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辨证失误的思维原因
临证辨证失误产生的原因,大体上有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二大类。客观原因主要在于病证的复杂性、药饵服法不当、病人失于调养等。主观原因主要在于医者诊察不详、经验不足、思维方法欠妥等。本节仅从思维方法的角度,分析辨证失误的原因。
一、主观性思维
由于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若这种能动性掌握得不好,就有可能将主观的东西强加于客观事物身上,颠倒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把主观的东西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用“想当然”去裁剪客观事实。此种思维方法就是主观性思维。
主观性思维表现在辨证中有两种情况,一是临证资料收集不全,二是先入为主。
如吕沧洲治一幼女,病嗜卧,颊赤而身不热,诸医皆以为慢惊风,屡进攻风之剂,兼旬不愈。吕切其脉,右关独滑而数,他部大小等而和,因告之曰:女无病。关滑为宿食,意乳母致之,乳母必嗜酒,酒后辄乳,故令女醉,非风也。及诘其内子,内子曰:乳母近掌酒库钥,窃饮必尽意。使人视之,卧内有数空罂。乃拘其钥,饮以枳椇子、葛花,日二、三服,而起如常。本案前医诊治失误的原因在于只重幼女症状,忽略了脉诊,仅以儿科常见病证慢惊风诊治,致使屡攻不愈。其诊治失误不仅发生在一位医生身上,而是诸医皆然。这就说明诸医未从他医诊治失误中汲取教训,一味执定惊风而辨之。诸医在辨证思维方法上犯了主观性思维的错误。
二、片面性思维
由于世界上的事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之间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把事物的复杂联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不可避免地要犯片面性思维的错误。
片面性思维表现在辨证中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偏概全,二是绝对的判断。
如孙东宿治臧六老,上吐血,下泻血,胸膈背心皆胀。原从怒触,又犬肉所伤。故发热而渴。医者用滋阴降火药,胸背愈胀,血来更多。孙诊之两关俱洪滑有力,曰:此肝脾二经有余证也。作阴虚治,左矣,阴虚者脉数无力,今之脉既不同。午后潮热,夜半而退,与今之昼夜常热者,亦不同也。经云:怒伤肝。甚则呕血并下洩,胸背胀痛,瘀血使然。脾为犬肉所伤,故不能统血。误用地黄、知、柏等剂,是以脾益伤,而上焦瘀血愈滞也。即与山植、香附、枳实,调气消导为君。丹参、丹皮、桃仁、滑石、茅根,化瘀血为臣。黄连、芦根,解犬肉之热为佐,四帖胸背宽,吐血止。惟腹中不舒,仍以前药同保和丸与之,大下臭黑粪而全安。本案前医辨治失误的原因在于诊察不详,一是脉诊不明虚实,二是病人恼怒食犬肉的病因询问不及,三是对发热性质辨识不确,而误作阴虚治。该医以偏概全而致失误。
三、表面性思维
人的认识不仅是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横向扩展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初级本质向更深刻的本质的纵向深化过程。只有完成这两个过程,方能真正完成认识的任务。如果认识仅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或为假象所迷惑,就会导致认识上的错误,此即为表面性思维。
造成片面性思维的原因,在临证中主要是症状现象掩盖了病证本质和被临证假象所迷惑。
如汪石山治王佥宪公宜人,产后因沐浴,发热呕恶,渴欲饮冷水瓜果,谵语若狂,饮食不进。体素丰厚不受补,医用清凉,热增剧。石山诊之,六脉浮大洪数。曰:产后暴损气血,孤阳外浮,内真寒而外假热。宜大补气血,与八珍汤加炮姜八分。热减大半,病人自知素不宜参、芪,不肯再服。过一日,复大热如火。复与前剂,潜加参、芪、炮姜,连进二、三服,热退身凉而愈。本案病由沐浴而发热呕恶,渴欲饮冷,狂谵不食,状似伤寒,医以清凉,而致误。然病人为产后之时,气血暴损的体质为前医所忽视。故其认识只拘于病人的现有症状而未深究病人的体质、症状、病机之间的深层关系。
四、习惯性思维
习惯性思维,也叫固定思路,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按照既定的程式思考问题,致使主观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而导致认识上的错误。
习惯性思维在辨证中的表现有两种,一是将临证经验绝对,二是拘泥前人定见。
如怀抱奇治一友,积劳后感寒发热,医者好用古方,竟以麻黄汤进。目赤鼻衄,痰中带血,继以小柴胡汤。舌干乏津,怀诊之,脉来虚数无力,乃劳倦而兼阴虚候也。误投热药,能不动血而竭其液耶,连进地黄汤三剂,血止,神尚未清。用生脉散加当归、枣仁、茯神、远志,神虽安,舌仍不生津。乃曰:肾主五液,而肺为生化之源,滋阴益气,两不见效,何也?细思之,因悟麻黄性不内守,服之而竟无汗,徒伤其阴,口鼻虽见血,药性终未发洩,故津液不行,仍以生脉散加葛根、陈皮引之,遂得微汗,舌果津生。后以归脾汤、六味丸而痊。本案前医好用古方,于临证时,对病证不对详察,而只循伤寒之法,妄用麻黄汤,而致误,仍不知误,又以小柴胡汤治之。一误再误,究其原因,此医犯了习惯性思维的错误。
辨证失误的思维原因,尚有局限性思维和静止性思维等。在辨证失误中,医者的主观的思维方法错误是产生失误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