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乳癌
乳癌属中医奶岩、乳岩、石痈、乳心疽范畴,发病以女性为 多,男性颇少。女性与男性发病率之比为44: 1。发病年龄,一般认为有两个高峰,一在女性40〜50岁时,一在60〜70岁时。此 病病理组织分为:非浸润性癌和浸润癌。乳癌主要发生于乳腺管上皮细胞,向纵深及周围蔓延扩展,使皮肤、胸大肌筋膜和胸肌受侵而固定,并向区域淋巴结转移,在一定阶段出现血行播散, 常转移到肺、骨、肝、胸膜、肾上腺以及皮肤、脑、甲状腺等。
(一)辨病辨证
-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乳腺癌位于体表,常以查出乳腺肿块为首 发症状,肿块部位以外上方较常见,质较硬韧,边界不甚清晰 ,但也有的为明显囊性,单发者占绝大多数,无明显疼痛;如侵及皮肤,则乳房外形改变,出现桔皮样变;乳头呈现回缩、固定或 乳头血性溢液,癌性湿疹等改变。
(2) X线检查:乳腺癌表现为分叶状不规则块影,边缘不 甚整齐,多数边有毛刺,约1/3病例在肿块或周围有微细沙粒状 钙化,是乳腺癌的特征之一。
(3) 液晶热图像检查:癌灶局部较正常组织温度高,对接 近体表的乳腺癌可利用液晶涂抹或液晶膜来反映其温度差异,符 合率约78%。热象仪(红外线)亦可对诊断有帮助。
(4) 超声断层扫描图像:对乳腺肿块鉴别诊断有一定帮 助。
(5) 细胞组织学检查:切除活体检查可作明确诊断。
(6) 为避免误诊或漏诊,对于30岁以上妇女,尤其是有乳 腺癌家族史者,如乳腺内发现肿块均应考虑到乳腺癌的可能,应认真检查直到辨清为止。
(7) 乳癌临床分为IV期。I期乳癌直径不超过3厘米,不 粘连,无转移。II期乳癌直径不超过5厘米,能活动,有粘连, 同侧腋窝有1〜2个能活动的肿大淋巴结。III期内乳淋巴结有转 移,局部皮肤已有溃疡。皮肤桔皮样变或皮肤粘连超过直径5厘 米,转移肿大淋巴结尚能活动。IV期肿瘤已扩散到整个乳房及周 围组织;皮肤出现卫星结节。对侧腋淋巴结或乳房受累,或已有 肺、胸膜、骨、肝等转移。
2.中医辨证
(1) 肝郁气滞型:发病与精神刺激有关,乳房肿块胀痛, 两胁作胀,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滑。治以舒肝理气、化痰散结,用柴胡10克、青皮10克、郁 金10克、桔叶4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云苓10克、瓜蒌30 克、白术10克、山慈菇15克、白芷10克。
(2) 冲任失调型:除有肝郁气滞型的症状外,兼有月经失 调,腰腿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苔少有龟裂,舌质红, 脉细数无力。治以调理冲任、滋补肝肾,用香附10克、郁金10克、 川楝子10克、当归12克、生熟地各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桔 叶10克、女贞子10克、枸杞子15克、生山药15克、野菊花15克、 瓜蒌30克。
(3) 毒热蕴结型: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间或红肿, 甚则溃烂翻花,污水恶臭,久则气血衰败,正气大亏,面色苍 白,消瘦乏力,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治以解毒化瘀、扶正扶邪法,用猫爪草30克、山慈菇15克、草河车15克、刘寄奴10克、蜂房10克、 蒲公英30克、全瓜蒌30克、生地黄15克、玄参12克、当归10克、 芙蓉叶20克、生黄芪30克。
(4)治乳癌的成药:有犀黄丸、小金丹等。外敷有太乙 膏、阳和解凝膏、麝香回阳膏、消化膏等。破溃可用黑倍膏、黑 将丹、生肌玉红膏等。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乳癌根据临床、分期不同,辨证分型及患者全身情况制定治疗 方案,以综合治疗,外科根治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中医 药治疗等,来提高疗效。但早期乳腺癌,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尚 好,单纯手术切除,治愈率较高,如再配合中药调理效果更好。 此时如加用足量化疗和放疗,反而降低机体的抗癌能力,治愈率 朋显下降。
另有报道:用“人工牛黄散”加中医辨证治疗,配合放疗或 化疗治疗134例乳腺癌,除4例外均为手术后患者,五年生存率 88.8%。其中I期64例、II期63例、III期6例、IV期1例,五年 生存率依次为95.3%、84.1%、66.7%,IV期1例五年仍存活。 还有用攻毒蚀疮、破血散结的中药藤黄治疗乳腺癌77例,显效15 例,有效44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6.6%,显效率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