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肺脓肿
本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早期为化脓性炎症,以后逐渐形成脓肿。多发生于壮年,男性较女性为多见。主要表现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性臭痰。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发病急,突然畏寒、发热,热度可达39〜40 ℃,伴咳嗽、脓痰,胸痛气急,精神不振、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病1〜2周后痰量突然增多,每日可达300〜400毫升,痰呈脓性而臭,时有带血。
2) 病灶侧之部位有干湿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3) 周围血象检查s白细胞总数在15000以上,分类中性白细胞增高。
4) X线胸片:有大片浓密阴影,中间有脓腔及液平面。
5) 排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或肺癌者。
(2) 中医辨证
按肺脓肿的不同阶段,辨别虚实,分期辨证论治。
1) 成痈期:高热多汗、但热而不寒、咳嗽气急、胸闷作痛、咳吐浓浊痰、带腥臭味、咽干口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大。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方药: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瓜 蒌25克、双花25克、连翘25克、杏仁10克、鱼腥草50克、桔梗15克、麦冬15克、竹茹15克。
2) 脓溃期:咳吐脓血痰、痰如米粥、腥臭异常、胸中作痛、身热面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洪大有力或滑数。治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方药:苇茎、苡米、冬瓜仁各25克、桃仁10克、鱼腥 草50克,双花25〜50克、桔梗15克、红藤25〜50克、甘草10克。
3) 恢复期:偏阴虚者,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口干多汗、五心烦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润肺化痰,方药:沙参20克、百合、竹茹、扁豆、丝瓜、双花、连翘各15克。
偏气虚者,咳嗽日减、神疲倦怠、气短声微、便溏、食欲低下,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则补益脾肺、扶正祛邪,方药:党参、黄芪、沙参、白术各25克,茯苓、麦冬、桑白皮、桔梗、贝母各15克、甘草10克。
2.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 中西医辨证施治用药对排脓方面有突出作用。
(2) 西药首选青霉素每日800〜1000万单位,分2次静脉滴注,加用链霉素0.5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 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或红霉素;同时加服灭滴灵0.4克,每日3 次,以及止咳祛痰剂及体位引流等。
(3) 经纤支气管镜治疗:由X线胸片作病灶定位,约4〜7天作1次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先吸取脓痰,后在病灶处滴注洁霉素1.2克,然后以脓痰情况和X线胸片变化酌情治疗1〜3次,第一次治疗时应取脓痰作痰培养和药敏。这样可以通畅引流,吸脓排毒,明确病原,局灶又可针对性给予抗生素。
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率高、病程短。特别是对重病人,又可采取每日二剂,六个小时服用一煎50毫升的浓缩剂,高热病人伤阴又加上摄食少,多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及酸碱紊乱,应立即补液纠正,以增强疗效。临床上还有部分病人单用西药抗生素无效,如加用中药即可有效,这可能是中药调整了机体免疫功能,而使抗生素得以发挥作用,特别是对一些抗药性菌株感染时,甚至疗程超过三个月的慢性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可收到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