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赤眼

附:暴风客热 赤丝虬脉

风热赤眼是指外感风热而突然发病,以白睛红赤热痛为特征的眼病(图24)。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为多。若病情加重,每可导致黑睛生翳。本病名见于《圣惠方》。古医书中有“风火眼”、“风火赤眼”等名称。

风热赤眼 - 图1

天行赤眼虽系感受天行时气而发,且其邪气之性质亦属风热,但天行赤眼可致广泛流行,且有专篇论述,不属本节讨论的范围。

〔病因病机〕

多由风热邪毒外侵,客于内热阳盛之人,内外合邪,上犯白睛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多属骤然发病,证见白睛红赤,痛痒并作,多泪眵结,怕日羞明。风甚者多兼头痛鼻塞,恶风发热,苔白或微黄,脉浮数等,或兼胞睑浮肿而软、热甚者眼目红赤较重,胞睑红赤肿坚而热痛,畏光怕热,眵泪胶粘,或兼口渴心烦,溺黄便秘等证。若白睛红赤,痒痛并作,畏光流泪,眵多粘结,并兼发热头痛口渴便秘,苔黄脉数者属表里交攻,风热俱盛。

(二)论治要点

本病系外感风热为患,应分清风、热、毒邪的轻重,予以施治。但临床中证候类型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初起者,证轻一般可以外治为主,内治可用疏风之剂;重者可以清热、泻火、解毒为主。体质壮实,表里俱盛者,大胆施以表里双解之法,可获速效。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重于热

证候:白睛红赤,痒痛交作,羞明多眵,头痛鼻塞,恶风发热,或兼睑胞肿胀而软,苔微黄,脉浮数等。

治法:疏风解毒,兼以清热。

方例:羌活胜风汤〔109〕加减。

(2)热重于风:

证候:白睛赤痛较重,胞睑红肿而硬,眵泪粘稠,怕热畏光,兼见口渴、便秘、溲赤、苔黄脉数、心烦不宁等。

治法:清热泻火,兼以疏风。

方例:泻肺饮〔137〕加减。

(3)风热并重:

证候:白睛红赤,疼痛而痒,恶热畏光,眵多粘结,热泪如汤,头痛鼻塞,恶风发热,口渴多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祛风清热,表里双解。

方例:菊花通圣散〔217〕加减。

2.外治:

(1)黄连西瓜霜眼药水〔211〕或10%〜50%千里光眼药水〔23〕点眼。

(2)胆汁二连膏〔163〕涂眼。

3.针刺疗法:可选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瞳子髎等穴针刺。也可用三棱针点刺眉弓、眉尖、耳尖、太阳等穴放血。

(四)临证权变

由于本病各证候类型之间界限常不明显,临证时立法选方宜灵活掌握。对一般患者,疏风药(如羌活、荆芥、防风、柴胡、薄荷等)和清热药(如黄芩、黄连、栀子、生石膏、生地等)属于必用之品,可依风、热之轻重灵活选用并加减用量。邪毒较甚者可伍用银花、连翘、公英、紫花地丁等解毒药,口渴心烦、大便秘结者则可加大黄、芒硝以釜底抽薪。

临证中应时刻注意观察风轮。一旦发现黑睛生翳,则当选加夏枯草、龙胆草,木贼草、蝉蜕等退翳之品。

〔调护〕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炙煿之品,以免增助内然,加重病情。

2.病人用过的手帕、面巾、脸盆等用具进行严格消毒,以免引起传染。

〔简便验方〕

蒲公英汤:鲜蒲公英120克(干品用60克),水煎两碗,滤净。一碗内服,一碗外洗患眼。(《医学衷中参西录》)

附一:暴风客热

暴风客热是风热赤眼的一种急重证型。乃因风热邪毒客于目窍而徒然起病,且具明显的红肿热痛,势如暴风骤起之状,故名。

《龙木论》对本证的记载是:“白睛胀起盖乌睛,睑肿还应痒痛生。”《审视瑶函》则描述曰:“暴风客热忽然猖,睥胀头痛泪似汤,寒热往来多鼻塞,目中沙涩痛难当。”可知暴风客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病急暴,白珠外膜蠹红胀起,甚则高于风轮,胞睑红肿,沙涩难当,疼痛剧烈,热泪如汤,全身伴头痛鼻塞,恶寒发热。临床上,遇有上述特征之白睛疾患,即可诊为暴风客热,但有不少患者,其白睛虽赤,却未达到上述的严重程度,特别是不具备胞睑赤肿、白睛胀起之特征,不应诊为暴风客热,而可诊为风热赤眼。

暴风客热的治疗,可完全参照前述风热赤眼的处理方法。因病势急重,不应忽视针刺疗法,内治则重用前述方药即可。

附二:赤丝虬脉

赤丝虬脉,是指白睛上较长期地出现赤脉纵横,粗细不一,条缕分明,虬蟠旋曲的眼病。又称赤丝乱脉,或白睛乱脉。本病和风热赤眼不同:风热赤眼发病急骤,病程较短,白睛一片红赤,眵多泪热及涩磨等自觉症状明显;本病则发病较缓,病程较长,白珠外膜上赤丝或疏或密,但条缕分明,眵泪相对较少,疼痒及涩磨等自觉症状较轻。

本病多因某些热性眼病失治,火热之邪伤阴耗液,致使虚火上炎而成。或因久受风沙瘴气,或嗜食辛辣炙煿及烈酒等物,或因烟火久熏,致使热郁血脉而成。也有因长期从事微细工作,过劳目力,致使血络郁滞而成者。

本证的治疗,应抓注血滞之关键,以清热散瘀为主,重者证见虬脉粗赤,红赤粘涩紧痛,羞明流泪,应以清热逐瘀为主,可用退热散〔168〕或归芍红散〔66〕凉血散瘀。轻者丝脉细疏,紧涩不爽,微痒泪湿,治宜退赤散〔166〕清肺散结。外治可点犀黄散〔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