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胞下垂

本病是指上胞垂下,不能自行提起,遮掩部分或全部瞳神,从而影响视瞻的病变。本病在《诸病源候论》中称睢目,又名侵风,《圣济总录》称眼睑垂缓,《目经大成》称睑废,解放后的教科书始称上胞下垂。本病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可单眼发病,亦可双侧同患。若因老年胞睑皮肤松弛而眼皮下垂者,不属本病范围。

〔病因病机〕

1.脾气虚弱,阳气不升,胞睑约束无力。

2.脾失健运,聚湿成痰,外挟风邪,风痰阻塞经络。

3.先天禀赋不足,脾肾阳虚,温煦无能,肌肉失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特征是上胞下垂,轻者半掩睛瞳,重者上胞麻木弛缓,无力上举,遮掩整个风轮。临床上一般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种,先天患此者多为两眼同病,自幼而始,终日不能随意抬举,视物时需要仰首皱额,眉毛高耸(图20)。后天发生者,有单眼发病,也有双眼俱病,发作时有急性与慢性之分。发病急者,除见单眼上胞下垂外,每伴有眼珠偏斜,视一为二;发病缓慢者,常双眼发病,时轻时重,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或者晨起轻,午后重,严重者亦可伴视一为二症。

上胞下垂 - 图1

(二)论证要点

各证型中,临床上脾虚气弱和风痰阻络两型较为多见。前者属慢性,初起证轻,病势亦缓,不易为病家所重视,常至半掩瞳神方才就诊。后者属实证,发病较急,不论证属虚实,均宜内服药物与针刺疗法相结合。虚证的内治大法,除扶正之外,尚应酌加活血通络、疏风或熄风之品;对风痰阻络者,主要应治以祛风、化痰、通络之法。本病疗程甚长,需久久服药方能奏效,所以医者与患者均需树立信心,坚持治疗。对于先天性上胞下垂,药物难以收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脾虚气弱:

证候:双眼上胞下垂,起病较缓,晨起轻,午后重,逐渐加剧,或兼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甚者吞咽困难。舌淡脉虚。

治法:益气升阳。

方例:补中益气汤〔103〕

(2)风痰阻络:

证候:多为单眼,发病突然,睑肤麻木,并兼见眼珠偏斜,运动障碍,或瞳仁散大,自觉眩晕,恶心,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除痰通络。

方例:正容汤〔52〕

(3)命门火衰,脾阳不足:

证候:自幼双眼上胞下垂,抬举乏力,视物时仰头皱额,甚或用手拈起眼胞。全身或兼脾肾阳虚之证。

治法:温肾阳,益化源。

方例:右归饮〔56〕

2.针刺疗法:太阳透瞳子髎,攒竹透睛明,鱼腰透丝竹空。并配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肾俞、脾俞等穴,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四)临证权变

脾虚气弱导致的上胞下垂,可在补中益气汤扶正的基础上,选加丹参,鸡血藤、木瓜、丝瓜络、秦艽、白僵蚕等养血通络。若为气血两亏而兼受风邪,可改用八珍汤〔13〕、人参养荣汤〔11〕补益气血。风痰阻络导致的上胞下垂,寒邪偏盛者,宜于正容汤中加全虫、白芥子;热邪偏盛者,宜加地龙、黄芩、栀子、公英;湿邪偏盛者,宜选加土茯苓、萆薢,防己利湿解毒。至于因椒疮、外伤所致的胞垂,当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可参考各有关章节。

〔调护〕

勿在窗口、门旁或树荫下休息、工作,以免复受风邪,加重病情。

〔应用例案〕

汤XX,男,74岁,1971年12月诊治。主诉:右眼胞下垂10天。病史:患者平素头晕眼花,面色无华,精神倦怠,气短声低,四肢乏力,历久不愈。10天前突感右上睑睁闭乏力,继则逐日加重。检查:右眼正常,右眼睑外部无异,仅见上睑下垂,半掩瞳仁,脉虚沉微,舌质淡,苔薄。诊断:右上睑下垂。辨证施治:患者体质素弱,卫阳不固,风邪乘虚中络,使上睑偏废,睁闭艰难。治以益气养血,佐以祛风。药用:黄芪、党参、熟地、当归、白芍、茯苓、白术、桂心、陈皮、五味子、秦艽、天麻、白僵蚕、细辛、木瓜。三剂。二诊:药尽,稍有效验,渐觉睁闭有力,虽仍垂下,但能复原,仍用上方五剂。继后复诊三次,仍以上方加减,又服十五剂汤药后,右睑下垂基本复常。(李坤吉《实用中医眼科学》)。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谓:“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侧不能开,世呼为睢目,亦名侵风。”

《目经大成•睑废》:“两胞丝脉之间为邪所中,血气不相荣卫,麻木不仁而作此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