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神紧小 瞳神干缺

瞳神失却其正常之展缩功能,持续缩小,甚至小如针孔,称为瞳神紧小。本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审视瑶函》则称为“瞳神缩小”。本病多属阳邪致病,临床表现以实证多见,故《原机启微》称本病为“强阳(阳邪过亢)搏实阴(阴精未亏)之病”。

瞳神失却正圆状态,边缘有缺损,甚或参差不齐,形如梅花、锯齿,或虫蚀的病证,称为瞳神干缺。病名首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一草亭目科全书》称为“瞳神缺陷”。

瞳神紧小与瞳神干缺见症虽有差别,实则同为黄仁病变引起。瞳神干缺多为瞳神紧小失治而成。二者病因复杂,且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若治疗失当,往往并发它症而导致失明。

瞳神紧小因具有白睛红赤或抱轮红赤,故须与绿风内障、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相鉴别。本病与绿风内障的鉴别;暴风客热和天行赤眼二病虽有白晴红赤,但无抱轮红赤,近黑睛处红赤较淡,其余部位红赤较甚,瞳神大小及展缩正常,风轮明洁,有眵泪可见,能尔我相传等,皆与瞳神紧小有别。

〔病因病机〕

1.由肝经风热或肝胆火毒上攻。

2.劳损肝肾,虚火上炎。

3.外受风湿,郁久化热,风湿与热合而上攻。

4.目患火疳、花翳白陷、凝脂翳、混睛障、疳疾上目、蟹睛证、真睛破损以及狐惑病邪毒攻目者,均能导致发病。

以上诸种因素皆可导致邪热深入眼内,蒸灼神水,伤及黄仁、以致黄仁展而不缩,瞳神紧小;火盛水衰,阴精耗伤,瞳神失于濡养,则干缺不圆。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瞳神紧小初起,证见头痛时发眼痛拒按,入夜尤甚,赤涩流泪,羞明难睁,视力锐减,眼睑红肿,抱轮红赤。甚者白睛混赤,神水混浊,或见絮状物。黄仁肿胀晦暗,纹理不清,瞳神紧小,甚者缩小如针孔,展缩失灵。重证尚可并发黄液上冲之证。

瞳神紧小因系毒邪攻于黄仁,失治则黄仁易与其后之晶珠粘着,以致瞳神偏侧不圆,即为瞳神干缺证(图37-1)。粘着范围较广泛者,瞳神边缘参差,甚则瞳神紧缩如针孔、粟米、阴看不大,阳看不小。此证的瞳神可为黑色,亦可因内结膜障,瞳变白色或微黄,或因邪攻睛珠而令混浊,使并发内障而瞳现青白(图37-2),如此则神光被隔而目盲。

瞳神紧小 瞳神干缺 - 图1

瞳神紧小的发病有急有缓,发病急骤者病势较重,初期多实证,常为外感风、热、湿邪或内有肝胆郁热而起;发病较缓者病势较轻、病情进展缓慢,常缠绵不愈,且易反复发作。其发病多属虚实夹杂之证,常因肝肾阴亏,火炎于上而发,抑或他病久患,阴血耗伤而邪热未除,转化而来。临证时,应结合全身证情进行辨证。至于病至后期,邪气已退,而目暗不明者,多为肝肾阴亏,目窍失养之故。

瞳神干缺证的辨证论治方法与瞳神紧小证同。干缺的形成,多由肝胆蕴热或阴虚火旺而致。日久则局部粘着凝聚,邪毒虽去,瞳神干缺终难复原。

(二)论治要点

瞳神紧小证属瞳神疾患之重证,常致目中精气俱伤,神光散没。所以《证治准绳》指出,本病务宜“乘初早救,以免噬脐之悔也”。一旦形成瞳神干缺,即难免如《龙木论》所云,“名医拱手无方救,堪叹长年暗室居。”

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在于发病的缓急、眼部证候的轻重和全身兼证的不同。病势急重者多为实证,实证多采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等法;病势轻缓者多属不足或虚实夹杂之证,治则常用滋补肝肾或滋阴降火之法。本病因其它疾患如火疳、花翳白陷、凝脂翳、混睛障、疳疾上目、蟹睛证及狐惑病等引起者,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参考本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对本病施以内治的同时,必须重视局部用药,及时扩瞳,以防瞳神干缺。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经风热:

证候:起病较急,瞳神紧小,眼珠坠痛,视物模糊,羞明流泪,抱轮红赤,神水混浊,黄仁晦暗,纹理不清。全身可见头痛发热,口干舌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新制柴连汤〔244〕

(2)肝胆火炽:

证候:发病急骤,瞳神甚小,黄仁肿胀晦暗,展缩失灵,珠痛拒按,痛连眶额,热泪频流,抱轮红甚,黑睛水膜内壁有细小颗粒附着,神水混浊,或兼黄液上冲,伴烦躁易怒,头痛眩晕,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法:清泻肝胆。

方例:龙胆泻肝汤〔58〕加石决明、夏枯草、茺蔚子等。

(3)风湿夹热:

证候:发病或急或缓,多见病情缠绵。瞳神紧小或干缺,目赤痛,眉棱、颞颥闷痛,视物昏矇,眼前或见黑花,神水混浊,黄仁纹理不清,伴全身肢节痠痛,头重胸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抑阳酒连散〔113〕

(4)肝肾阴亏,虚火上炎:

证候:病势轻缓,或病至后期,或缠绵不愈,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瞳神多干缺不圆,伴见时而赤痛,干涩不适,视物昏花,或兼头晕失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滋阴地黄丸〔229〕

2.外治:

(1)局部点用扩瞳剂 发病之初即用药物迅速充分扩瞳,既可防止瞳神干缺,又有助于缓解眼部疼痛。常用药为1%阿托品液或软膏,每日点患眼1〜3次,或视病情而定。

(2)滴用清热解毒眼液 如10〜50%千里光眼液〔24〕或10%黄连素眼水〔214〕

(3)局部热敷 常用热水或内服药药渣煎水作湿热敷,有助疏散瘀滞、退赤止痛的作用。

3.针刺疗法:

(1)体针:常用穴:睛明、攒竹、瞳子髎、丝竹空、肝俞、足三里、合谷。每次局部取二穴,远端配一至二穴。

(2)耳针:可取耳尖、神门、眼等穴。

(四)临证权变

本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患者之间的差别颇大,并可出现多种并发症与后遗症。如若病势急重,赤痛较甚者,可在前述相应的方药中选加生地、丹皮、丹参、茺蔚子凉血活血,增强退赤止痛的作用。如属肝胆火毒炽盛,伴见黄液上冲证,需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若热入营血,伤及黄仁血络,导致血灌瞳神者,则可见心烦口渴,舌绛脉数等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用清营汤〔199〕加赤芍、紫草。若属风湿偏盛,热邪不重者,又当慎用寒凉之品,酌加白蔻、苡仁、茯苓、厚朴等宽中利湿。

另外,病势轻缓,但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或久服凉药脾胃被伤者,亦有少数属脾胃虚寒者,多伴畏寒喜热,肢冷便溏,舌淡苔薄,脉象沉细等,宜用调中益气汤〔178〕益气升阳,使目窍得养而向愈。

〔调护〕

1.本病饮食宜忌辛辣酒浆,肥甘厚味,以免助湿生热,加重病情。

2.忌房劳、免精伤而虚火上攻。

3.嘱患者勿坐卧湿地,注意劳逸适度,防止竭视伤目,以免加重病情或愈后复发。

〔应用例案〕

吴XX,女37岁,初诊于1961年3月20日。原由风湿,骨关节疼烦时作,近则上害空窍,右目红肿,瘀滞疼痛剧烈,瞳神缺曲不圆,视糊,头亦牵痛,舌白微腻,脉浮缓。邪在肌表治以汗解,麻黄杏仁苡薏甘草汤,二剂。

二诊:红减,诸痛缓解,惟目视不复,邪气留恋,当再驱风湿以治。羌活、独活、防风、防己、米仁、泽泻、苍术、滑石、黄芩,三剂(以后又服五剂)。

四诊:红退肿消,目视恢复,关节疼痛亦除。防疾之复燃,当再予原方增损。原方去米仁,五剂。(《眼科证治经验》)

〔文献摘录〕

《审视瑶函•瞳神缩小》:“此症谓瞳神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缩小如针也。视尚有光,早治少挽,复故则难……皆宜乘初早治,不然悔之不及也。”

《眼科七十二症全书•瞳仁干缺外障》:“瞳神干缺者,亦系内障,与外无预。此因头痛而起,故列外障条中。按此症多因肾虚肝热,致冷瞳仁干缺,亦因夜卧不安,肝藏魂,肺藏魄,魂魄不安,神情不定而少睡,劳伤于肝,致令金井而不圆,上下东西,锯齿匾缺参差矣。则渐细小,视物矇矇,难辨人物,相牵俱损。……此症或失于医治,久久多锁紧如小针眼大,内结有云翳,或黄或白或青,阴看不大,阳看不小,遂成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