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疳
本病是指白睛里层向外隆起的局限性紫红色结节的疾病。此乃心肺两经实火之邪侵犯气轮,凝滞结聚于白睛里层而致,且状如赤豆而色红,故称火疳。本病名见于《证治准绳•七窍门》,《目经大成》又称火疡(图26)。
火疳是眼病诸疳中急重之证。一般病程较长,病势缠绵,且易反复发作,失治可波及黑睛与黄仁,甚至可造成失明,故当及时治疗。
本病与金疳均属白睛疾患,应注意鉴别。金疳发于白睛表层,其颗粒较小,呈灰白色,界限分明,推之可移,无明显压痛,周围血脉呈鲜红色,病程较短,颗粒可自行溃破,愈后不留痕迹。火疳发于白睛里层,其结节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色紫红或暗红,界限不明显,推之不移,压痛明显,其周围血脉呈深紫色,结节多不溃破,病程漫长易复发,可发展成白睛青蓝或并发瞳神干缺等症。
〔病因病机〕
1.肺热亢盛,气机不利,以致气滞血瘀,发为火疳。
2.心肺热毒内蕴,火郁无从宣泄,上攻白睛所致。
3.湿热内蕴,兼感风邪,阻滞经络,肺气失宣,郁久病发白睛。
4.肺经郁热,久则伤阴,阴虚火旺,上攻白睛。
5.肝经郁热,致女子行经之时,血热上逆壅阻郁滞于白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火疳多为单眼发病,也有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者。本病初起,从白睛里层向外隆起结节,色呈紫红或暗红,形圆或椭圆,状如榴子。自觉患眼涩痛,羞明流泪。继之则隆起,渐渐增大,周围赤紫血脉丛生。结节很少破溃,但易反复,甚则危及黑睛、瞳神。
本病发于气轮而色赤,气轮属肺,赤属火,故初起多为火邪郁于肺经所致。肺失宣降,气机不利,因致气血瘀滞,阻于白睛,凝结成疳,而见节结隆起。单由肺热所致的火疳,证情较轻缓,结节较为低小,且可伴咳嗽、咽干、喉痛之证。肺热下移大肠,尚可兼见大便秘结。肺热若兼心经火毒,则发病迅急,疼痛剧烈,白睛节结高隆,脉络紫赤怒张,羞明流泪明显。
火疳缠绵不愈或反复发作者,非风湿内蕴而化热,即阴伤而虚火上炎。湿热之邪上攻白睛者,白睛结节色较鲜红,且常因湿热阻碍气机而目珠闷胀,视物不清,并可兼见骨节酸痛,肢节肿胀不适等症;属病久伤阴,虚火上炎者,白睛结节虽不高隆,痛不明显,但亦难消难愈,或反复发作,并可见口咽干燥,潮热便秘等证,火疳若遇女子经期则发,是由肝经郁热,血热上逆结聚于白睛而成。证见眼涩不适,隐隐作痛,白睛结节紫蓝。轻者数日可消,重者数周才愈,愈后不留瘀斑,常易复发。
(二)论治要点
本病以心肺热毒上攻白睛者最常见。因病变居于白睛里层,所以应以内治为主,兼以外治。结节系火邪结聚,气血瘀阻而成,故治疗当以清热散结为本,挟风者兼以祛风,挟湿者佐以祛湿,因邪热每多累及血分,故治疗亦应顾及血分,酌加活血散结之品。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肺热亢盛:
证候:病势较缓,初起眼痛刺涩,白睛结节较小,形圆或椭圆,色红或暗,可伴咽干喉痛,咳嗽,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利气,凉血散结。
方例:泻白散〔132〕加减。
(2)心肺热毒:
证候:发病较急,眼痛难忍,热泪羞明,视物不清等症较重;白睛结节大而隆起,周围血脉紫赤怒张,压痛剧烈。全身可见口苦咽干,出气有热感,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泻火解毒,凉血散结。
方例:还阴救苦汤〔117〕加减。
(3)风湿热邪攻目:
证候:白睛结节隆起色鲜红,周围赤丝牵绊,眼珠闷胀而痛,羞明流泪,视物不清。全身伴有骨节酸痛,肢节肿胀,胸闷纳减,舌苔白厚或腻,脉滑或濡,病多缠绵难愈。
治法:祛风化湿,清热散结。
方例:散风除湿活血汤〔234〕加减。
(4)久病伤阴,虚火上炎:
证侯:眼涩酸痛,畏光流泪,白睛结节不甚高隆,血丝色偏紫暗,四周轻度肿胀,压痛不甚明显,全身可见口咽干燥,潮热颧红,便秘不爽,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兼以散结。
方例:养阴清肺汤〔154〕加减。
(5)肝经郁热:
证候:眼涩不适,白睛红赤,结节隆起,隐隐作痛,色呈紫蓝,女子经期易发,轻则数日可消,重则数周才愈,不留瘀斑。
治法:清肝泻热。
方例:四顺清凉饮子〔65〕。
2.外治:
(1)犀黄散〔241〕每日早晚各点眼一次。
(2)龙脑煎〔59〕点眼。
3.针刺疗法:取列缺、尺泽、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太阳等穴。
(四)临证权变
本病初起,属于肺热亢盛,肺气不利,郁而成疳者,可用泻白散,泻肺利气,但需加牛蒡子、连翘、浙贝母清热散结,红花活血化瘀,散结消滞,并可加葶苈子、杏仁以增强泻肺之功。因于心肺热毒壅盛,白睛节结赤紫高隆,赤脉丛生,应用还阴救苦汤治疗时,可酌情减少温燥药味,并加石膏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功。由阴虚火旺而致者,用养阴清肺汤当去薄荷,加知母、石斛、地骨皮以增强滋阴降火之功,由于此类证型的结节缠绵难消,故还可将方中之白芍易赤芍,酌加丹参、郁金、瓦楞子、海浮石以清热消瘀散结。本病反复发作,导致白睛青蓝或瞳神紧小者,又当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调护〕
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炙煿之品,以免加重内热。
〔应用例案〕
程XX,男,46岁,工人,1981年4月5日就诊。一年来左眼红肿疼痛,羞明流泪,视物不清。经治疗症状缓解,但不稳定,多次复发。伴口干咽痛,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左眼白睛颞侧呈暗红色偏平结节,表面赤脉纵横,粗细不匀,有明显压痛,黑睛中央有条状白色混浊。舌红,苔黄干,脉洪大。
辨证:热毒蕴结,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散结,佐以祛风止痛。
处方:桑皮30克、蔓荆子12克、菊花15克、连翘30克、荆芥12克、防风6克、丹皮20克、夏枯草30克、羌活10克、细辛3克、桔梗12克、红花6克、当归尾12克、黄连10克、黄芩15克、黄柏10克、知母15克、生地20克、龙胆草8克、地龙15克。
上方服15剂,症状基本消失。(《眼病》)
按:本例为热毒炽盛,上犯白睛,滞结为疳。故选用清热、凉血、祛风、散结之法,用药与还阴救苦汤之方义基本相同。治法方药切合病机,故而收效甚著。
附:白睛青蓝
白睛青蓝是指白睛深层出现紫蓝或青灰色斑,或白睛变成青蓝色,故称白睛青蓝。本病名见于《证治准绳•七窍门》,《审视瑶函》称其为白珠俱青证。多由肝肺火热亢盛,火毒热邪郁滞白睛,煎熬阴血,气血瘀滞而成,或火疳经久不愈,反复发作,致使白睛变薄,失去光泽,逐变青蓝之色。
本病初起自觉眼珠胀痛,畏光流泪,常于黑睛四周的白睛深层形成紫红色隆起,压痛明显。继之证状消退,该处则呈现青蓝之色。病变此伏彼起,反复发作,终致白睛全轮青蓝,凸凹不平。此时病变常侵及黑睛和瞳神,形成黑睛边际的混浊及瞳神紧小等。可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
本病可参考火疳进行辨证论治,但应考虑本病更易于侵犯黑睛和瞳神的特点,及正邪交错,虚实夹杂,病程缓慢,反复难愈等情况。例如,白睛青蓝伴有黑睛边际生翳,或伴瞳神紧小,并见抱轮红赤,口渴咽干,口苦耳鸣,烦躁易怒,便秘,苔黄,脉弦有力等症者,证属肝肺热盛,可用菊花决明散〔216〕泻肺散结,清肝退翳。证情较剧者,可酌加大黄、玄参、花粉等清泻实热,养阴散结。
至于邪气渐衰,病情趋于稳定,兼见全身气阴两虚或气血不足证候者,可在调理全身的基础上兼用散邪通络,活血化瘀之品。待病邪已退,正气渐复,则应改用益气滋阴,养肝退翳之法,以调理善后。如党参、茯苓、苡仁、龟板、枸杞、白芍、麦冬、杭菊花、桑寄生、潼蒺藜、密蒙花、谷精草等。
本病的外治法和针刺疗法,均可参照火疳处理,黑睛生翳或遗留宿翳者,可用涩化丹〔177〕点眼,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