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痒
目痒是以眼睛内外奇痒难忍为特征的眼病。古医籍中或称“痒如虫行”(《证治准绳》)、“痒极难忍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痒极难任”(《世医得效方》)等。若目中偶尔作痒,或因外障眼疾导致者,不属本病证范围。
〔病因病机〕
目痒多缘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最易犯目。风性善动,流窜于目络,致气血失和,故令目痒。风邪之生,有以下几种情况:
1.风邪外束、经络受阻。
2.脾胃内蕴湿热,复感风邪,致风热湿上攻于目。
3.肝血虚亏,血虚生风,虚风外扰于目。
4.火毒等邪犯目邪退火息,气血得行,脉络畅通而痒。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证外观端好,视力如常,唯眼内或两眦作痒,或痒如虫行,甚则奇痒难忍,但目无红赤湿烂诸证。临床应主要辨明风邪之内外虚实:发病初期除两眦作痒外,一般无他症,偶有泪出,脉浮者,属于风邪外束;兼眵多胶粘,胞睑沉重,白睛黄污者,当属脾胃湿热而受风;眼痒不已,时作时止,痒势较缓,或兼头晕眼花,面白舌淡,脉细而弱,则属血虚生风。
目痒一证,根据其痒的轻重程度和性质不同,对眼病的诊断、治疗、预后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例如眼无病而作痒,则多为眼病之先兆症状;在眼病中期症状进展而作痒,为眼病加重之象;经过治疗后症状减轻而作痒,则为眼病将愈之征。临证时宜仔细辨别。
(一)论治要点
目痒一证的治疗,关键在于祛风。风邪有内外之别,外束之风以疏散为主;兼脾胃湿者,清热除湿而祛风;血虚生风者,养血而熄风。配以祛风药煎水外洗,则目痒可愈。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邪外束:
证候:目痒不休,眼部多无形症,偶有泪出,脉浮。
治法:祛风散邪止痒。
方例:驱风一字散〔124〕。
(2)脾胃湿热,兼受风邪:
证候:眼内奇痒难忍,眵泪胶粘,胞睑沉重,白睛黄浊。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止痒。
方例:除湿汤〔172〕。
(3)血虚生风:
证候:眼痒势轻,时作时止,外观端好,形体不实,或兼头晕目昏,面白无华,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熄风
方例:四物汤〔64〕。
2.外治:用胆草、防风、细辛、甘草煎水外洗患眼。
(四)临证权变
本证初起,一般祛风止痒即可,但痒甚难忍者,可加藁本、白蒺藜、僵蚕、菊花、蝉蜕、乌梢蛇等,以加强驱风的作用。对体质较弱者,可改用人参羌活汤〔10〕加减化裁,脾胃湿热兼受风邪及血虚生风者,均可选加蔓荆子、白芷、地肤子等祛风药,以增祛风止痒之效。
若属邪退火息,气血得行,脉络通畅作痒者,一般不须服药,痒甚者亦可用广大重明汤〔14〕洗眼。
〔调护〕
目痒时可用干净之细绢轻轻揉拭,不可用不洁之手用力揉擦;忌食辛辣燥腻之品,勿吸烟饮酒,以免加重病情。
复习思考题
1.热泪和冷泪在症状上有何不同?
2.如何对流泪证辨证论治?
3.简述麻毒攻目的辨证论治。
4.试述疳疾上目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5.扼要叙述疳疾上目的治法。
6.疳疾上目的调护应注意些什么?
7.侧目斜视的临床特点如何?
8.试述侧目斜视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
9.何谓突起睛高?
10.试述突起睛高的临床表现和治法。
11.简述初生儿目肿不开证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12.简述经行目痛、逆经目赤、妊娠目病、产后目病的辨证施治规律。
13.试述目痒证的治法与方药。
14.简述目痒证对眼病的诊断、预后方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