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经小结

1.膀胱经受手太阳小肠之交,经脉走行方向是从头走足,体 表起于睛明,止于至阴,络在飞阳,郄会金门。本经取穴要点是, 必须注意目内眦,眉头,发际,脊椎棘突,臀纹沟,大腿后正中 线,膝腘横纹,腓肠肌,外踝,跖趾关节等以及骶孔解剖标志, 如头面的睛明在目内眦处,眉头取攒竹。前后发际一尺二寸折算有眉冲、曲差、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等穴。腰背经穴,均在上下脊椎觫突之词,旁开1.5寸取第一侧线经穴,如大杼、风门等;旁开3寸取第二侧线经穴,如附分、魄户等。大腿于臀纹沟中点取承扶,承扶下6寸,大腿后正中线上取殷门,腘窝横 纹中点取委中;小腿部的合阳、承筋、承山皆以腓肠肌为准。外 踝尖与跟腱后缘之间取昆仑,下缘下0. 5分处取申脉,昆仑直上 3寸取附阳,第五跖趾关节前取通谷,后取束骨。于骶骨后孔取上、次、中、下髎。

2.本经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应注意属膀胱络肾,以及起于目内眦,经头顶,耳上角,通脑,傍脊,抵腰,沿腰外侧经腘窝, 腨肠,足小趾外端,与心、脑、舌、目、耳、鼻相关连,其生理 特点是常多血少气;申时气血最旺,加之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 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外邪袭人,先伤于表,其腑为州都,人体赖津液、气化以维持水液的排泄,故膀胱启闭失常则生病。综上所述,本经睛明治目疾,攒竹治肩棱骨痛,通天治鼻疾头痛,天 柱在治头痛、项强、鼻塞。总之,头项部腧穴,主治头、项、目、鼻疾患,神志病。

第1〜7胸椎两侧线腧穴,侧重治疗心、肺、胸疾患;其中大 杼又主骨病,膈俞理血疾。9〜13椎两侧线腧穴,侧重治疗肝、胆、脾、胃疾患。14〜21椎两侧线腧穴,侧重治疗局部、肠、肾、膀胱、前阴、妇科疾患。

承扶治腰、骶、臀、股部痛;委中(合)治腰背、膝痛、吐泻;承筋、承山治痔疾、转筋;飞阳(络)治外感发热、头痛、 鼽衄;昆仑(经)治头痛,项强,难产;申脉治癫狂痫,头痛;金门(郄)治惊风,踝痛;京骨(原)治癫痫,目翳,头痛;束 骨(输)治癫痫,头痛,腰背及下肢痛;足通谷(荥)治头顶痛, 项强,留饮;至阴(井)上治头痛,下调胎产。

委阳位于膝腘,主治小便不利,腹痛。这是因:“三焦为决渎 之官”;“下焦如渎”是指下焦主分清浊、排泄废物说的。下焦将糟粕传到大肠,将水液归于膀胱,有赖于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委阳属足太阳膀胱经,是三焦的“下合”穴,有治疗三焦、膀胱腑病的作用,故能利尿而治腹痛。

本经主筋所生病,是足太阳阳气化生精微,内可以养神,通 利水道;外可以柔筋,以健步履。若本经经气失调,阳气衰微, 太阳寒水为病,筋失所养,则下肢乃至脊背出现疼痛、麻木、运 动障碍。《灵枢•经脉》说:“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 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即是 此意。

3.取睛明穴时,嘱患者正坐,用押手固定眼球,用压入进针 法直刺0.3〜0.5寸,不宜使用提插捻转,以免损伤血管引起出 血。如出血,可先用冷敷止血,后用热敷消散瘀血。背部经穴不 可深刺,一般可斜刺0.5〜0.7寸。可根据各部解剖特点,肌肉厚 薄,应向下方斜刺或向脊旁斜刺;腰椎可向外侧偏斜刺,以免伤 及肾脏。八髎一般可刺入1〜2寸,过深可穿过骶后孔,伤及膀 胱。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循行。

2.绘出足太阳膀胱经的体表循行路线。

3.本经头部有哪些经穴,与督脉的关系怎样?

4.怎样取睛明,如何操作?

5.怎样取委中穴,有哪些功能?

6.以昆仑穴为基点,可取哪些经穴?

7.怎样取八髎穴,都有哪些作用?

8.腰部膀胱第一侧线有几穴,笫二侧线有几穴?

9.五脏背俞各有哪些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