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廓辨证
八廓辨证是八廓学说在眼科的具体应用,也是中医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之一。因历史上八廓的定位不一,所以八廓辨证的方法亦不一致。《医宗金鉴》的八廓定位与五轮定位基本一致,所以利用这种八廓定位的辨证方法,实际上与五轮辨证相仿。例如,胞睑在五轮为肉轮,属脾;在八廓为地廓,属胃。所以胞睑疾患可根据全身证候的不同,责之于脾或责之于胃。白睛在五轮为气轮,属肺;在八廓为天廓,属大肠。白睛疾患可根据全身证候的不同,责之于肺,或责之于大肠。黑睛在五轮为风轮,属肝;在八廓为风廓,属胆。所以黑睛疾患可根据全身证候的不同,责之于肝或胆;瞳神在五轮为水轮,属肾;在八廓为水廓,属膀胱。两眦的轮廓所属比较复杂;两眦在五轮为血轮,属心,而大眦之上为火廓,属小肠;其下为雷廓,属命门;小眦之上为山廓,属包络;其下为泽廓,属三焦。心君之火与小肠火、命门火共同维持着大眦的生理功能,与包络火、三焦火共同维持着小眦的生理功能。所以,两眦疾患,可根据全身证候的不同,可责之于心,大眦部或可责之于小肠、命门,小眦部或可责之于包络、三焦。《医宗金鉴》的这种八廓辨证方法,基本与五轮辨证相合,临床价值在于提醒人们,五轮疾患不但可发之于脏,也常与六腑及包络、命门密切相关,临证时不应忽略六腑的作用。
《证治准绳》〜《眼科六经法要》系的八廓定位。《眼科六经法要》的八廓辨证,乃遵从《审视瑶函》之说,是以白睛上的血脉分络为凭,根据出现血络的起止方位、色泽、粗细、多少、形状之不同,来推测六腑、包络、命门之病变的一种辨证方法,其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白睛内应于肺,肺主气,气为血帅,白睛上布有丰富的血络,以供养眼珠。在八廓辨证中,要根据血络的变化来分析气和血的病理改变,如见血络粗大深红,则是气实之证;若血络紫暗,则属气滞;血络纡曲明显,则属气结;血络色淡且细,则系气虚所致。若血络色淡呈浅浮状,多为初感外邪或气血不足;若兼见颜色微暗,多为气血寒凝;若血络色红且深,多属热实之证;血络红赤,虬蟠旋曲,多为气滞血瘀。若从本廓延及他廓者,临证时,须结合八廓具体部位辨别。
1.乾天廓:在腑属大肠,其病变与大肠有密切关系。若白睛血丝布满,乾廓尤多者,为大肠积热;若白睛血络细碎,或乾廓血丝较多,色红者,系风热所侵;若乾廓血丝虬曲色红而紫喑,兼大便干结者,多为大肠热郁血瘀。
2.坎水廓:在腑属膀胱,其病变多与膀胱有关。如该廓血络较多,色泽暗红,兼有小便不利者,系湿热扰及膀胱;若坎廓仅见血络一、二缕,细小色淡,兼见小便清长,则为膀胱虚寒。
3.艮山廓:在腑属包络,其病变与心包络有关。若见该廓血络红赤,为包络之实火上攻;若血络呈歧枝状,颜色暗红,为气郁血涩。
4.震雷廓:在腑属命门,其病变多与命门之火有关。若该部血络较粗大且赤,系命门龙雷之火过旺,或为太阳伤风(太阳经脉与震廓相通);若血络淡红而细小,当为命门虚火,兼鼻塞流涕者,又为风寒。
5.巽风廓:在腑属胆,其病变多与胆腑有关。若巽廓血丝粗大,色泽鲜红,多为胆腑有热;若血丝色红而紫暗,为热入血分之象。
6.离火廓:在腑属小肠,其病变与小肠有密切关系。若见该廓血丝较多,色泽鲜红者,为小肠有热,兼头项或半边头痛,脉浮,微恶风者,为太阳伤风(小肠属太阳);若色泽暗红,兼小便不利者,乃属小肠湿热。
7.坤地廓:在腑属胃,其病变多与胃腑有关。若见该廓血络鲜红粗大,系胃经积热或胃火炽盛;若见血络细多如歧枝,全身伴有口燥咽干,大便燥结者,舌红少津,多为胃腑郁热且兼阴津不足。
8.兑泽廓:在腑属三焦,其病变多与三焦有关。若兑廓血络红赤色鲜,系三焦郁热所致;若血络粗细不匀,色暗者,多为血滞络脉。
需要指出的是,临证时,白睛上的血络常非单犯一廓,更多见的是数廓俱病。所以,在观察中必须注意赤脉起止的方位。赤脉必须正居廓位,从白睛边际伸向黑睛,且比较粗大,或显著有一、二缕者,才有辨证意义。《眼科六经法要》指出:“并非每一个病员都有廓病,更不是一般正常的人也分八廓。”说明八廓辨证是有条件的,也说明八廓辨证有一定局限性。在临床中,八廓辨证需与五轮、脏腑、八纲、六经等辨证方法结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