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与编者的话

编者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 主编

刘渡舟 主编

白永波 副主编

刘渡舟 郝万山

成德水 马锺媚 编

徐国仟 王士相 审阅

编者的话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箸作之一,是中医临证医学的基础,历代被奉为医家之圭臬。它的辩证思维方法,辨证论治体系,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术的发展,因此它便成为一部学习和研究中医的必读之书。

《伤寒论》经西晋王叔和撰次整理,宋臣校定刊刻,凡十卷二十二篇,颁行于世,此本遂为医林所尚。惜宋刊本今已不得复见,明、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犹逼真于宋本原貌,然赵刻原版海内得见者亦是寥若晨星。解放后各中医院校编写的《伤寒论》教材,虽宗赵本,但皆削首删尾,只取其中有关六经病证等内容的十篇,甚或打乱原文次序重行摘编,并将部分原文存而不释,列作附篇。已远非赵本原貌。《伤寒论讲解》则本着使读者既能窥得《伤寒论》全貌,又能掌握其重点内容的目的,对原书全部内容逐条进行讲解。

从“高等中医函授教材”中的顺序看,《伤寒论》是理法方药兼备的辨证论治著作,因此《伤寒论讲解》既是中医的基础理论课,又是中医的临床课。其中既涉及到外感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又涉及到多种杂病的辨证论治。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员能了解《伤寒论》概貌,熟习祖国医学对外感病病因、病机及其演变的基本认识,掌握六经辨证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要求则按教材各章内容统一划分为三级。第一级“掌握”,为重点内容;第二级“熟悉”,为次重点内容;第三级“了解”,为非重点内容。学员在自学过程中宜按此三级要求分别主次,抓住重点,结合临床,融汇贯通。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复习思考题进行练习和自我测试,以巩固所学内容。本课程计划安排自学200学时,面授50学时。详见各篇学习进度安排。

现将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1.本书原文悉遵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原卷、篇序号予以保留,但将卷首述、撰、校、刻者姓名;分卷之后的分目录;篇名下的法数、方数;每篇正文前的子目;条文后的方序号;以及后序删去。“可与不可”诸篇附方,皆见于“三阴三阳”篇,凡在药名、药物次序、炮炙方法、药量、以及方后注上有所差异,而具有校勘价值的,则原方照录。凡和前文悉同或基本相同的方剂,则删而不录,并在该条“讲解”中加以说明。

2.本书原文与注文皆用简化字排印,但为忠于原书,一些古体字、异体字、通假字等在原文中仍予以保留,如蚘(蛔)、鞕(硬)、痓(痉)、煖(暖)、消(硝)、欬(咳)、柸(杯)等,但在注文中则用今字。

3.原书本无条文序号,后世一些注家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的原文,进行了顺序编号。考虑到这一传统习惯的存在,本书也将这十篇依赵刻本原来自然段顺序进行标号,以示这部分内容为学习本书的重点,序号放在条文之后。前四篇与后八篇,遵原自然段依次讲解,不再编条文序号。但《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三阳合病条,赵本误作两条,本书参照《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第219条将其仍并作一条。

4.本书为横排,故将原书方后所言之“右X味”改作“上X味”。

5.本书正文前有“绪论”一篇,介绍《伤寒论》的作者、版本、学术渊源和有关内容。每篇前加“概说”,提示该篇大意,然后逐条讲解并述其临证意义。对较长或较重要的条文,多分句或分段讲解,加注脚号;对较短或一般条文,则整条讲解,不再加注脚号。由于《辨脉法》、《平脉法》与其他篇的内容有较大不同,故采用“讲解”(包括词解与串讲)加“按语”的不同体例进行编写。“可与不可”诸篇中所集重出条文则在该条下标明讲解见(或参见)《XX病篇》第XX条,不再赘解。在一个单元或一篇之后,附加“小结”,并拟复习思考题,以供复习总结参考。书末所附“方剂索引”,标出该方出现的首见页码。这里应该说明,为叙述方便,凡属本书篇名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简称为《太阳病上篇》,其他各篇均同。

本书的编写工作,是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编辑室的主持下进行的。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方药中教授的指导与帮助,白永波老师受刘老之托,任本书副主编,对他在编写中付出的劳动,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特别是编写时间仓促,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希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 编者

​ 一九八六年七月十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