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际起泡 风轮赤豆
轮际起泡是指风轮边际发生灰白或灰黑色泡状颗粒的病证(图35)。病名见于《目科捷径》,原称为“乌睛白睛之间起黑白泡”,现简称轮际起泡。病名虽云“起泡”,其实和发生于白睛表层的金疳颗粒形态相似,属实心性小颗,并非水泡。颗粒可为一个或多个,较金疳之颗粒虽小,但因发生于风轮边际,患眼睑闭难睁、疼痛、羞明、流泪等症状较金疳剧烈得多。失于治疗,还可导致风轮穿破的严重后果。
风轮赤豆是指风轮上有颗粒突起,其上及周围有赤丝缠布,色红如赤豆的病证(图36)。《证治准绳》称为“轮上一颗如赤豆证”,现简称为风轮赤豆。本证常反复发作,愈后遗留瘢痕而影响视力。
轮际起泡和风轮赤豆均常发生于儿童与青少年,前者出现数日后顶部发生溃陷,以后或可消退,或可逐渐向风轮中央进犯,并有血管随之长入,使病变呈红色而如赤豆,即转为风轮赤豆证。后者的形成与前者有密切的联系,故尔合并讨论。
〔病因病机〕
1.肺火壅盛,金胜凌木,故致小泡生于黑睛边际,且能进一步向风轮中央进犯。
2.肺阴不足,虚火上炎,攻于目窍。
3.肝经火盛,热郁于目,使眼部血络瘀滞,郁结而为赤丝攀附于病变部位。
4.素体虚弱,或久病(如麻疹、顿咳、腹泻等)之后脾胃虚损,运化失职;或久居潮湿阴暗之处,致气滞痰停,痰气混结于风轮。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轮际起泡证初起,病人自觉碜涩流泪,疼痛羞明,风轮边际出现一个或数个微隆起的实质性小泡疹,泡疹附近之白睛亦发红赤。数日后泡疹顶部发生溃陷。此为肺火凌克肝木而致,除眼部症状外,往往可在颈侧触及臖核。
轮际起泡形成的溃陷,数日后可逐渐消失,白睛红赤亦随之而愈。但本病可反复发作,溃陷亦可久不平复。此种类型,兼有口干鼻燥,舌红,脉细数者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若伴面白少华,颈侧臖核成串,四肢乏力,舌淡脉弱者,则为脾胃气虚且挟痰湿之证。
轮际的泡疹有时可渐向黑睛中央发展,赤丝自气轮成束状追随缠布,状如彗星,直达风轮表面,色红如赤豆,此则多属肝经积热而成。赤豆日渐增大,并可溃破,亦可自行消退。溃破后中间凹陷,愈后留下瘢痕而影响视力。风轮赤豆亦可时发时止,发作时红赤疼痛,羞明流泪;休止时色淡白,诸证缓解。如此反复发作者,亦可据全身症状辨为阴虚火旺或脾虚挟痰。
(二)论治要点
此二证患者大多素体虚弱,受邪发病,故多虚中挟实之证,论治当辨明虚实主次,偏重实者以清肺肝为主,偏重虚者,以调理脾胃或养阴清肺为主。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肺火侵肝:
证候:风轮与气轮交界处骤起小泡,与病变相应处白睛红赤,碜涩疼痛,羞明难睁,热泪如汤,烦躁口渴,脉或右寸数大。
治法:抑金泻肺。
方例:抑金散〔115〕。
(2)肝经热炽:
证候:泡疹溃破并向黑睛中央发展,上有赤脉缠布,状如赤豆,热泪如汤,疼痛羞明,或兼见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热。
方例:洗肝煎〔153〕。
(3)脾虚挟痰:
证候:轮际起泡或黑睛赤豆反复发作,时隐时现,涩痛随之时作时止,颈侧可触及臖核成串,面色不华,四肢乏力,舌淡苔薄,脉濡或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方例:香贝养荣汤〔162〕。
(4)肺阴不足,虚火上炎:
证候:轮际起泡或黑睛赤豆反复发作,白睛红赤较轻,溃陷不易消退,口干多饮,或伴干咳,舌红,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例:养阴清肺汤〔154〕。
2.外治:
(1)外用朱砂煎〔96〕或涩化丹〔177〕点眼。
(2)根据证情,必要时滴用扩瞳剂,以防瞳神干缺。
(3)可视证情,选用热敷。
(四)临证权变
抑金散适用于以肺火壅盛为主之证型。若肺肝之热邪均盛,则可将抑金散与洗肝散合而加减。若赤豆丝脉粗大,色鲜红,又可用洗肝散合导赤散,并加丹皮、红花以凉血化瘀。若赤豆侵及黑睛中部,可加龙胆草以增泻肝清热之效。证属胆经湿热者,亦可选用龙胆泻肝汤〔58〕。溃陷久不平复,还可用补中益气汤〔103〕升举清阳,使目受温养而自愈。
〔调护〕
平素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加强营养,减少复发。
〔文献摘录〕
《目科捷径•乌睛白睛之间起黑白泡》:“凡人乌睛白睛之间起黑泡白泡者,皆气血两虚故也。其泡或青、或黑、或白,大小不一,其疼无比。既已气血两亏,再服苦寒必败。……仍以十全大补汤调理。若失禁忌,必有残患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