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穴性归类

〔自学时数〕2学时

〔目的要求〕

熟悉常用腧穴的性能。

药有药性,穴有穴性。掌握了药性,可据此处方遣药;同样,掌握了穴性,在随症取穴时,就有了依据。本节将常用的主要腧穴,依其性能,大致分为四十二类,可供针灸临床辨证施治、立法选穴的参考。

1.补气穴:

气海、气海俞、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2.理气穴:

膻中、内关、气海、太冲、行间、大陵。

3.补血穴:

脾俞、膈俞、章门、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4.通脉穴:

太渊、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膈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5.止血穴:

(1)止鼻衄:上星、膈俞、尺泽、禾髎、血见愁(上星与囟会之间)。

(2)止咳嗽唾血:承山、孔最、膈俞、二白。

(3)肠风下血:长强、承山、二白。

(4)经漏:交信、合阳、冲门、气冲。

6.散瘀穴:

(1)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

(2)胸中瘀血:足三里。

(3)胁肋扭伤:大包、阳陵泉。

(4)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

(5)肩臂扭伤:肩井、曲池。

(6)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

(7)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

7.通经穴:

天枢、水道、归来、血海、水泉、地机、太冲。

8.催产穴:

合谷、三阴交、至阴、独阴、昆仑。

9.通乳穴:

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

10.止呕穴:

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中魁、膻中、劳宫、三阴交。

11.催吐穴:

内关、中脘。

12.止泻穴:

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大横、曲泽、委中、内庭。

13.通便穴:

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支沟、阳陵泉、照海、大敦、内庭。

14.生津止渴穴:

金津玉液、海泉、液门、照海、三阴交、然谷、太溪、胃管下俞。

15.发汗穴:

合谷、复溜、大杼、大都、经渠。

16.止汗穴:

阴郄、后溪、合谷。

17.利尿穴:

中枢、膀胱俞、三焦俞、阴陵泉、三阴交、关元、肾俞、水分、气海、列缺、兑端。

18.止咳穴:

列缺、太渊、尺泽、肺俞、天突。

19.定喘穴:

列缺、四缝、定喘、喘息、膻中、肺俞、璇玑、气海、膏肓。

20.祛痰穴:

丰隆、中脘、内关、巨阙、脾俞、列缺、肺俞、上脘、天突。

21.消食穴:

足三里、公孙、脾俞、璇玑、中脘、天枢、合谷。

22.消散穴:

(1)瘰疬:天井、少海、肘尖、臂臑、五里、建里。

(2)乳蛾:合谷、少商、中商、老商、照海。

23.解毒穴:

灵台、合谷、委中、百劳。

24.消炎穴:

(1)扁桃体炎:少商、合谷、天突。

(2)急性中耳炎:耳门、听会、听宫、翳风、中清、外关、阳陵泉、丘墟。

(3)风湿性关节炎: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绝骨、风市、足三里、膝眼、肾俞、腰阳关、腰眼。

(4)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上巨虚、足三里、阑尾穴、天枢、曲池。

25.清热穴:

大椎、曲池、合谷、陶道、陷谷、内庭、血海、肺俞、劳宫、少商、商阳、中冲、少府、少冲、鱼际、二间、前谷、液门、解溪、行间、大都、然谷、侠溪、通谷。

26.祛寒穴:

神阙、中极、命门、中脘、温溜、地机、阴陵泉、气海、关元、章门、隐白、列缺、膻中。

27.舒筋穴:

(1)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筋缩、颈臂。

(2)下肢:环跳、阳陵泉、绝骨、筋缩。

28.抗疟穴:

大椎、陶道、崇骨、至阳、间使、后溪、肝俞、胆俞、复溜、合谷、足三里。

29.壮阳穴:

命门、肾俞、精宫,关元、气海、关元俞、神阙、中极。

30.温中回阳穴:

气海、关元、神阙(皆灸),足三里、内关、百会(皆针)。

31.祛黄穴:

至阳、腕骨、阳纲、胆俞、日月、阳陵泉、后溪、阴陵泉、脾俞、劳宫、涌泉、中脘、三阴交。

32.祛风穴:

风池、风府、百会、风门、曲池、昆仑。

33.升血压穴:

内关、患门。

34.降血压穴:

血海、足三里、曲池、少海、太冲、涌泉。

35.醒脑穴:

水沟、百会、十宣、十二井穴、劳宫、涌泉、四神聪。

36.镇静穴:

百会、定神、四神聪、腰奇、间使、后溪、丰隆、涌泉、太冲、印堂、神庭。

37.镇痉穴:

百会、大椎、印堂、后溪、曲池、阳陵泉、承山、太冲、昆仑、筋缩、水沟、攒竹、风府、合谷。

38.安神穴:

百会、神门、内关、心俞、三阴交、太溪、安眠。

39.开窍发音穴:

哑门、廉泉、颊车、通里、天突。

40.抗痨穴:

中府、肺俞、膏肓、魄户、百劳、结核穴、足三里、四花、患门、大椎。

41.提托穴:

提托穴、子宫穴、会阴(均针),气海、百会(均灸)。

42.止痛穴:

(1)头痛:太阳、风池、印堂、列缺、头维、攒竹。

(2)牙痛:颊车、合谷、内庭、下关、承浆、太溪、尺泽。

(3)喉痛:少商、商阳、合谷、天突、照海。

(4)项痛:列缺、后溪、天柱、大椎、落枕、昆仑、风池、大杼。

(5)胸痛:内关、郄门、膻中、丰隆。

(6)心绞痛:大陵、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

(7)胃痛:中脘、内关、足三里、内庭、公孙。

(8)腹痛:中腕、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天枢。

(9)胁肋痛:支沟、期门、日月、太冲、阳陵泉、丘墟、章门。

(10)腰背痛:后溪、膈俞、命门、肾俞、委中、昆仑、大椎、肝俞。

(11)腰尻痛:十七椎下,次髎、秩边。

(12)手背痛:合谷、后溪、八邪。

(13)肘关节痛:曲池、手三里、天井、少海、阳溪、养老、外关。

(14)腕关节痛:阳溪、阳池、阳谷。

(15)肩关节痛:肩髃、肩髎、臑俞、肩内陵、巨骨、肩贞。

(16)髋关节痛:环跳、承扶、环中、秩边、居髎。

(17)膝关节痛:膝眼、鹤顶、膝中、阳陵泉、秩边、承山。

(18)下肢痿痹痛:髀关、伏兔、四强、足三里、绝骨。

(19)踝关节痛:解溪、昆仑、商丘、丘墟。

(20)足趾肿痛:太冲、足临泣、八风。

(21)痛经:中极、气海、三阴交。

〔临床应用〕

临床治病,除了认证确切之外,掌握处方规律,也是一个主要课题。处方用药,要了解药性;处方配穴,也宜了解各穴的性能。如外感风寒出现头项强痛、恶寒、脉浮紧的见症,需要发汗解表,中药用麻黄汤,针灸可取风池、大椎、合谷、复溜。再如阳明腑证出现痞满燥实坚的见症,需要攻下通便,中药可用承气汤,针灸可取天枢、丰隆、支沟、大敦、阴陵泉。中药配方有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针灸配方同样也有汗、吐、下、消、和、清、温、补的八种治疗作用。所以掌握了穴性,在临床上方能按治法组方选穴。

复习思考题

1.针灸临床为什么要掌握腧穴性能?

2.从腧穴性能上看,哪些腧穴既能发汗又能止汗;既能通便又能止泻;既能活血又能止血?

3.通过学习本节后,你认为掌握腧穴性能的大致归类,对于立法选穴有无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