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痰饮、瘀血
痰饮和瘀血,均是病变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产物。但它们产生之后,又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某些脏腑组织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它们也是一种致病因素。
(一)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的局部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将稠厚的叫痰,清稀的叫饮,合称“痰饮”。痰饮生成后,引起的病证广泛,故有“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之说。痰饮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者;“无形之痰”,是指有痰饮的各种症状,却看不到有痰饮排出,触之亦不可及,而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又可收到效果的病证而言。
1.痰饮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中医学有“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的说法,表明痰是由水饮凝聚而成的。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由脾之健运,得肺之宣降,靠肾阳之蒸腾,或化为津液以营养全身;或变为汗,或变为尿,而排出体外。痰饮,主要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水道不畅,影响了津液的正常生成、敷布和运行以及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生成。痰形成之后,可随气流行,外而筋骨,内而脏腑,上下左右无所不至。若影响了脏腑的气机升降和气血的运行,便会发生种种病变。如痰浊犯肺,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可见咳嗽、喘满等症状;痰浊犯胃,胃失和降,则见噁心、呕吐等症状;痰迷心窍,可见神昏谵语;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可见眩晕昏冒等。饮形成之后,亦可停聚在不同部位,或泛溢在肌肤,或留在胸胁,或停于膈上,或积聚肠间,产生浮肿、喘息等多种病证。
2.常见的痰证
(1)风痰 既有动风的症状,又有痰证的表现。如中风证,常见眩晕肢麻,突然跌倒,喉中痰鸣,口眼㖞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症状,即是风痰为病。此外突然扑倒,昏迷抽搐,口吐涎沫的癫癇病也属风痰范畴。
(2)热痰 多见烦热气粗,痰稠色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3)寒痰 多见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沉滑等。
(4)湿痰 多见身重倦怠,痰多易吐,舌苔厚腻,脉濡滑。
(5)痰核瘰厉 多生于颈项,也可见于它处。在皮里膜外,有核可寻,推之滑动,不红不肿,硬而不痛,一经破溃,难以收口。
(6)梅核气 咽中如有梅核梗塞,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并见胸闷太息等症状,是由痰气搏结而成。
3.常见的饮证
(1)悬饮 胸胁胀痛,咳嗽引痛气促。
(2)溢饮 身重,肢体浮肿。
(3)支饮 咳嗽喘息不能平卧,面部浮肿。
(4)饮在肠间(痰饮) 肠鸣沥沥有水声,腹满食少,形体消瘦。
(二)瘀血
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又称为“蓄血”。
1.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瘀血多由于气滞、气虚、血寒、血热等原因而形成。“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若因气滞血因气停,或因气虚推动无力,均可造成血液凝滞成瘀。寒凝血脉,则经脉拘挛,血液凝滞不畅,因而成瘀。血热则血中津液耗伤,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亦可凝涩成瘀。此外,外伤及其它原因造成内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泄,也是形成瘀血的原因之一。瘀血既成之后,又反过来影响人体气血的运行,即所谓:血瘀则气滞。可造成人体某一部位的气血不通而出现疼痛或肿块,甚至使血瘀的局部由于得不到气血的供养而发生坏死。另外,由于瘀血阻滞脉络,使血液不能归经,还可产生血液外溢的出血病证。
2.常见的瘀血证
瘀血常随其所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病证。如瘀阻于心,可见胸闷气憋,心、胸痛如绞,口唇青紫等心血瘀阻的证候。若瘀在肠胃,多见呕血、吐血,大便色黑等症状。若瘀在下焦,可见少腹疼痛,妇女则可致月经不行或淋沥不断等病变。瘀血证候虽多,但临床表现有如下共同特征。
(1)疼痛 瘀血阻塞经脉,气血不能通利,随即发生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瘀血致痛的特点是持续日久,固定不移,且多呈刺痛而拒按。
(2)肿块 外伤瘀血,可在伤处见到青紫色血肿。若体内脏腑瘀血,常可在患处触到坚硬的肿块,且聚而不散,故属实证。
(3)出血 出血也是瘀血证的一个常见症状,尤其在妇女月经不调与产后为多见,这种出血的血色多紫暗,常伴有血块。
除以上三个特点外,瘀血还常有一些全身性症状,如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色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