证,也不例外的以热痰为多见。例如急性咽喉病而出现痰证者,大多属热痰。常用法为清热化痰,代表方为清气化痰汤。慢性咽喉病中,纵然是久病,但也有热痰证出现,这型热痰,常用黛芩化痰丸。

(4)润燥痰:燥痰证多在阴虚体质的慢性咽炎、干燥性咽炎、萎缩性咽炎出现。这是肺虚津槁,燥气乘之所致。凡慢性咽炎症状,除干燥之外,十之八九是燥痰。所以一般消痰方药,都不能用。致于具有香燥者,更有使津液枯者更枯、槁者更槁,祇有清肺生津以化痰,才是中肯之法。这种方法,称为燥痰润之。常用代表方有清肺饮或消燥汤。

(5)理湿痰:感受外湿过重过久,致中州被困,阳气不振,津液浊化成痰。此外,湿浊内停一久,脾气困顿,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与津液停聚而成湿痰。例如癔性咽喉异感症、长期口糜口疮等。但一般喉科中湿痰证属于少见。治法为燥湿化痰,常用方有二陈汤或指迷茯苓丸。

(6)攻顽痰:指顽固难化的痰证。喉科中以室带长期水肿,肥厚超越,粘膜不充血或充血而晦暗惨淡者为最典型。常用方为加减四海汤或礞石滚痰丸。亦可在方中加毛茨菇、天竺黄、昆布、煅瓦楞子。

(7)消结痰:结聚有形可睹者,习惯上称为结痰。例如咽部潴积性囊肿、舌下腺囊肿之类,最为典型。常用方有四海软坚汤,但效果不很理想。

(8)健脾制痰:用补虚手法来消痰有二:一为健脾制痰,一为益肾制痰。但喉科没有肾水泛滥为痰一证,故而益肾制痰一法从略。《明医杂著》:“痰之动,湿也,主于脾”。所以脾运失健,内湿自生。一方面湿滞则津滋腐化,一方面脾衰乃不能升清化浊,于是产生痰浊。所以促使土气振作,坤德一充,于是升降尽职,内湿失酝酿的温床,痰何从而来?这是杜化痰之源,绝生痰之本,故号以“制”。常用方有参苓白术散或健脾丸。严格的说,前者是补脾,后者为醒脾。

7.清火:这里的火,是脏火,又称五志之火,并非外感的热毒之火。但出现于喉科的,以心火、肝火、肺火、胃火和相火为最常见。

(1)清心火:多在口腔病尤其是舌病中出现,都为心经火旺所致。其实心火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凡属于手少阴经者,是狭义的心火。心为火脏,在五行为火,在八卦为离,在方位为南,在天干为丙丁,所以一切实火的称为心火者,是广义的心火。这里所指是狭义与广义并存。常用方有轻者导赤散,重者泻心汤。

(2)清肝火:首先分清肝火、肝气与肝阳。肝火,是火出肝经,为肝的机能亢盛而出现有余之象,它表现于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等。肝气,肝性条达而喜疏泄。如情志不舒,怒恼郁悖等影响它的条达疏泻,就会引起肝郁不舒,木气横逆,这种机转,便称肝气。疾病中肝气犯胃,最属典型。如癔性咽喉异感症,很多由于肝气。肝阳,又称肝风。它是肾阴不能滋养于肝,即所谓水不涵木而致。它的机制是肾阴不足,连锁反应到肝阴不足,阴不维阳,则肝阳偏旺而上亢。表现于临床者,常为伴发血压增高,头痛目眩。如慢性咽炎中即有并发上述各症。

喉科独多肝火,基本上胆火也在其中,盖为表里故也。治法是清肝泄火。常用代表方为龙胆泻肝汤或清肝汤。

(3)清肺火:肺火是指肺有伏火无疑,但内中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凡口腔咽喉的急性炎症,绝大多数为实火。当从清肺泄火为法,常用方有新泻白散。慢性咽炎、慢性喉炎而苦于干燥裂痛,伴以烧灼感者,大多为肺经虚火。治法当从轻清轻养为妥,常用方有养阴清肺汤加桑白皮、山栀。

(4)清胃火:胃属阳明,阳明经多气多血,所以热证、火证独多,而且辛热炙煿致火品,首先进入胃腑。口腔属脾,脾胃相为表里,咽本属胃,胃火之炎循经上犯,口腔咽喉当然首当其冲。所以喉科为胃火导致的病,更为多见。一切急性病,基本上都属胃火。清胃方药,常用者轻证取白虎汤,重证取凉膈散。

(5)制相火:严格的说来,相火是与君火两者配称而言。君火为火中之火,相火乃水中之火,两火配合,可以温养脏腑,鼓舞气血,使一切功能活动而得以生存,不是病态。但一旦而相火过旺,则成龙雷之火而伤人身。肾为阴脏,内藏水火,两者必须保持相对平衡。如其肾水亏损太过,则可肾火偏亢。偏亢到一定限度,即成病理性的龙火内燔。在喉科中的慢性咽炎、慢性喉炎及少数牙齿病中,都能见到。这种龙雷之火,不能水折,祇能抚安。常用方法是育阴潜阳,常用方虽多,但喉科则以育阴煎最为合适。同时也可加以取舍,如再加龙骨、龙齿、牡蛎、石决明、真珠母、磁石、代赭石之类的潜阳药物以增强潜敛肝阳。

8.疏调诸气:所谓气,所指很多。第一类为指人体内气机的运行变化,如卫气、宗气、原气、元气、谷气、营气等。第二类是指脏腑组织的活动能力,如胃气、肾气、脾气、肺气等。第三类指脏腑机能失调而引起的各种病理性变化,如肝气、浊气、火气、湿气等。这里所言的气机,都是第三类。疏调诸气法,就是消灭第三类的气。

(1)疏肝气:人身诸气中以肝气最易发病,尤其是“女子肝常有余”的女性(参阅上节“清肝火”)。其治法则用“木郁泄之”,常用代表方以逍遥散最为多用。

(2)潜肝阳(参阅上节“清肝火”)它的症状,大多发生于慢性咽炎的干燥、灼痛、微痒……等等。而且还伴以明显的全身症状,如面部烘热,口干咽燥而饮水难润,睡眠不宁,心烦善怒,血压升高。舌质红绛,脉细小弦劲等等。治疗起来,往往常与养阴并进,因为它的产生由于肾水不济,木槁自焚。所以不添水源而徒恃平火,不是求本之法。常用方有知柏地黄汤加龙骨、龙齿、牡蛎、石决明、真珠母、白蒺藜、菊花、夏枯草之类的潜阳药物。

(3)平胃气;脾气以上升为安,冒气以下降为顺。一旦饮食所伤,精神刺激,或胃火冲逆,肝气凌侮,也有痰湿内滞等等情况下,都可致胃失和降,甚至上逆。这种情况多见于癔性咽喉异感症或慢性咽炎的异物感特别严重者。常用平胃镇逆方剂中以旋复代赭汤为代表。

9.开六郁:郁证,是情志不舒,胸怀悒郁,甚至精神创伤所致的气机郁结的一种病证。此外,还有气之滞、血之阻、湿之困、火之郁、食之积、痰之凝达到极点而难以疏解的程度者,也称郁症或六郁。不过前者属七情,后者属外伤。以郁字的涵义来讲,就是壅遏不通之意。朱丹溪曾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喉科中除明显的癔性咽喉异感症外,还有不少并发伴随的郁症。郁既然是郁结,治疗当然应以开、解。常用代表方,七情之郁用逍遥散,外伤之郁用越鞠丸。

10.缓脏躁:脏躁一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多见于青年女性,所以《金匮要略》中就直称“妇女脏躁”。常由精神因素使君主之官神明失调而致。它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在喉科中多见于癔性咽喉异感症与癔性失音两病。脏躁由于肝急,所以运用“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方法来处理。常用代表方为甘麦大枣汤。

11.升提清阳:清阳指体内轻清升发之气,浊阴指体内沉滞重浊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也就是说,阳主气,轻清上升,产生于头面五窍(出:《易•说卦》:“万物出乎震”的出,就是作“产生于”解释)。阴主形,沉重下降,故浊阴产生于下身的两阴。一旦升清降浊的机能障碍,清阳不升,浊降必然不降而上僭,于是号称清窍的五官全被浊阴之气弥漫笼罩,致清窍不清。在口腔则口糜口疮,长期不愈。在咽则角化,在喉则嘶哑,不一而足。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必然取用升清升阳一法。李东垣拟订了不少升清升阳的名方,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升麻、柴胡、葛根及羌活。临床常用的为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

12.宣通开窍:开窍一词,包括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大多是指治疗神志昏迷者,因为心窍受邪而闭塞,用药物来使神志清醒。如清心开窍、化痰开窍、逐寒开窍、芳香开窍等。但喉科的开窍,专指开启七窍之窍。因为咽能吞纳,喉能呼吸、发音,都是清阳上举,宗气温煦而诸窍通利,成为“空清之窍”。一旦邪浊蒙蔽,非但失去正常的功能,而且还要有病,这也就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所谓:“邪害空窍”。这里的邪浊,有外因的也有内因的,尽管有所不同,治法有异,但开窍的后果是一致的。有专用的开窍药如麝香、冰片、菖蒲、路路通、漏芦、连翘心、马兜铃、蝉衣等(作用大小,以次序作区别),可在各种方剂中适当地、有选择地加入。对急性失音中应用“引子药”,也是常规方法。

13.治营理血:治营理血方法,古来论述最多。喉科以止血、化瘀、破结与补血四法为要(补血法,见下补法中)。

(1)止血:适用于急性、慢性的齿龈衄血及各种不常见的出血症。凡由于血热者,取清降法,常用方有茜根散。由于脾不统血者,取滋养收敛法,常用方有养血归脾汤。恶性肿瘤的大出血,则用独参汤。普通一般性的,可用十灰散(丸),严重的犀角地黄汤。凡兼高血压者,以潜肝阳为第一要务,宜羚羊角。

(2)化瘀:所谓化瘀,是活血的目的。所谓活血,是化瘀的手段。喉科多见于声带慢性充血、声带血性息肉、室带或披裂肌长期水肿等。因为咽喉位处头面,所以《医林改错》的通窍活血汤与会厌逐瘀汤最为合适。

(3)破结:结,《淮南子•汜论》:“凝滞而不化”,所以它是瘀滞达到了极点。一般活血化瘀的方药,对它已不能发生效用,所以不能不采用峻剂猛药来攻而破之。最典型的顽固瘀结,乃是喉科病中室带或披裂长期水肿,至今在国际上还很少办法。应用加减三甲散,有时还同服小金丹,有临床疗效。

14.利气散结:人身的气血运行,保持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平衡的颉颃中。气为阳,是动力之源。血为阴,是物质基础。营血在经脉中之所以能周流不息的运行着,正是有赖气的鼓舞推动作用。所以气滞则血也滞,气行则血也行,这叫“气为血帅”。但反过来说,气也要依附着血的物质基础而才能发挥其作用。假如没有血,气也无法存在,这叫做“血为气母”。血属阴,气属阳,气血关系,也就是阴阳关系,这也体现出“阴阳互根”的道理。

在正常的气血流行过程中,它是很有节奏的,也非常安谧宁静。所以《灵枢•卫气行》篇里说是,卫气的运行,和天地同步运行,在一昼夜中,卫气循行于全身五十周次,白天和黑夜各二十五次。这种学说,现在经过科学证实,是一种“生物钟”,乃在生物机体活动变化的规律中所构成的。

气滞一证,在喉科病中并不多见。常用方为木香流气饮及其加减方。

15.补:《周礼•小行人》“则会赙补之”的补,作帮助讲。《史记•六国表》“补庞城籍姑”的补,作修破讲。《汉书•董仲舒传》“又将无补与”的补,作受益讲。因之中医补法,是通过外在的帮助,起到修破作用,终于机体获得了受益。喉科病的补法,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1)补血:血虚证多见于慢性病或并发症。补血常用方为四物汤。

(2)补气:气虚证也多在慢性病中出现,最多在失音病。常用方是四君子汤。但以口腔咽喉高居头面,因之选用有升提作用的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更为恰当而效。

(3)气血双补:喉科所有慢性病,都可以有气血两亏者。常用方为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但十全大补汤中有肉桂的鼓舞阳气,所以在某些病中,疗效比八珍汤明显。

(4)补肺:喉属肺窍,所以肺在喉科病中较为重要,尤其是喉结核。常用方有补肺阿胶汤。

(5)养阴补肺:这是补肺法中另一个格局的治法。所谓肺阴,是濡养肺脏的津液,或称肺液。这种肺阴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与肺气(肺气是指肺的功能活动)相互为用,同样为肺功能所不可缺少者。凡在疾病——最多为热性传染病——或机体某一部份的损害,很容易灼伤或暗耗肺阴。针对肺阴受损的办法,就是养阴补肺。例如慢性咽炎、萎缩性咽炎、慢性喉炎、咽角化症、喉结核以及白喉后期的恢复阶段等,此法为常用之法。代表方为养阴清肺汤和增液汤。慢性病宜养阴清肺汤,急性病宜增液汤。

(6)肺肾双补:也称肺肾同治,是同时治疗肺阴虚和肾阴虚的方法。它最多见咽喉的长期慢性病中。常用代表方为百合固金汤之类。

(7)壮肾阳:肾阳亏,就是原阳不足。经常在久病难痊的口腔病中遇到,当然不如肾阴亏为多见。方药以桂附八味汤最为常用。但右归饮更为理想。

(8)补肾阴:在传统习惯上,凡是慢性咽炎、慢性喉炎,一律强调补肾滋养一法。但应该在明确排除脾虚以外,才可考虑采用。常用方有众所周知的六味地黄汤(丸)和大补阴丸。

(9)滋阴潜阳:肝为阳脏,喜动而容易拔扈,但有阴脏的肾,用它的至阴之水来控制着肝,在正常的情况之下,就是这样。一旦肾制肝的能力差了,肝即不服管制而横逆起来,这就是肾虚肝亢,也叫阴亏阳亢。咽喉的慢性病,很多为此证所造成。治疗方法,就是一方面滋补肾阴以増加其驭肝能力,一方面把肝的嚣张之势挫折下来,这一扶一抑的手法,就是补肾平肝,也称滋阴潜阳或育阴潜阳。临床可用高鼓峰氏的滋肾生肝饮和滋水清肝饮。

(10)益智补心:舌为心苗,言为心声,凡大虚大羸的舌病、喉病,就可考虑补心。心虚证在喉科纵然不多,但也偶见。常用方有天王补心丹或柏子养心丸。

(11)心肾双补:在健康人正常情况下,心居上焦,肾处下面,但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地彼此交泰,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一旦肾阴不足或心火妄动,两者的协调就被破坏而引起生理失常而致病,这叫心肾不交。在喉科疾病中,虽然没有全由心肾不交而致病,但很多与咽喉病同时出现。常用方以《罗氏会约医镜》的心肾交补丸最理想。

(12)醒脾:在传统喉科里很少谈到醒脾或补脾的,一般慢性病都是强调补益肺肾的。可是临床实际证明,需要从脾土入手的,并不亚于补肺益肾。脾属土脏主湿,所以口腔溃疡、某型扁平苔癣等,都与脾气不振,湿浊久停有关。常用的醒脾方剂有健脾丸。

(13)补脾:补脾与醒脾的概念不同,补脾法是以补为主,因为脾先失去健康而无力以自救,于是内湿自生,脾荣枯萎。醒脾则一方面排除湿浊,一方面刺激它本身自己的能力来图强振作。它的脾气还没有达到真正衰弱的地步。需要补脾的,乃是它自己的能力已到了消失的地步,非用外力来填补不可。可见于阴虚的慢性咽炎。常用方有参苓白术散。

(14)培土生金:培的是脾土,生的是肺金,而最终目的还是要平添肾水。《医彻•消症》:“闻之一毫窍中,皆有生气。所云生气者,则津液也”。皮毛得之以润,肌肉得之以温,节关得之以活动,五官得之以视听言嗅,尤尤其是口腔咽喉,还要足够有余的津液来淌养。所以在喉科病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保养津液。在排除了脾虚不化精微所导致的慢性口干症、慢性咽炎、慢性喉炎之外,都是养津法的适应症。养津一法,有从脾、从肺、从肾三者,这里是从脾的,取用方药,就是上节的补脾法。但更要进一步深入,上法是仅仅补脾阳,在这里应该顾及脾阴,参用些滋养脾阴胃阴药物,如麦冬、生地、石斛、知母、元参、玉竹之类。

(15)益肺生津:肺为娇脏,容易起燥,独多见于一切慢性的咽喉病。所以补肺药物,大多为滋润之品。常用代表方,急症有沙参麦冬汤,慢性病有养金汤。

(16)补肾生津:肾为水脏,所以补肾即是生津。常用方有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

16.抢救:“走马看喉风”,所以喉科医生,首先要掌握一套抢救技术。主要掌握劫痰解窒、解毒护心和回阳固脱三法:

(1)劫痰解窒:这个治法,为喉科所独有,也是“走马看喉风”的抢救中最典型的一法,专用于急性喉阻塞。在出现呼吸困难、痰声如锯、三凹出现、声音改变、氧气缺乏时,应急切取用、必用之方,为雄黄解毒丸。四味药一半为剧毒药,尤其是巴豆,有斩关夺门之功。小儿不用巴豆,改用猴枣。

(2)解毒护心:凡急症重症而导致败血症者,中医目为毒入心胞。其中常以扁桃体周围脓肿、化脓性扁桃体炎、唇疔最为多见。抢救措施,当急急解毒护心。常用方除犀角地黄汤之外,还有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之类。

(3)回阳固脱:三个急症中,回阳固脱最为少见。一般在正气极度衰弱的重症中出现。临床表现,为汗出不止,四肢冰冷,气息微弱,神志迷糊,脉微欲绝的休克时,急用回阳固脱法来抢救。常用方有附子理中汤或独参汤或参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