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惑证
眼外观端好,而视物变形或颠倒紊乱的病证,称为视惑。本病名见于《目经大成》,实则为视瞻有色、视一为二、视大为小、视小为大、视直为曲、视正反斜、视定若动、视物颠倒等病证的总称。这些病证,古代医籍均载为独立病名,但据临床所见,它们虽可单独出现,却以二证或多证相间及先后渐次发生者居多,而且其病因病机亦难界限清楚,故合并讨论。
视瞻有色症:眼外观端好,唯自视眼前有带色之片状阴影遮挡神光者,称为视瞻有色。见于《证治准绳》。其眼前之片状阴影可为青绿蓝碧或黄赤黑白等色,可岀现在眼的正前方,也可岀现在上、下、左、右某一方位。本证当与视物易色、莹星满目、云雾移睛相鉴别。视物易色乃指对物体颜色的感觉发生变易的病证;莹星满目是自视眼前有无数细小星点,如萤火飞舞撩乱者;云雾移睛所见之色影飘移不定,均与本证不同。
视瞻有色常可变生视大为小、视小为大、视直为曲、视正反斜等证,也可与诸证并见。拖延失治,亦有导致暴盲者,如《证治准绳》云:“若视有大黑片者,肾之元气大伤,胆乏所养,不久盲矣。”
视一为二症:指一眼或双眼视一物为二形的病证。此病名见于《证治准绳》,《灵枢•大惑论》称为“视歧”,《诸病源候论》又称“视一为两候”。其特点是目珠端好,外观如常,唯自觉视一物为两物,视日、月若有两个。本证可在双眼俱睁时发生,若用手遮患眼,则症状可消;亦有遮盖健眼后,患眼单眼视一为二者。患者常伴视物不真,或有头晕欲吐,心情焦虑等证。
侧目斜视证亦可出现视一为二的症状,乃因两目神光不能相聚而然。然其眼珠偏斜,或兼运转不灵,另有专篇论述,不属本节讨论的范围。
视小为大症視大为小症:指眼的外观端好,自视物体小者似大,或大者似小,失却本来面目的病证。《审视瑶函•前贤医案》中,右“以小为大,以大为小”之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所谓“视长为短”,亦属本病之范畴。
视正为斜视直为曲症:眼之外观端好,但视物歪邪之病证称为视正反斜,视直物为弯曲之状的病证称为视直为曲。两病症均见于《证治准绳》。
视定若动症:眼外观如常,视静止不动之物,似有振动之感的病症,称为视定若动。见于《目经大成•视惑》,《证治准绳》中称为视定反动,谓:“物本定而目见为动也,乃气分火邪之害,水不能救之,故上旋眩晕,振掉不定,光华欲坠,久则地面亦觉振动而不定,内障成矣。”
视物颠倒症:眼外观如常,所见物体呈旋转倒置之状的病症,称为视物颠倒。见于《证治准绳》,谓:“目视物皆振动而倒置也,譬之环舞后定视,则物皆移动而倒置。”临床上,也有视物倒置而不兼眩晕之病症,亦当属于本证之范畴。
以上病证,《证治准绳》均归于“目妄见"范畴。然其“目妄见”所括病证尚多。今据《目经大成》中关于视惑的概念,摘“目妄见”中视物失去本来面目者诸种列于此,通名曰“视惑”。视物易色,本书有专篇论述,本节不予讨论。
临床若遇本节所述之病证,均可统一诊为视惑。确为某症单独发生者,诊为视惑或相应的病症名称均可。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劳倦伤脾,健运失职,水湿停留而上泛,蒙蔽清窍;或湿聚成痰,痰浊上泛。
2.恣酒嗜燥,痰湿热内蕴,上逆清窍,壅塞经络玄府;或素有痰火头风之人,复感风邪,风痰相搏上攻目窍。
3.悲泣扰思,情志怫郁,肝气不疏,气血大于条达,玄府闭塞;或郁而化火,或忿怒暴悖,致肝经郁火上扰清窍。
4.劳心竭思,或体虚过度用目,或经产去血过多,致气血亏损,不能上荣于目。
5.房室不节,或劳瞻竭视,致肝肾亏损,神光乏养;或阴虚火旺,水不制火,火邪上扰;或肾精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干清窍。
以上各种因素,或可使神光乏养而失其主依,或可因郁火上壅清窍,致神光不得发越,或可因痰热遮蔽神光,从而发生视惑诸候。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视惑诸证,可以单独发生,也可先后渐次出现或多证同时并见。可单眼发病,亦可双眼同病。一般常先发生视瞻有色,后则变生视大为小、视小为大、视直为曲、视正反斜等证,视一为二亦每有所见。视定若动,视物颠倒比较少见,发病前也不一定先有视瞻有色之证,然其可与前述诸证并见,且均系视物失真的一类眼病,故而均属视惑证之范围。
视惑证的发病机制,古代多以眼部的自觉症状来判断。如视正反斜证为阴阳偏胜,神光欲散之候,阳胜者多为恣辛嗜酒、怒悖头风,痰火气伤之病,阴胜者多为色欲、哭泣、饮味、经产血伤之病,致目内玄府郁遏有偏,而气重于半边,故所发之神光亦偏斜不正。如此认识确有一定道理,然而,不从发病诱因及全身证候着眼,则无法诊断其为阳胜或阴胜。而且,视正反斜证尚常与视瞻有色、视大为小等同时并见,此时的病理机制必须综合分析,才能得岀正确的结论。所以,视惑证的辨证必须依据全身证候才能正确进行。
有时,也可遇到患者的发病原因不明,全身又无明显的证候可辨,则可将舌象与脉象作为辨证的依据。如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可辨为肝经实火;舌质淡,苔口而厚腻,脉沉细或沉滑,可辨为脾虚而痰湿凝聚;舌质淡,苔白腻或滑,脉沉迟,可辨为脾肾阳虚,水湿停聚;……灵活掌握,自可辨证入微。
(二)论治要点
从临床表现而论,视惑证以视瞻有色、视大为小、视正反斜、视直为曲最为多见,诸证且常相兼出现。从证候类型而论,视惑证初发以脾虚水湿上泛、痰火湿热上扰及肝郁玄府瘀阻等多见,病久则可演变为气血两亏、肝肾不足或阴虚火旺之证。临床应注意证候的变化。
朱震亨曾谓:痰之为病,有如“无端弄鬼,似祟非祟”,“病似邪鬼,导去滞痰,病乃可安”。视惑病人眼前可见各种颜色的阴影,视大为小、小为大、正为斜、直为曲、定若动,或视物颠倒撩乱,病可谓怪,故病机每应责之痰湿。而人所以生痰,常缘正气之虚。所以,补精、益气、养血也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治法。
治疗视惑证的关键,一为祛邪,一为扶正。祛邪则以化痰祛湿,开瘀导滞为主,如属气虚生湿者宜益气化湿,属痰热上攻者宜清热化痰,气郁而生痰者宜解郁化痰,久病入络者宜通络化痰。扶正当以补肝肾、健脾胃为主,肝肾之气充,则神光精采光明,脾胃之气健,则痰湿之源消,故视惑可愈。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脾虚水湿上泛:
证候:除视惑外,或兼身疲乏力,口淡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滑。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
方例:苓桂术甘汤〔143〕或参苓白术散〔150〕。
(2)痰火湿热上扰:
证候:视惑而兼见胸闷,口苦,渴不欲饮,视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利湿。
方例:温胆汤〔232〕、猪苓散〔225〕。前者适用兼有于胸闷口苦,或兼心烦、痰多者;后者适用于兼有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者。
(3)肝阳上亢,神光被扰:
证候:视惑而兼目昏,或头晕目眩,面赤耳鸣,烦躁易怒,肢体振颤,舌红降,脉弦细。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方例:连柏益阴丸〔119〕、羚羊角散〔206〕。前者适用于肝阳上亢,兼有阴津耗伤,证见视正反斜、视直为曲、视小为大、视瞻有色者;后者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挟痰上扰,神光被扰而现视定若动、视物颠倒、视瞻有色、视一为二者。
(4)肝气郁结,玄府瘀阻:
证候:视惑而兼眼胀不舒,情志不畅,心烦易怒,胸闷胁痛,舌红或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佐以清热。
方例:丹栀逍遥散〔78〕。
(5)气血两亏:
证候:视惑而兼面色不华,心悸健忘,神乏体倦,短气懒言,喜热畏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方例:十全大补汤〔5〕、十味益营煎〔6〕。
(6)肝肾不足:
证候:眼前可见大片黑影,目暗不明,头晕耳鸣,腰膝痠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肝肾。
方例:驻景丸〔146〕。
(7)阴不济阳,虚火僭越:
证候:视惑而兼眼干不适,或兼莹星满目,口干少津,头晕耳鸣,腰痠腿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知柏地黄汤〔148〕、滋阴降火汤〔23〕。
2.针刺疗法:常用穴:睛明、球后、头临泣、神庭、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养老、光明、肝俞、肾俞、足三里等。每次头眼部取二穴,远端配二穴,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偏阳虚者,远端穴位施灸或针灸并用(眼部穴位忌灸)。
(四)临证权变
视惑证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除依照前述七种常见证型论治外,尚须注意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变通。例如,视惑久不痊愈,亦有属于脾胃阳虚,神光乏源而不得发越者。可兼五更泻泄,泻前腹痛,腹部畏冷,四肢发凉,或小便不利,口淡不喜饮,舌淡苔薄,脉沉细或弦细等,治宜温补命门,培土壮火为主,可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有时亦可见肝经风火与痰火湿热相兼的情況,患者表现头晕目眩,视定若动,视物颠倒,胸闷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等,则可用钩藤散〔174〕(当去鹿茸)以驱风清热除痰;心血不足而心神不宁,亦可导致视一为二、视定若动、视物颠倒等证,但多时发时愈,兼见头晕失眠,烦躁不安,或焦急多虑等,治宜甘麦大枣汤养心宁神,亦可与逍遥散合用。
现代临床经检眼镜检查,发现眼底有水肿或渗出者,可辨为湿郁及痰结。湿郁则见水肿,当辨其发生原因并参考前述各型方药以治之;渗出物应属痰气凝结,可用二陈汤〔3〕选加瓦楞子、昆布、海藻、白芥子、僵蚕、大贝等化痰散结,亦当注意将二陈汤与前述辨证论治之方合用,以标本同治。
如病延日久,瘀结阻滞,可见视力久久不升,舌色瘀暗,又可用桃红四物汤〔185〕酌加瓦楞子、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
〔调护〕
1.饮食宜清素,忌辛辣肥甘。戒烟酒。
2.注意适当休息,勿操劳熬夜,勿从事重体力劳动。
3.调情志,避气怒。
〔应用例案〕
例一、谢XX,男,38岁,初诊于1961年9月18日。右眼突然视物如雾,眼前黑影遮睛,视直如曲,视定反动,病名“视惑”。由于邪中精散,神光错乱。舌苔黄腻,脉濡细。诉胸闷头重,口淡乏味,小便不利,脚癣骤减。是为湿热蕴蒸,清窍被蒙。治以理气化湿降浊为主。四苓散加藿香、川朴、薏米、黄芩,三剂,(以后又连服七剂)。
三诊:心胸舒适,溲长,脚癣已多,湿浊下注,故而视糊减轻。因其舌苔尚腻,再守原意。四苓散加米仁、滑石,七剂,以后又服半月而愈。(姚和清《眼科证治经验》)。
例二、赵XX,男,35岁。1971年6月3日初诊。主诉:右眼视物不清,眼前有黑影,视物变小,胃呆纳少,便溏。
检查:左视力0.6,外眼正常。眼底检查,黄斑区水肿,呈双重反射轮,棕黄色素点甚多,中心窝反射消失。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诊断:视惑证(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用健脾燥湿汤(苍术、白术、草蔻、焦曲、橘红、羌活、防风、蝉蜕、木贼、甘草)加减服至7月8日,左视力0.9,眼前黑影渐消,仍有小视现象,胃纳好转,大便正常,脉沉弦细。继以前方服至8月5日,左视力1.2,眼前黑影消失,已无小视现象,但心跳快。又按前方服至8月20日,眼底黄斑区呈陈旧性色素状,中心窝反光欠清晰,已无新渗出及水肿现象。嘱按前方继服,以善其后。(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例三、有人曾言视物颠倒症之奇,余未深信。1939年春,有梁山齐XX之女,17岁,在家人庆贺元旦时,因酒醉斜卧而眠,天明方醒,头晕呕吐,移时竟患视物颠倒,急请本处医生调治,医言此瞳神倒坐症。针药并施,头疼稍止,而视物依然,后来我处诊治。
诊断:视其目,无他故;诊其脉,六脉滑数,惟寸关为甚,此乃心膈有痰,肝脏有火,而心肝之痰火,相并上升,影响于脑,精液混乱,而视觉失常,神经不能自主,以致视物颠倒。
处方:先针神庭、人中、丝竹空、阳陵等穴;嘱服益智安神汤(柏子仁12克、石菖蒲9克、生地9克、知母9克、白芍9克、胆星9克,远志肉9克,石决明18克、茯神9克、甘草3克、羚羊角1.5克)。连服三十余剂,而觉稍轻。又加代赭石30克、清半夏12克、天竺黄12克、生磁石12克,服二十余剂;再将百会、头维、迎香、目窗每日轮流而刺。半年余,视物虽不颠倒,但不能久视,久视则物摇动,年余始恢复原状。(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
〔文献摘录〕
《目经大成•视惑》:“此目人看无病,但自视物色颠倒紊乱,失却本来面目,如视正为邪、视定为动、赤为白、小为大、一为二之类。揆厥由来,盖人一脏一腑,有真阴真阳,一曰真精真气,百骸滋其培渥,双睛赖以神明,……务宜恒自珍惜,毋使稍有耗损。倘放逸其心,逆于生乐,以精神狥智巧,以忧虑狥得失,以劳苦狥财利,以身世狥情欲,种种行藏,皆能斲丧真元。真元衰则脏腑不和,而神明失中,因人之形气以呈病状。是故怒气填胸,正气避位,而邪胜于一边,或饮食充胃,遏其隧道,脏气不得发越,则视正为邪;素有头痰,客感风气,风痰相薄,上干空窍,或阴虚寒战,牵引目系,而阳光散乱,髓海不宁,则视定若动;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并行而不相悖。一有差错,岐境转多,视小为大,视一有二。……然此都无大患。但清明在躬,瞳子安可有此。万一转暂为常,则妄见、内障不旋踵而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