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1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讲解〕本条将诸脉分作阴阳两类,作为辨脉之总纲,并以此来判断疾病之预后。
大浮数动滑五脉,较之平脉为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五脉,比之平脉为不足,故名为阴脉。阳脉主热、主实;阴脉主寒、主虚。阴病见阳脉,反映正气转复,抗邪有力,故病将趋愈而谓之生;阳病见阴脉,则反映正气衰退,邪气为盛,故病趋恶化而谓之“死”。例如阳明腑实重证,其脉反见细涩,则为阳病见阴脉,预后不良;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则属阴病见阳脉,预后良好。
按:清•柯韵伯《伤寒论翼》对辨脉有“六看法”,对深入理解本条很有参考价值,录之如下:
脉有对看法,有正看法,有反看法,有平看法,有侧看法,有彻底看法。如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弱,有滑即有涩,有数即有迟,合之于病,则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为有余,弱为不足,滑为血多,涩为气少,动为搏阳,弦为搏阴,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此对看法也。如浮大动数滑脉气有余者为阳,当知其中有阳胜阴病之机;沉涩弱弦迟脉气之不足者为阴,当知其中有阴胜阳病之机,此正看法也。其始也,为浮、为大、为滑、为动、为数,其继也,反沉、反弱、反涩、反弦、反迟,此是阳消阴长之机,其病为进;其始也,为沉、为弱、为涩、为弦、为迟,其继也,微浮、微大、微滑、微动、微数,此是阳进阴退之机,皆病为欲愈,此反看法也。浮为阳,如更兼大、动、滑、数之阳脉,是为纯阳,必阳盛阴虚之病矣。沉为阴,而更兼弱涩弦迟之阴脉,是为重阴,必阴盛阳虚之病矣,此为平看法。如浮而弱、浮而涩、浮而弦、浮而迟者,此阳中有阴,其人阳虚而阴脉伏于阳脉之中也,将有亡阳之变,当以扶阳为急务矣。如沉而大、沉而滑,沉而动、沉而数者,此阴中有阳,其人阴虚而阳邪下陷于阴脉之中也,将有阴竭之患,当以存阴为深虑矣,此为侧看法。如浮大动滑数之脉体虽不变,始为有力之阳强,终为无力之阳微,知阳将绝矣。沉弱涩弦迟之脉,虽喜变而为阳,如急见浮大动滑数之状,是阴极似阳,知反照之不常,余烬之易灭也,是谓彻底看法。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1),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剧。其脉沉而迟(2),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音硬,下同。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讲解〕本条论述阳结、阴结的脉证、病性及预后。
(1)脉浮而数:轻取即得为浮脉。一息脉来六至以上为数脉。
(2)脉沉而迟:轻取不见,重按乃得,为沉脉;一息脉来三至为迟脉。
脉浮而数,为两阳相搏之象,反映阳气偏盛,阴气不足。阳气盛则消谷能食,阳热结则大便不通。这种阳热内盛,腑气凝结的实证,即为“阳结”。脉沉而迟,为两阴相搏之象,反映阴气偏盛,阳气不足。阴不能消谷,故不能食;阴寒内结,无阳以煦,津液不能下达,故大便结硬;阳虚阴盛,故身体沉重。这种阴气内盛,脏气凝结之证,即是“阴结”。
按:阴阳偏盛而作凝结,皆有大便不通之证。阳热偏盛之结,以阳证为主,治宜濡润阴液以济阳燥;阴寒偏盛之结,以阴证为主,治宜温阳暖寒以消阴凝。至于文中之病剧日数,则不可过于拘泥。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1),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2)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讲解〕本条论阴阳如有一方不足,则可发生“阴阳从乘”而见恶寒与发热之证。
(1)洒淅恶寒:畏恶风寒貌。
(2)寸口脉:本泛指腕部桡动脉搏动处,此单指寸关尺三部脉中的寸脉而言。
寸部为阳,若脉微则主阳气不足,而阴气则乘其虚而干犯,于是则见洒淅恶寒之证;尺部为阴,若脉弱则主阴气不足,而阳气从其虚而临其阴,则见发热之证。
按:上述之恶寒发热,是由于阴阳自身失常所致,同外感病的恶寒发热似是实非。然阴气犯阳为从下而上,故名之曰“乘”;阳气犯阴则以上临下,故名之曰“从”,可见“乘”病重而“从”病轻。
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1)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2)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3)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讲解〕本条论营血微与卫气衰的脉证,与上条赵本原作一条。
(1)荣气:行于脉中的阴气,亦作“营气”。《素问•痹论》云:“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2)卫气:行于脉外的阳气。《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3)烧针:亦名火针。麻油满盏,灯草二七茎点燃,将针频涂麻油,烧令通赤,刺入穴位,以治风寒筋急,挛引痹痛,瘫痪不仁等证,此法今已不多用。
营属阴行于脉中,卫属阳行于脉外。卫虚则不能固表摄营,故汗出如流珠而不断;营虚则不能濡养筋脉,故筋脉拘急而难伸。如医不知筋脉拘急为营血之虚,反认为寒邪所伤而误用烧针,火热益阳而损阴,则致营阴更虚而生内热,故可出现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不安等坏证。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一云秋脉。
〔讲解〕本条用取类比象之法,续论阳结之脉状。
“脉蔼蔼如车盖”,形容阳结之脉浮大而盛于上,如同车盖之状。“蔼蔼”,上盛的样子。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一云夏脉。
〔讲解〕本条用取类比象之法,论阴结之脉状。
“脉累累如循长竿”,形容阴结之脉沉而挺硬连连不断,如同以手抚摸长竿之状。“累累”,连连而不断的样子。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讲解〕本条论阳气微之脉状。
“脉瞥瞥如羹上肥”,形容卫阳不足,脉如肉汤上所漂油脂的空浮之状。“瞥瞥”,空浮的样子。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一云阴气。
〔讲解〕本条论阳气虚衰之脉状。
“脉萦萦如蜘蛛丝”,形容阳气虚衰,不足以鼓动脉气,而脉如细微之蜘蛛丝,难以寻按之状。“萦萦”,纤细的样子。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讲解〕本条论亡血之脉状。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形容亡血之脉如泻漆将尽时的漆流,细小柔软而连绵不断之状,是阴血被伤,脉道不充所致。“亡”,失也。“亡血”即失血。
按:阳结与阴结是实证,故脉以车盖,长竿之状喻之;阴微、阳衰,亡血是虚证,故脉以羹上肥、蜘蛛丝、泻漆之绝喻之。从上述脉法,即可辨出阴阳气血之虚实。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讲解〕本条辨结脉与促脉的特点,及其所主之病证。
“脉来缓”指脉的至数缓慢。脉一息四至为平脉,一息三至为迟脉,稍快于迟为缓脉,一息六至为数脉。“时有一止”即时常有一歇止,这是由于阴阳之气不得相续所致。缓以候阴,若阴气胜而阳气不能相续,则脉来缓而时一止,是谓结脉;数以候阳,若阳气胜而阴气不能相续,则脉来数而时一止,是谓促脉。故曰“阳盛则促,阴盛则结”,且皆属病脉。
按:结、促、代三脉皆动中有止,然代脉是“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它与结、促不定时的一止,而脉能自还的,完全不同。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1)则汗出,阴动(2)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3)者,名曰动也。
〔讲解〕本条论动脉形态及主病。
(1)阳动:指动脉见于寸部。“阳”指寸言。
(2)阴动:指动脉见于尺部。“阴”指尺言。
(3)厥厥动摇:形容动脉摇摇而动,但只见于一部,有根不移貌。
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击而产生的脉象。动脉见于寸部者,为阳动而搏阴,阴被阳扰,不得内守,则见汗出;动脉见于尺部者,为阴动而搏阳,阳气被阴邪所郁,则见发热。若阳动而无汗,阴动而无热,仅见身冷恶寒者,则是三焦阳气被伤,不能外出温煦肌肤所致。动脉既数且滑,但数脉,滑脉三部皆见,动脉则是滑数之象仅见于一部。如见于关上,则上无头、下无尾,仅是关部滑数,厥厥动摇如豆大,有根不移。寸、尺二部所见动脉以此类推。
按:后世脉书认为“动脉摇摇数在关”,而不言寸、尺皆能出现动脉,疑是对本条“见于关上”之举例误解所致。动脉虽主阴阳相搏之病,然亦多见于剧烈之疼痛与突然之惊怖。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讲解〕本条辨阴阳和平之脉法。“缓”,指脉来和缓舒徐,不数不迟,不结不促而无阴阳偏颇之象。
浮大为阳,濡软为阴,若阳脉浮大而濡,阴脉亦浮大而濡,当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不偏,强弱相等,故视为阴阳和平之脉象。
按:成无己云:“阳脉寸口也,阴脉尺中也。上下同等,无有偏盛者,是阴阳之气和缓也,非若迟缓之有邪也。”由此可见,此处之“缓”,是以形状言,而非以至数言。
小结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上述诸条先以脉分阴阳,即脉从阴阳始之义。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所以阴阳脉法既明,则对阳结、阴结、阴阳从乘、阴阳虚实、阴阳相搏与阴阳和平等脉,自能以纲带目而井然不紊。
复习思考题
1.你对脉分阴阳的意义是如何体会的?
2.脉有阳结、阴结,亦有阳微、阴衰,应如何进行辨认?
3.促脉与结脉都有动而中止的特点,临床应如何区分?
4.动脉滑数之似,但又有不同,你是怎样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