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概说

本篇集发汗后或表邪仍在,或表邪传里,或转为里虚,或转为里实等条文,以说明对汗后所发生的诸般变化,亦当依照“随证治之”的原则进行处理。

单元1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48〕条。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欬而不即欬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讲解〕均见《太阳病中篇》第〔75〕条。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76〕条。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讲解〕见《阳明病篇》第〔203〕条。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讲解〕见《阳明病篇》第〔211〕条。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讲解〕见《阳明病篇》第〔259〕条、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89〕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属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

讲解〕见《太阳病上篇》第〔20〕条。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讲解〕见《太阳病上篇》第〔24〕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一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

讲解〕见《太阳病上篇》第〔25〕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属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囊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见《太阳病上篇》第〔26〕条。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与四逆汤。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讲解〕见《太阳病上篇》第〔29〕条。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46〕条。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属桂枝汤证。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57〕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属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生姜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62〕条。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63〕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属桂枝甘草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64〕条。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烂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65〕条。

发汗后,腹胀满者,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半斤,炙 生姜半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66〕条。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68〕条。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属调胃承气汤证。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70〕条。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属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煖水,汗出愈。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71〕条。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属五苓散。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72〕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宜五苓散;不渴者,属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73〕条。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作僻。地者,属真武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术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讲解〕见《太阳病中篇》第〔82〕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属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讲解〕见《太阳病下篇》第〔157〕条。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属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讲解〕见《太阳病下篇》第〔165〕条,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方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併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许,长二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讲解〕见《阳明病篇》第〔233〕条,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属调胃承气汤证。

讲解〕见《阳明病篇》第〔248〕条。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属四逆汤证。

讲解〕见《厥阴病篇》第〔353〕条。

发汗后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 枳实五枚,炙 芒消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一二沸。分再服。得利者,止后服。

讲解〕见《阳明病篇》第〔254〕条。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1)。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2)。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黄芩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个,擘 人参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甘草一两,炙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汗多所致谵语及邪气未去的治法。

(1)发汗多,……可下:发汗过多,津液大伤,阳随汗泄,故云“亡阳”。津伤则胃燥,胃燥则谵语。但这和腑实谵语有别,故不可下,正如成无己注本条云:“发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发谵语。此非实热,则不可下。”这与《阳明病篇》第〔211〕条所说的“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的病机相类。

(2)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自愈:柴胡桂枝汤本为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方,用于太阳、少阳同病,似与治疗本证谵语并无直接关系。但若本证谵语又兼有太、少有邪者,以柴胡桂枝汤解太、少之邪,畅三焦,调枢机,和营卫,使邪气得解,阳气得畅,津液得布,对阴津、阳气的恢复不无裨益,如此则谵语“后自愈”。

小结

本篇共集原文32条,除最后一条外,皆见于六经各篇,可与之互参。

复习思考题

以本篇原文为依据,试将汗后诸病证治作一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