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法
裂隙灯显微镜由两大系统组成,即光源投射系统和光学放大系统。裂隙灯显微镜不仅能使表浅的病变观察得十分清楚,而且可以调节焦点和光源的宽窄,作成“光学切面”,使深部组织的病变也能清楚地显示出来。还可附加前置镜、接触镜及三面镜等,配合检查视网膜周边部、前房角及后部玻璃体等。因此裂隙灯显微镜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在暗室内进行,一般先用低倍显微镜,所看到的物象清晰而视野大;倍数加高,物象增大但视野较小。常用检查方法有6种。
1.弥散照明法:光源从较大角度斜向投射,同时将光源的裂隙充分开大,广泛照射〔图50(1)〕。检查结膜、角膜、巩膜等眼前部组织均可用此法,但这只是初步而粗略的检查,不能作细致的观察。
2.直接焦点照明法:即灯光焦点与显微镜焦点联合对在一起,是最常用照明法〔图50(3)〕。当强光投射到眼组织上时,由于眼组织透明度不同,光线呈反射、折射或散射。如光线投射到巩膜及虹膜上时,大部分光线被反射散射或吸收,故只见一境界清楚的照亮区。这样可以细致地观察该区的病变。裂隙照在透明的角膜和晶体上,则呈现一种乳白色的光学切面。角膜光学切面为透明六面体(图51),借此可以观察其弯曲度及厚度、有无异物及角膜后沉着物,以及浸润、溃疡等病变的层次和形态。将裂隙调成细小光柱射入前房,详查房水是否清晰,有无混浊物。当虹膜睫状体炎时,有蛋白质和细胞渗入前房,则房水混浊,可见房水闪辉阳性(图52),并可看到白细胞等的浮游(房水靠近虹膜处温度高则上升,靠近角膜则温度较低而下降,形成热对流现象,白细胞随热对流而浮游)。将焦点由瞳孔区后移,并作成窄裂隙光投射,晶体也出现一光学切面(图53)可将焦点先从晶体前囊,渐渐向后移到后囊,这样就可逐一看清晶体的各层情况。如看到晶体有混浊,应仔细观察其部位、形态,以便分析是先天性还是老年性白内障。如果后囊和后皮质混浊,色棕黄,形似锅底状,应考虑为并发性白内障。焦点再向后移则至玻璃体,此种照明方法检查,只能看到玻璃体前1/3。正常玻璃体前面在光束中,呈细纤条或纱膜状结构,形似悬挂的纱幕皱褶,随眼球运动而飘动。
3.后部照明法:此法灯光的焦点与显微镜的焦点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把灯光照在被检查目标的后方。此法又分为直接后照法及间接后照法。直接后照法是显微镜焦点位于反射光路中;而间接后照法是显微镜焦点不在反射光路中〔图50(4)〕,如检查角膜后沉着物,将灯光照射在虹膜上,由虹膜上反射的光线,从沉着物背后照射过来,显微镜观察的方向恰在反射光路里,以虹膜作背影,则为直接后照法;显微镜观察的方向若不在反射光路中。而以瞳孔为背景,则为间接后照法。后部照明可发现角膜上皮或内皮水肿、角膜后沉着物、新生血管,轻微瘢痕以及晶体空泡等。
4.镜面反射照明法:角膜及晶体的前后面表面十分光滑,当光束射在各个表面时,均能形成规则的反射。显微镜在规则反射的光路上,看到的光反射称镜面反射〔图50(5)〕。如在某一表面上有不光滑部分,则该处称不规则反射,因此镜面反射照明法,可以仔细观察角膜前后面及晶体前后囊膜的细微变化。观察角膜内皮及后弹力层多用此法。
5.角膜缘分光照明法(角膜缘散射照明法):将裂隙灯光照在角膜缘上,利用角膜的透明性,光线在角膜内部全反射,使角膜缘其它部位出现明亮环形晕,尤其对侧特别清楚〔图50(2)〕。此时显微镜焦点对准角膜,如角膜有任何混浊,如薄翳、水泡、沉着物、血管、穿孔、伤痕等均可清楚地看出。
6.间接照明法:将灯光焦点放在检查目标的附近,再用显微镜观察目标。通过光线在组织内部的分散与屈折,使之照明,可观察附近组织病变,此法又常与后照法合并应用〔图50(6))。
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时,需在被检眼前加一58.6屈光度的平凹透镜(接触镜或前置镜),便能观察到后2/3玻璃体及后极部眼底。如瞳孔充分散大,角膜上加戴三面镜,则更能看到赤道部及周边眼底。因双目观察更可产生立体感,用以确定某些检眼镜检査不易分辨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