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中医医学概念
首页
下载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第二节 闻诊
浏览
519
扫码
分享
2023-11-28 11:50:35
第二节 闻诊
第二节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听声音主要是听病人语言有无伦次,及语言、气息声音的高低、强弱等,以及呃逆、嗳气声。嗅气味,是嗅病人口气、嗳气及排出物气味。
上一篇:
下一篇:
导言
电子版录入与校对
编者
编者的话
概论编者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的唯物辩证观
一、中医学的唯物观
(一) 对生命认识的唯物观
(二) 形神统一的唯物观
(三) 疾病可知、可防、可治的唯物观
二、中医学的辩证观
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
(一)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绪 论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属性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五行的基本属性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一、藏象的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六腑
(一)心、小肠(附心胞络)
(二)肺、大肠
(三)脾、胃
(四) 肝、胆
(五)肾、膀胱(附命门)
(六)三焦
二、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奇恒之腑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一)血的生成
(二)血的功能
(三)血的运行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经络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四、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附]《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原文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十二经别
第五节 十五别络
第六节 十二经筋
第七节 皮部
第八节 经络系统的作用
第九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指导临床辨证
〔附〕《内经》有关经络病证的原文(仅供临床辨证参考)
二、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 经络
第一节 病因
一、六淫
(一)风
(二)寒
(三)暑
(四)湿
(五)燥
(六)火
二、疫疠
三、情志
四、饮食、劳倦
五、外伤及虫兽伤害
六、寄生虫
七、痰饮、瘀血
第二节 病机
第四章 病因与病机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二、望面
三、望目
四、望舌
五、望形体姿态
六、望排泄物
七、望头、髮、五窍
八、望皮肤
九、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一般情况
二、问现在病情
(一)问寒热
(二) 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饮食
(五)问二便
(六)问睡眠
(七)问经带胎产
(八)问小儿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五章 诊法
第一节八纲辨证
一、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二、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第四节六经辨证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六节 三焦辨证
第七节 经络辨证
第六章 辨证
第一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原则
二、治疗原则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
(一) 汗法
(二) 吐法
(三) 下法
(四) 和法
(五) 温法
(六) 清法
(七) 补法
(八) 消法
(九) 八法的配合使用
二、外治法
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第二节 中药的归经
第三节 中药的炮制
第四节 中药的配伍
第五节 中药的有毒、无毒与用药禁忌
第六节 中药的服用法
第八章 中药学概述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
第三节 方剂的剂型及应用特点
第九章 方剂学概述
一、医疗思想的先进性
二、治疗手段的优越性
第十章 中医药学在医疗上的优势
一、头面颈项部
(一) 前、侧面观(见图48、49)
(二) 背面观(见图50)
二、躯干部
(一) 前、侧面观(见图51、52)
(二)背面观(见图53)
三、四肢部(见图54、55、56)
(一)上肢(见图54)
(二) 下肢(见图55、56)
附:形体骨骼
光明教材电子化公益项目
中医药学概论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本文档使用
BookStack
构建
×
分享,让知识传承更久远
×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读
×
文档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文档,随时随地,享受汲取知识的乐趣!
PDF
文档
EPUB
文档
MOBI
文档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