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学直觉思维
中医学整体观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医学以人为中心,以宇宙为背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精神和肉体不可分离的整体关系。每一个人都在宇宙中占有自己的时空位置,每一个人的生长壮老病死,除了受自身的先天、后天的各种因素影响以外,无不受时空因素的制约。因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别、年龄、性格、心理、情感、气质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在疾病情况下,有各自不相雷同的特点,由于不同特点而作为一种决定性因素,无不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预后。因此,在中医学看来,没有任何两个病证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任何一个病证不是因人而异的,或因时而变的。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立论根据。所以,中医临床,对每一个病人的辨证和治疗,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对一个个崭新对象的初次辨识和探索,因此,正确辨证论治,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过程,要求见微知著,即以一些似不相关的症状、脉象、舌象及体征迹象,以思维跳跃的方式,在瞬间内,依据某些临床表现直接从整体上把握病证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逻辑的和非逻辑的。直觉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显示出非常重要的意义。山东中医学院李克绍教授治疗一位42岁女性病人,每晚七时左右出现嗜睡症状,不能自制。沉睡一小时左右即醒,醒后如同常人,每次沉睡皆和衣坐位,患病二月,多次治疗无效。其时体形略胖,健康肤色,舌淡红瘦瘪,脉沉细稍数,大便干燥,李教授颖悟到本证与大便秘结,气机升降失调,卫气运行不畅有关。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申酉是天阳已里之时,此时的不可自制的嗜睡是卫气有下陷之势,予以通幽汤,一剂证减,七剂而愈(《中医杂志》1988.10)。已故名医岳美中先生曾治一季姓女孩,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顿悟出子时是一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是阴阳交替之候,故出现特有症状,予小柴胡汤调和阴阳而取效(《岳美中医话集》)。每当我们阅读前辈临床案卷时,常常惊叹他们高明的辨证思维和立足于中医学整体观这一坚实的功底。中医学直觉思维常常以人与自然统一的启示为契机,顿悟症状背后的幽深病机,在茫然中受整体观念的点拨启发,从而思路大开,豁然通达。
中医学直觉思维根植于已往的理论知识、经验成果的土壤中,它是理论知识和经验的高层次的融汇。岳美中先生把医生达到的临床境界,按医生的临床水平,划分为:最初等的为开方医生、辨证医生、入细医生,最上等医生等不同层次(《岳美中医话》)。能否达到最高境界,这与医生扎实的理论根基,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的临床阅历以及文化素养、心理特点、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内经》要求为医者上及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这种广博精专的知识要求,与中医学的以人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观是一致的。因此,“诵书之外,杂观杂学,触类引伸,而及于此类,贯通会悟,而合道理”(《黄帝素问直解•示从容论》)。一般说,理论根底越是扎实,知识越是广博,临床经验越是丰富,就越能够举一反三,问一知十,解类引伸,心领神会,越能够领悟孤立的症状之间的内在病理联系,直觉思维的成效越高。李东垣治冯氏子病伤寒,目赤而烦渴,脉七八至,医欲承气下之,已煎药,而李适从外来,冯告之,李切脉,大骇曰,几杀此儿!李东垣何以惊呼?原来病人"脉至,按之不鼓”,李氏在一派热象之中,从脉博的隐约迹象,领悟出此病属真寒假热,遂令持姜附来,药未就,而病者爪甲已青,顿服八两,汗出而愈。本例李东垣从脉之鼓与不鼓而直觉脉证之真假。从脉之逆从,洞察脏腑阴阳之精微。它的思维特点是发微致宏,豁然贯通,反映了直觉思维的洞察性、跳跃性。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思维成效和如此高的临床境界,这是与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渊博和临证经验的丰富分不开的。
虽然我们一时达不到或不理解这种境界,但是不能轻视、否认或排斥它的存在。“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素问•八正神明论》)。这是前人运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他们自身体验和感受到的“难以言传”的直觉思维过程。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当中医临证时,调动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融入到理法知识中去,新旧经验和意识內外的多种信息,处于活跃状态,在心理高能动力作用下,突然融汇贯通,使处于心理结构各部分的体验积淀,重新组合,遂即产生了直觉和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