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睛疮〕
本证是目大眦睛明穴处突发红肿热痛,继则溃破出脓的急性眼病。病名见于《疮疡经验全书》,但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最详。因漏睛疮严重时红肿热痛之范围可波及胞睑,故应与大眦部发生的针眼、眼丹及胞肿如桃相区别。其主要鉴别点在于漏睛疮的红肿热痛或渗脓的中心部位是在睛明穴处,而不是在胞睑或睑弦上。
〔病因病机〕
1.多因心经蕴热或肝胆郁热,蓄结日久,复受风热毒邪,引动内火,上攻内眦而成本证。
2.素食辛辣炙煿,心脾热毒壅盛,上攻目窍,气滞血瘀,聚而成疮。
此外,素患漏睛证而复受风热邪毒,亦可变生本病。
〔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发病较急,病初可见睛明穴处红肿高起,隆起一核,小者如赤豆,微红疼痛,肿核渐大如红枣,焮痛而拒按。严重者,红肿可波及胞睑、鼻部及面颊,亦可伴见发热、恶寒、头痛、口苦咽干,烦躁等,此为肝胆郁热、兼受风邪,风热之邪交攻于目所致。若患处肿胀较甚,皮色紫红,疼痛难忍,伴有大便燥结、舌质红者,多为心脾壅热,火毒上攻于泪窍所致。一般来说,初发不甚坚硬而能速溃者属顺证,待脓出肿消,诸证可愈。若气血不足、久病虚弱,不能抗邪外出者,常致虚中挟实之证,证见疮口溃破后久不收敛,常有清稀脓液自溃口流岀,并可形成痿管,缠绵岁月,时时过出泪液,经久不愈。若遇风邪外袭或过食辛燥之物,则证情加剧,此为正虚邪恋,正不胜邪之故。
(二)论治要点
临床以急性发作之实证较为多见。内治关键在于清热解毒,凉血散结。初起应力争消散,使不溃脓而愈,预后最佳。若毒势猖盛,已化脓者,则应清热排脓并行切开手术。溃后正虚而疮口不敛者,宜益气生肌,托毒排脓。同时尚需结合外治,尤其是已成瘘管者,须配合祛腐化管的外用药,才能促其愈合。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热上攻:
证候:患处红肿疼痛,头痛泪多,发热恶寒,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驱风散热饮子〔125〕。
(2)热毒炽盛:
证候:患处红肿高起,色如紫枣,坚硬痛甚而拒按,红肿或可延及胞睑、面颊、伴身热口渴,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瘀散结。
方例:黄连解毒汤〔212〕加味。
(3)正虚邪留:
证候:急性发作后遗睛明穴处隐隐作痛,皮色微红,并微有压痛,但不破口;或漏口不敛,脓液稀少而不绝,兼见身倦神疲,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益气托里排脓。
方例:千金托里散〔25〕。
2.外治:
(1)初期未成脓者,可外敷如意金黄散〔100〕或紫金锭〔237〕清热消肿,亦可湿热敷以散瘀止痛。
(2)脓已成者,可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每日换药。
(3)已成瘘管者,可用乌金膏〔43〕插入或补漏生肌散〔103〕外点入漏口以祛腐化管。
(四)临证权变
素体肝旺之人,复感风热,而在发病之初即可兼见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发热恶寒,小便黄赤之证,可用疏风清肝汤〔242〕表里双解,亦可加夏枯草以增清肝泻火之力;若心火盛者,可加木通、生地清心解毒;痈肿明显、色紫暗者,可加公英、地丁、败酱草;若脓已成而不破口,可加生苡仁、大贝母、皂角刺、桔梗散结排脓;若气血大亏,漏口经久不收,可配服人参养荣丸〔11〕扶助正气。疮口愈合,但余邪未尽,遗留从泪窍时时向眦内溢脓者,当参考漏睛证辨证论治。
〔调护〕
饮食有节,勿食辛辣烟酒及腥荤之品,以防毒邪深入或使病情反复。同时要经常注意眼部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