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阴阳学说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这样一种规律,即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另一方面事物存在,如男女、水火、昼夜、日月、寒暑、晴阴等,因而形成了最早的阴阳概念。在成书于西周时的《易经》中就出现了明确的阴阳概念,—(阳爻)和—(阴爻),并由此演化为八卦。不过此时并没有使用阴阳两字。至西周末期才使用阴和阳二字来表示相联系而又对立的两方面事物。如《国语·周语》中就记载了伯阳父用阴阳运动失去平衡来解释地震产生的原因:“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左传·昭公元年》还记载了秦国医生医和,以阴阳代表寒热,他说:“阴淫寒疾,阳淫热疾”。在此期间并有一些学者,阐述了阴阳的对立与相互转化关系。如《国语·越语》说:“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荀子》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易传》在总结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时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等等。总之,阴阳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并盛行,对于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