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睛证〕
本证是以脓液或粘浊泪水时时自眦角流岀为主要特征的眼病。本病名见于《太平圣惠方》,但《诸病源候论》所载的“目脓漏侯”,当为本病的最早记载。之后,《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为漏睛脓出,《目经大成》称睛漏,《证治准绳》中所载的“漏睛”泛指眼,的各个部位发生的漏证,包括大眦漏、小眦漏、阴漏证、阳漏证、正漏证、偏漏证、外漏证和窍漏证等,与前述漏睛的含义不尽相同。其中外漏、偏漏、正漏证分别是发生在胞睑、白睛和黑睛上病变,不属本节讨论之范围。大眦漏和小眦漏乃是以病位而分;窍漏实指脓液自泪窍流出的病证,故当为大眦漏的类型之一,临床最为常见(图23)。其它类型的大眦漏和小眦漏临床极为少见。阳漏和阴漏是以白昼和夜晚症情轻重的不同而划分,日间胀痛流水,其色黄赤、夜间稍轻者为阳漏证;从黄昏至天晓则胀痛流水,呈青黑色或腥秽不可闻,日间稍轻者为阴漏证。
本节所讨论的漏睛证是以窍漏为主,临证当与漏睛疮鉴别。后者是以睛明穴处突发赤肿,隆起似枣,疼痛拒按,继而肿核溃破流脓的病变,漏睛证则为邪热久积所致的一种比较顽固的慢性眼病。若复受外邪,可变生漏睛疮。
〔病因病机〕
1.风热之邪,侵袭泪窍,壅积日久,经脉瘀塞,泪液被灼。渐变稠浊,满溢而出。
2.心经伏火或脾经湿热内蕴,循经上攻眦部,邪留泪窍,积聚成脓,侵渍于大眦之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为邪深久伏所致的顽固性眼病,辨证主要以局部症状为主,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若见泪窍溢出黄色脓液,眦部微红微肿者,为心火上炎;若见泪窍溢出白色脓液或浑浊泪水者,为风热内蕴;若见泪窍溢出粘液清稀如涎,粘附眦部,或伴视昏者,为正虚邪恋。总之,若见流出黄白色脓液者为顺证,易治;若见流出青黑腥秽脓水者为逆证,难疗。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治疗当分虚实。实证局部微有红肿,脓液黄稠,治以清热排脓为主;虚证皮色如常,泪窍中常有粘液沁沁而出,治以托里排脓为主。同时,还应重视外治,如用点眼剂及泪道冲洗等。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热内蕴:
证候:患眼大眦处皮色似常,或见睛明穴处稍显隆起,自觉微痒,粘液不断自泪窍外流,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白薇丸〔73〕加味。
(2)心脾湿热:
证候:或眼眦角微红、微肿、微痒、微痛,轻度隆起,常肴脓液自泪窍溢出,浸渍眦部,拭之又生,伴有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
治法:清心利湿。
方例:竹叶泻经汤〔94〕。
(3)正虚邪恋:
证候:患眼眦部周围皮色不红不肿,按之不痛,脓液浊泪稀少、色淡而不断,缠绵不已。全身伴有少气乏力,面色无华或㿠白,舌淡苔白,脉沉而无力。
治法:扶正祛邪,托毒排脓。
方例:托里消毒散〔88〕。
2.外治:
(1)八宝眼药〔12〕或补漏生肌散〔108〕点患眼内眦处,一日三次。
(2)用黄连水冲洗泪道,解毒排脓,每日一次。
(四)临证权变
白薇丸〔73〕适用于风热滞留眦部而致的漏睛证,若局部压之不痛,且兼有头昏眼花,腰膝酸软,为素体肝肾不足,可加菊花、杞子、补骨脂以治之;对心脾湿热者,亦可选加天花粉、漏芦、乳香、没药,以加强清热排脓,祛瘀消滞的作用。虚证若兼形寒肢冷、喜热畏寒者,可改为阳和汤〔97〕,温阳散凝而排脓。若缘脓液长期浸渍,致生睑眩赤烂或凝脂翳者,又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调护〕
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引发漏睛疮。
在点外用药之前,应将患处脓液压出,然后点药,并应长期坚持。
〔应用例案〕
例1、王某,女,38岁,于1970年5月18日就诊。主诉:左眼患慢性泪囊炎有一年之久,于昨天突然左眼大眦部下睛明穴处红肿硬痛,牵引左边头痛,羞明流泪,胃纳减少。检查:左眼大眦部下险红肿,按之剧痛,白睛淡红,风轮清晰,脉象弦细。
诊断:漏睛疮(左眼)。以清热解毒消肿汤(银花、公英、赤芍、黄芩、天花粉、生地、荆芥、防风、甘草)去生地、赤芍、黄芩加龙胆草10克,大黄15克,全虫12克、陈皮10克、川贝母6克。服二剂后于5月20日复诊,头目痛止,红肿全消而愈,转为慢性而停药。(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例2、刘XX,男,43岁,干部。于1976年11月12日就诊。两年前患红眼,症见多泪,曾用点药、冲洗、探针等法治疗多次,效果不佳,继而左眼大眦经常流黄白色脓液,眦部胀痛,脓岀则舒。伴口渴心烦,不寐,便干,瘦赤。检查:左目大眦肿胀微赤,轻按其下部有黄白色脓汁从泪窍沁沁而出。舌尖红、苔黄,脉数。
诊断:左眼眦漏症
辨证:风热毒邪外袭,蕴积于内,化火上攻,结于大眦,热痛成脓。
治则:清热解毒,排脓止痛,佐以养阴。
处方:败酱草30克、漏芦9克、栀子9克、竹叶6克、花粉6克、白芷9克、黄芩9克、黄连6克、黄柏9克、川羌活9克、瓜蒌9克、连翘30克、金银花30克、鱼腥草9克、木通9克、水煎服。服5剂,证状俱轻,肿消脓减,再加皂刺,穿山甲以消肿、排脓。又服5剂,余症皆除,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眼病》)。
〔文献摘录〕
《原机启微》热积必溃之病谓:“其病隐涩不自在,稍觉眊矂,视物微昏。内眦穴开窍如针目,按之则沁沁脓出,……竹叶泻经汤主之”。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生于目大眦,由肝热风湿病,发于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初起如豆如枣,红肿疼痛,疮势虽小,根源甚深。溃破出粘白脓者顺,出青黑脓或如膏者险。”
《普济方•眼目门》:“夫目脓漏者,缘血脉壅热,……则令人脸眦肿,久痒即成疾,脓汁时下,绵绵不绝,如器津漏,故谓之不漏,俗呼为漏睛是也。”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赤脉传睛的辨证论治。
2.简述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及方义。
3.试述胬肉攀睛的辨证论洽。
4.栀子胜奇散、泻脾除热饮的药物组成及适应症有何不同?
5.胬肉攀睛一证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手术?术后应注意什么?
6.试述漏睛疮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其治疗原则是什么?
7.试述漏睛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它与漏睛疮有何不同?
8.简述竹叶泻经汤的药物组成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