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热

高热(指发热在39°C左右或更高)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强烈反应,其病因一般为感染性,但也有非感染性的。多数诊断不难,少数病例不典型,高热1〜2周,诊断不明者,暂称原因不明的高热。

1.辨病辨证

(1)辨病要点

引起高热的原因:

1)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结核病、败血症、伤寒、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波状热、霉菌病等。

2)各系统炎症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脓胸、肝脓疡、胆石症、胆道感染、尿路感染、卵巢或盆腔脓肿、化脓性中耳炎、耳原性脑脓肿等。

3)胶原性疾病:风湿热、全身性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等。

4)恶性肿瘤、淋巴瘤。

5)周期热:是一种慢性、非感染性疾病。

6)药物热,及一些少见的疾病,如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结节病,脂膜炎等。

(2)中医辨证

1)辨证论治:邪热在表,宜辛凉或辛温解表,银翘散或荆防败毒散治疗;热盛阳明,宜清热泻火或清热通腑,用白虎汤或三个承气汤加减;邪郁少阳,宜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邪伏膜原,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用达原饮加减;阴虚火旺,宜滋阴清热,用清骨散或大补阴丸方加减;脾胃气虛,宜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或升阳益气汤加减;气郁血瘀,宜疏肝清热、凉血活血,用丹栀逍遥散加赤芍、生地、大黄等。

2)应急处理

① 针灸:刺大椎、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大抒等穴,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适用外感发热;或十宣放血,也适用于外感发热。

② 中药擦拭法,风寒表证可用紫苏30克、荆芥30克煎水,用毛巾擦拭全身,使微汗出;风热表证用银花15克、薄荷15克,酒精浸泡,以纱布沾液擦拭全身。

③ 刮痧法:用瓷匙或铜钱蘸油刮擦患者皮肤的一定部位,至局部皮肤充血,以达退热。

④ 中成药:紫雪散0.5〜1克,或安宫牛黄丸1丸,或水牛角粉6克,每次口服或鼻饲,用于高热神昏,或有斑疹者。表热证禁用。

⑤ 中药灌肠法:生大黄15〜30克,煎水150毫升,保留灌胲30分钟,用于高热神昏便结,或用猪胆汁保留灌肠。

⑥ 中药注射剂:荆防针剂、清瘟针剂、柴胡注射液、清气解毒针剂、鸭跖草注射液、鹿蹄草素注射液,均可酌情选用。

3)危症抢救

①热陷心包:高热灼手、神昏谵语、痰壅气粗、网肢厥逆、手足瘈疭、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细数。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或用牛黄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1丸,或紫雪散0,5〜1克;或犀角粉0.3克(水牛角60克代替)、玄参15克、竹叶卷心10克、莲子 芯6克、黄连6克、麦冬10克,水煎口服或鼻饲。

②热盛动风:壮热不退、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口噤不开、四肢厥冷。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增液剂或养阴针剂500〜1000毫升,静脉滴注;或用牛黄醒脑静注射液;或羚羊钩藤汤加减送服紫雪散0.5〜1克。

③热盛动血:身热不退、夜间为甚、躁扰昏狂、斑疹透露,吐血、衄血、便血、溲血、舌绛紫,脉弦数。以大黄注射液100毫升,加入增液针剂500〜1000毫升,静脉滴注;或犀角地黄汤加减,送服紫雪散0.5〜1克。

④虚阳外脱:高热不退、神志昏迷、气息微弱,面色潮红或晦暗,自汗不止、四肢厥冷、躁动不安、脉微细欲绝。用复方生脉注射液4〜6毫升,加入25%葡萄糖60毫升,静脉注射;或用参附注射液,剂量同上;或复方生脉注射液10毫升,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或参附汤(人参30克、附子9克)水煎濒频灌服或鼻饲。

2.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放头、冰水灌肠。

(2) 口服或注射解热药:如复方乙酰水杨酸或安乃近等药。

(3) 对因治疗:如感染性的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 激素治疗: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适当选择病证使用以退热。

(5) 中药的辨证使用和急者治标、应急退热抢救措施的应用。

这样中西医结合治疗,退热效果显著。尤其治疗感染性高热,一般无菌群失调,无二重感染和产生耐药性之虞,且对细菌病毒感染均有效,又较少出现不良毒副反应,而且效果迅速,疗效稳定,并发症少。对其它因素引起的高热,也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