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

阳明是阳气昌盛的意思。少阳为一阳,其气升发疏泄,为人体初生之阳,故言其小,而名曰少阳;太阳为三阳,其气布于周身体表,故言其大,而名曰太阳;阳明为二阳,居于太、少之间,故言其盛而曰阳明。

阳明包括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代表着特定的脏腑经络。

手阳明经脉起于食指,从外侧循臂上肩,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脉从缺盆部上颈循于面部。足阳明经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下交承浆,循颐后下廉,出大迎,上耳前,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下膈属胃络脾,下行至足。由于经脉的络属,和脏腑的相通,使胃和大肠联系着肺脾两脏,在生理上、病理中其关系皆十分密切。

就其生理而言,胃与脾同居中州。胃主燥,以降为和,脾主湿,以升为健,脾胃相关,阴阳相调,燥湿相济,升降相因,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磨化、腐熟,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功能,故脾胃为水谷之海,而为后天之本。

大肠有传化物的作用。六腑之气以通为顺,以降为用,实而不能满,饮食入胃,则胃实而肠虚,食物下传于肠,则肠实而胃虚,虚实交替,腑气得以通顺,肠胃中糟粕方能及时排出体外而不滞留。

邪犯阳明,正邪斗争激烈,多呈大热大实之里证。且易从燥化,而以热盛津伤,津伤化燥,因燥成实之阳明腑实证为主要特征。

阳明病成因有三:一为太阳病失治或误治,耗伤津液,胃中干燥而成,则称为“太阳阳明”;一为少阳病误治,伤津耗液化燥而成,称之为“少阳阳明”;一为邪气直接侵犯阳明而成,称为“正阳阳明”。

此外,阳明之热若与太阴脾湿相合,其热不得发越,湿不得宣泄,湿热薰蒸,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胆汁泛溢,则可发生黄疸。

阳明病的治法:阳明病的病变范围较广,证候比较复杂,故论中所列举的治疗方法,概括起来有汗法、温法、清法、下法,但其中之下法是治疗阳明病之主要方法,而以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汤为代表方剂。

阳明病治疗禁忌:燥热成实是阳明病的本质,燥热之邪最易伤阴耗液,故不可妄用发汗与利小便之法,旨在保存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