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阴跷脉
(一)循行路线
〔原文〕《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1)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2),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难经·二十八难》:“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注释〕(1)然骨,指足内侧高骨,即舟骨粗隆,下方为然谷穴。
(2)頄:指鼻旁。音求。
〔语译〕1.起于足舟骨的后方,2.上行内踝的上面,3.直上沿大腿内侧,4.经过阴部,5.向上沿胸部内侧,6.进入锁骨上窝,7.上经人迎的前面,8.过颧部,9.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跷脉相会合(图147)。
(二)病候举例 多眠,癃闭。
(三)交会腧穴 照海、交信(足少阴经)、睛明(足太阳经),共三穴。
(四)功能 跷脉的“跷”字,有举足行高和健步的含意。阴跷脉从下肢内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阴则阴跷盛,主目闭而欲睡。说明跷脉的功能关系到人的活动与睡眠。
(五)主治 阴跷脉气失调,出现肢体的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这说明与下肢运动功能有关系。咽喉气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嗳气,梅核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