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毒性肝炎
分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两种。本病是以全身性感染,并以肝脏为主要受累脏器。其潜伏期,甲型肝炎为2〜6周;乙型肝炎 为6周〜6个月。
- 辨病辨证
(1)辨病要点
1) 急性期
无黄疸型肝炎:约占甲型、乙型肝炎病例的80%以土。起病缓慢,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低热等。多数患者有肝脏肿大或压痛,肝功能可有轻度改变,转氨 酶多数增高(如血清丙氨酸转氨酶GPT;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 GOT均可增高)
黄疸型肝炎:起病急,发热、恶寒,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上腹部或肝区不适等。持续数日可出现尿色加深,继而先后出现 巩膜及皮肤黄染,多有肝肿大。视病情轻重及治疗情况而决定黄疸持续时间,黄疸消退后肝脏缩小,一般在1〜3个月康复。但部分病人可后期遗留消化功能较差的症状。
重症肝炎(急性肝坏死型肝炎):发病率约占0.2%〜0。4%。黄疸迅速出现,逐渐加深,肝功能显著减退,血浆蛋白和总胆固醇 降低,血氨升高。常有皮肤及粘膜出血、水肿、腹水,蛋白尿、 管型尿等。并有烦躁不安、昏迷,多数病人于数日或数周内死亡。
2)慢性期
迁延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以上未彻底治愈,仍有肝肿大或肝功能的损害,并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失眠、头昏等症状。
慢性肝炎:病人症状和体征持续一年以上,肿大的肝脏可有质地改变。部分病人可能有脾肿大。少数病例长期或反复有慢性 活动性改变,如低热、黄疸、谷-丙转氨酶升高等。有发展为肝 硬化的可能。
毛细血管型肝炎:临床上以长期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升高有助于对早期急性肝炎和慢 性肝炎活动期的诊断。絮浊度试验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以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CFT)最早,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 次之,锌(浊度试验(ZnTT)最晚。这些絮浊度试验持续阳性则有转入慢性肝炎的可能。
3)肝硬化
是一种影响全身的疾病。其病理特点为肝细胞变化,坏死与再生,纤维组织增生,肝正常结构紊乱,结果使肝脏变硬。它又分为门静脉性肝硬化、坏死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
(2) 中医辨证
1) 湿热蕴结型,身目黄色鲜明,烦躁,大便秘结,尿短 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治以清热解毒、利湿除黄,用茵陈蒿汤加减。
2) 热犯心包型:突然黄疸,病情迅速恶化,高热,烦躁,胸腹胀满,神昏谵语,衄血、便血、皮肤斑疹,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弦数等。治以清营凉血、解毒醒神,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方加减,还可服用安宫牛黄丸。
3) 寒湿凝滞型:身目黄色晦暗,纳少脘闷,腹胀便溏,神疲畏寒,舌苔白腻,脉缓。治以温阳化湿、利胆退黄,用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方加减。
4) 肝胃不和型:胸胁胀痛、满闷、恶心、嗳气、纳呆,舌尖红、苔黄或白腻,脉弦滑。治以调理肝胃,用小柴胡汤加减。
5) 湿热蕴脾型:胸闷胁痛,食纳欠佳,恶心,便秘或濡泄,舌体胖大、黄白而苔腻,脉弦滑。治以健脾利湿,用茵陈五苓散或龙胆泻肝汤等方加减。
6) 肝脾血瘀型:面色晦暗,颧部红缕、鱼际发红(肝掌),身上血痣(蜘蛛痣),纳呆腹胀,衄血,胁部刺痛、固定不移,或腹大坚满,胁腹攻痛,面目黄、身黄,小便短赤,大便秘或溏泄不爽,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有瘀斑点、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沉涩。治以活血化瘀、涤痰行水、软坚消症, 用下瘀血汤、膈下逐瘀汤、十枣汤等方加减灵活应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 中医辨证用药。
(2) 西医对症用药,如10%葡萄糖溶液、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C和B。均可应用。激素地塞米松也可选用。出血用止血剂。腹水、尿少可用利尿剂。另外,还可适当选用抗生素, 如新霉素、先锋霉素等。腹水严重还可以适当放液。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为肝硬化的死因,应立即采用三腔管迸行胃底与食管填塞术,抽吸胃内潴留血液并灌肠排除肠内容物,以免诱发肝昏迷,同时采用垂体后叶素10〜20单位,2〜4小时重复用药止血,补充大量维生素C、B、 K等。
近些年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又发现了强力宁(由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治疗326例,其中慢性迁延型肝炎235例,慢性活动型肝炎91例,总有效率86.5%;用水蓟蜜丸(水飞蓟及五味子各半) 治疗128例,治愈93例,但复发率为34%;益肝冲剂治疗96例,有效率为78.1 %;用五味子蜜丸、五味子油胶囊治疗慢性肝炎,降转氨酶有效率为70〜90%;联苯双酯降酶有效率为90%左右, 此药还有调整蛋白的作用;再如云芝肝泰、肝炎灵(山豆根注射液)、益肝灵、垂盆草、南通蛇药、葫芦素、丹参注射液等均对 慢性肝炎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