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脉定位求因
纵观古今医案,治淋癃证,用八正散多有不愈者,皆因其脉证不符。八正散善治下焦湿证,不属于下焦湿热证,用八正散无效。用八正散无效之淋癃病,即不属于血热证,有的是气分虚热证,此证脉沉数无力。兹举一例说明:
吴茭山治一妇患淋沥,数而疼痛,身烦躁,医以热淋治之,用八正散、莲子饮,服之愈剧。吴诊脉沉数无力,知气与火转郁于小肠故也。遂与木通、菱藕芦、车前子、淡竹叶、麦冬、灯心、甘草梢、大腹皮之类,服之而安。盖小肠乃多气少血之经,今病脉象气郁,反用大黄栀芩味厚苦寒之药,故寒极伤气,病转加矣。殊不知血中有热者,乃有形之热为实热也,气中有热乃无形之热,为虚热也。凡气中有热者,当行清凉薄剂,无不获效。更分气血多少之经,须辨温凉厚薄之味,审察病机,斯无失也(《名医类案》)。
提示:江瓘曰:“沉数为热在血,无力为虚在气,总归虚热不得用八正散”、“同一热,分在气在血,血中热为实,气中热为虚”。此为气热郁于小肠所致。
前医据淋漓数而疼痛,身烦躁,按热淋用八正散、莲子饮治疗。在病情加重的情况下,吴氏接手诊治,他首先察脉沉数无力,以脉沉数印证前医关于热淋的诊断,以脉沉数而又无力定为虚热,从此,吴氏的思维线路始终沿着同中求异的主线展开,找出了前医与他微细的差异。在认证方面,前医认作实热证,吴氏认作虚热证;前医认作热在血分,吴氏认作热在气分。在论治方面,前医用苦寒利湿剂,吴氏则用甘凉淡渗剂。前医与他在认证上的差异,虽然是在仔细的诊察与辨证中发现的,但都决定了病性属虚属实,病位在气在血,这反映了认证时差之一毫,论治时谬之千里,其治疗结果竟会天壤之别。所以认证时的思维层次,既要把握整体状态,又要善于同中求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