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时期
公元960年,赵氏北宋政权统一了唐末五代十国分散割据的纷乱局面,社会经济又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医学方面,在总结前代医家著述和经验的基础上重视了理论探讨。中医眼科学与祖国医学的其他学科一样,不仅在临床上有显著的发展,而且在生理解剖、病机学说等基础理论方面亦有很大进步。在北宋元丰年间的太医局,开始将眼科从原来的耳目口齿科中分出,单独教授。从此,中医眼科一直作为独立学科发展起来。
1.有关眼科的医药著作:
(1)《太平圣惠方》,署名王怀隐等人,是北宋初由官方组织人力编著而成。全书共100卷,其中卷三十二与卷三十三为眼科专篇。收载眼科病症约60种,治眼方剂500余首,基本上总结了唐以前的眼科成就。书中所述病因21种,是在《千金要方》19因的基础上,去掉5因,新增7因而成。该书还对五轮的配位作了改动,并且将它与眼病的病机联系起来,这就推进了五轮学说的临床应用。本书还根据当时社会上迷信道教,炼丹服石成风,新增了丹石毒气攻眼的证治。在眼科手术方面,介绍了钩、割、针、劆诸法,特别是对金针拨内障及胬肉割烙术等也有详细的介绍。因而此书对眼科也是很有价值的文献。
(2)《圣济总录》,是北宋末期由朝廷组织人员编写而成。全书共200卷,眼目门在《太平圣惠方》的基础上扩充内容成12卷,收录治眼方剂760余首,多为大方。书中眼科理论叙述比较粗略,且未釆用五轮学说。病种有所增加,如肝虚眼、目睑垂缓等。在眼科手术方面,介绍有钩、割、劆等法,同时还列述了适应症,只是对金针拨内障法略去未提。此外,还收载了熨、烙、淋洗、掌熨及包扎等。本书眼目门内容比较丰富。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许洪在裴宗元、陈师文所编《和剂局方》的基础上校订而成,共十卷。卷七有“治眼目疾”一篇,其中不少处方属当时民间习用的有效方剂,为后世眼科所常用。
(4)《秘传眼科龙木论》是一本著名的眼科专书,由宋元医家辑前人眼科著述而成。全书分10卷:卷1〜6主要载列眼科七十二证方论,每证方论以下附有“审的歌”;卷7为诸家秘要名方;卷8为针灸经;卷9〜10为诸方辨论药性。书中主要内容是按内、外障分类记叙72种眼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并介绍了古代金针拨内障以及钩、割、劆、洗等手术方法,总论的“审的歌”中还首次提出了眼科的“五轮”说,对后世很有影响。该书另附有《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其主要部分是以问答形式编写的“眼科七十二问”,具体内容与前面的“七十二证方论”并不相同。它还首次介绍了八廓的名称和内容,主要是论眼病的病机,并未配属眼位。但这是现存文献中关于八廓内容的最早记载(《三因方》虽曾提到“八廓”一词,但未言及具体内容),有一定参考意义。
(5)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卷16为“眼科”,其内容分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总论中对五轮所配眼位作了调整,使其与《灵枢•大惑论》所划眼部与脏腑相应的关系吻合;对八廓,不仅首次配上了天、地、火、水、风、雷、山、泽等八象名称,而且还给每一廓配属了眼位,充实了八廓的内容。各论列七十二症,每症之症状描述主要以《刘皓眼论准的歌》为基础,其药物治疗多重新选方,但外用药甚少,至于手术疗法则没提到。
(6)元末托名孙思邈著之《银海精微》,也是一本眼科名著。该书分为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书中首先叙述五轮八廓学说和中医眼科辨证的基本知识,并对八廓又分别加上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八卦正名,至此,八廓的每一廓都有了三种名称。各论载有81种病症,其中66种已见于唐宋文献,另外新增的有胞肿如桃、眵泪净明、蝇翅黑花等15种,但正文中没有圆翳内障、绿风内障之类眼病,只在附篇中提及。书中除列叙80余种眼病的病因证治外,还附有眼病简图。此外,还介绍了按五轮顺序检查眼病的方法等。书中辨证清楚,治疗除内服药外,有半数眼病配合点眼外治,有些还采用了洗、劆、烙、夹手术疗法,对于金针(金针拨内障)的手术方法描述尤详。附篇从眼的生理、病理、辨证治疗,以至中药药性与炮制、常用内服方剂与眼药配制法等一应俱全,本身就能构成一本小型眼科专著,因而这一部分很可能是后人补辑的。
除上述有关眼科的医药著作外,在金与南宋对峙时期,许叔微的《本事方》、刘昉的《幼幼新书》、刘完素的《宣明论方》;陈言的《三因方》、李杲的《脾胃论》、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等,书中皆有不少关于眼科的论述,对眼病的病机和辨证、治疗,各具创见,因而丰富了眼科理论,促进了眼科发展。
2.有关眼科的学术争鸣:金代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在眼科方面强调火热为病的学说,该书提出:目昏赤肿翳膜皆属于热,治宜降心火、滋肾水,用药偏重寒凉;还提出:“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体各部皆有玄府,为气机出入升降之门户,以保持通利为正常,若眼部玄府闭塞,则可引起眼病,而玄府闭塞又多由热气怫郁所致,故宜治火以通玄府。他的这些观点,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金代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力主攻邪,其在眼科方面提出:目不因火则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治以祛邪为主;血之于目,太过则壅塞而发病,不及则目耗竭而失明,故当治其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该书在眼科方面亦提岀了独到的理论。
金代李杲《兰室秘藏》中强调指出,脾虚影响脏腑精气不能上贯于目则目不明,因而治眼病要调理脾胃,补养气血才是正法,否则是治标不治本。他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眼科的内容。
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在眼科方面提出“眼病所因,不过虚实二者而已,虚者眼目昏花,肾经真水之微也;实者眼目肿痛,肝经风热之甚也。实则散其风热,虚则滋其真阴,虚实相因则散热滋阴兼之”。其论述对眼科证治也有着参考价值。
上述学术争鸣,对中医眼科的学术发展和兴盛,起到了促进作用。
3.其它眼科成就:我国早在宋代就发明和使用了眼镜。如南宋赵希鹄,在考鉴宋以前古文物的著作《洞天清录》中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至明代,屠隆在《文房器具笺》中描述叆叇“大如钱,色如云母。”张自烈的《正字通》载:“叆叇,眼镜也。”以上说明,早在宋代我国已开始用眼镜矫正视力了。
总之,自宋代眼科独立设科以后,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