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各论

各论内容主要介绍各种眼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辨证治疗。古代许多眼科书籍常用内障和外障来归纳眼病,作为眼疾分类及判断病因的一种方法。“障”是遮蔽之意,如《审视瑶函》所说:“障者,遮也,如物遮隔,故云障也。……其外障者,乃睛外为云翳所遮,故云外障,然外障可治者,有下手处也;内障难疗者,外不见证,无下手处也。”内障即发生于瞳神之内的疾患,系从内而蔽,故名。外障指发生于胞睑、两䀝、白睛和黑睛的疾患,因其发于瞳神之外,外症明显,故名。

内障多为七情过伤,过用目力及劳累过度等,或由外伤所致脏腑经络失调,精气不能上荣于睛珠、神膏、视衣、目系等部位所致的内眼病。其特点是眼部外观端好,或间有瞳仁变形、变色,患者仅有视力不同程度减退或视觉的变化,如视物昏朦,似笼薄纱,眼前黑花,萤星满目,蛛丝飘舞,飞蝇幻视,视直为曲,视定若动,神光自现等。在临床上必须结合眼科仪器检查,方能明确诊断。历代眼科医家对本类病多从肝肾不足或气血两亏等内虚立论。但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认为“亦有因肝胆火动痰生,痰火阻隔肝胆脉道,遮蔽通光之窍”所致。结合临证所见内障眼病,不单与肝肾,且与其他各脏均有密切关系,足证其说。一般内障初起,有实有虚,或虚实夹杂,病至后期则多属虚证。

外障多为六淫之邪外袭,或痰火、湿毒、食滞、外伤等原因诱发而致的外眼病。其特点为外显症状较著,如胞睑肿胀、红赤、皮肤湿烂、多眵、流泪、赤膜、白膜、胬肉、星点、云翳、凝脂等。同时患者自觉症状亦较突出,如患眼焮热、疼痛、羞明、流泪、沙涩作痒等。一般外障眼病多属有余之实证,且病情发展较决,但亦有因内虚所致者,施治时须详辨之。

总之,不论外障内障,在辨证时绝不要拘泥于外障为实、内障为虚之说,必须以局部症状与全身证候相结合,按八纲、脏腑等辨证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探本求源,分虚实,察病所,认证准确以立法处方,才不致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