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妇科常用治法

妇科治法可归类为内治法,外治法两种。根据妇女在不同阶段的生理、病理的特点,及其临床证侯表现,则又有多种具体治法,临床治疗时当斟酌选用。

一、内治法

妇科内治法是根据妇科疾患的病理机转,运用调补脏腑,燮理气血、祛邪泄实诸治则,以调整、恢复经、带、胎、产之生理功能的主要方法。

(一)补肾

肾主藏精气,精为肾阴,气为肾阳,同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根本。因此,肾之阴阳充足,并相对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妇女之经、带、产、乳才能正常。反之,若肾阳衰微,或肾阴亏损,或阴虚阳亢等而引起冲任失调,均可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因此补肾滋肾法,在妇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尤以青春期,肾气未充,更为必要。

至于补肾的方法,又有平补、温补、滋补之分。

1.肾气虚:肾气虚惫,肾精虚损,气化无力,而影响月经、生育等症。治疗补益肾气,代表方剂如:大补元煎、固阴煎、寿胎丸等。亦可于上方化裁中,酌加党参、黄芪等益气之品。

2·肾阳不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呈全身功能障碍,阴寒弥漫,见痛经、闭经、不孕等病证,治疗宜温补肾阳,即“益血之源,以消阴翳”之法。代表方可选用右归饮、右归丸、温冲汤、金匮肾气丸等;若肾阳虚,气化失常,水湿内停的,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代表方剂如五苓散加味、真武汤之类。

3·肾阴不足:肾阴不足,精血亏损,经、孕之疾由之生,治宜滋养肾阴,填精益髓。代表方如六味地黄汤、左归饮、左归丸等;若阴精耗损,阴不敛阳,以致阴失潜藏,出现阴虚阳亢诸候,一则宜大补真阴,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再则于滋阴剂中可加入潜阳之品,如生龟版、生龙骨、生牡蛎之类,以敛浮阳。

此外,肝肾同司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肝肾同源。肝肾同为冲任之本,故临床中通过调补肝肾,以体现调补冲任,故养肝肾即是益冲任之源,源充则流自畅,病乃愈。

(二)疏肝养肝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又肝司血海,冲为血海。若肝气平和,则经脉流畅,血海宁静、经、孕、产、乳正常。肝的病变反映于妇科方面,主要是肝气郁结,和肝阴不足,因此,疏肝养肝法,亦属妇科常用治疗法则。

疏肝气之总的方法,是郁结者疏之,代表方剂如道遥散、四逆散;肝郁化火者,宜泄火疏肝,代表方剂如丹栀道遥散;肝经湿热者,治宜泻肝清热除湿,代表方如龙胆泻肝汤等;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宜疏肝理脾,代表方剂如道遥散之类;肝气上逆者,抑之、平之、降之,代表方剂如半夏厚朴汤、四七汤;肝郁肾虚者,宜调肝补肾,代表方剂如调肝汤之类;肝血虚者宜养血柔肝,代表方剂如四物汤加味之类;肝阳上亢者,宜平肝潜阳,代表方剂如三甲复脉汤之类;肝风内动者,宜镇肝熄风,代表方剂如羚羊钩藤汤之类。总之使肝气调和,冲脉之血充盛而正常。

此外,中年妇女,由于胎产、哺乳、经带,数伤于血;以致肝肾失养,因此治疗时常以调肝补肾为主。

临床证明,疏肝行气之药,辛燥、香窜,用量不宜过重,并宜适当配伍清润平肝之品,如芍药、玉竹之属。又养肝药容易滋腻、宜稍佐枳壳、砂仁等行气药,而肝郁气盛,肝木横克脾土,可于疏肝方中,辅以健脾和中之味,如道遥散配伍白术、茯苓即是此意。

(三)健脾和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之以滋养。又冲脉隶属于阳明,阳明系多气多血之腑,故脾胃健旺、精微充足,气血旺盛,则冲任通调,经、孕、产、乳正常。若脾胃失调,化源不足,影响冲任,则易发生经、带、胎、产、乳各种疾病。故治疗原则是调和脾胃,资其化源。

健脾和胃的具体方法,须辨证应用。如脾胃虚弱者,宜健脾和胃,佐以消导之品,代表方剂如香砂六君汤,六君子汤之类;脾虚血少者,宜健脾补血,代表方剂如八珍汤、归脾汤之类;脾不统血者,宜健脾益气,代表方剂如举之煎、补中益气汤;脾阳不振,运化失职者,宜健脾扶阳,代表方剂如参苓白术散、健固汤之类;脾阳不振,水湿内停者,宜健脾利湿,代表方剂如全生白木散、完带汤之类;水湿停聚,发为痰饮者,宜健脾豁痰除湿,代表方剂如苍附导痰丸等;若胃失和降,而致胀满呕逆者,宜安胃和中,行气降逆,选方平胃散、香砂六君加减;若胃热上逆者,宜清热降逆,代表方用橘皮竹茹汤,若胃寒而逆者,治宜温中降逆,代表方如干姜半夏人参汤、理中汤;胃阴不足者,宜养阴和胃,代表方如一贯煎,加石斛、天花粉、胡麻仁之类。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病邪虽未伤及脾胃,用药亦当顾护,不宜过用滋腻、辛燥、寒凉、克伐之品,以免损伤脾胃,影响运化功能。尤其老年妇女,经断以后,肾气衰退,气血俱虚,全赖水谷精微之滋养,故此时补牌和胃最为重要。

(四)补益气血

气血源于脏腑,运行于经脉,是妇女经、孕、产、乳之物质基础。妇女以血为主,而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依赖,相互为用。而经、孕、产、乳,皆易耗血伤气,导致气血失调,影响冲任,发生妇产科疾病。因此,调补益气血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补益气血的方法,必须根据临床证状,分辨其在气在血,分清其虚、实、寒、热,然后确定治法。病在气的以补气为主,益血为佐,代表方如四君子汤加黄芪之类;气陷者升提,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举之煎等。

病在血的以补血为主,佐以益气,代表方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方,可酌加阿胶、枸杞、鹿角胶、制首乌等以滋营养血。

(五)活血化瘀

血液在经脉中运行,周流不息,灌溉周身,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如因某些原因,以致血液运行不畅,或凝结瘀滞,遂成“瘀血”,而产生各种妇科疾病,治疗则宜活血化瘀,或佐以行气之品。临床常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等不同情况。故治疗宜当各有侧重。据寒、热、虚、实的不同见症,适当遣方用药。如活血调经法,代表方用红花桃仁煎、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法,偏寒者,可选用少腹逐瘀汤;偏热者,可用膈下逐瘀汤;血瘀血崩者,宜逐瘀止崩法,方用逐瘀止血汤;血瘀癥瘕者,宜活血化瘀,理气消结法,方用桂枝茯苓丸;正虚成瘀,宜补气扶正、活血化瘀法,方用疗儿散。

(七)清热凉血

清热凉血法,用于热邪袭内,蕴遏血分,热伏冲任,迫血妄行诸证,治宜清热凉血,代表方如芩连四物汤,清热固经汤等;倘热邪炽盛,蕴积成毒,而见崩中漏下,带下杂色、臭秽难闻,阴痛红肿等,应于凉血泄热法中佐以清气解毒之品,代表方如银翘红酱解毒汤等。

此外,热为阳邪,易伤阴分,故清热法中当注意养阴,大苦大寒之剂不可过用。

(八)温经散寒

寒邪客于胞中,则血为寒凝,血行不畅,冲任阻滞,势必引起经、带、产、乳诸疾。治当温经散寒,常用代表方如属虚寒者,用《金匮》温经汤、当归四逆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如属实寒者,方用艾附暖宫丸、《良方》温经汤;寒挟血瘀者,少腹逐瘀汤等。

总之,温经散寒一法,仍根据临床辨证而恰当遣方用药。

(九)利湿化痰

湿邪为患,常有寒湿与湿热之不同。水湿停滞,阻遏阳气,可见寒湿为患,治宜温化水湿,代表方如健固汤、茯苓导水汤、苓桂术甘汤、全生白术散等;若湿郁化热之湿热证,法宗清热利湿,代表方如萆薢渗湿汤、止带汤等;若脾虚不运,聚液成痰,痰湿内阻,下注胞宫,胞络而致妇科诸病者,治宜燥湿祛痰,代表方如,苍附导痰丸、涤痰汤等。

二、外治法

妇科外治,源远流长,内容极其丰富。早在《金匮要略》中,即载有狼牙汤、薰洗阴疮等记载。目前临床常用外用法有薰洗法、贴敷法、导肠法、纳药法、热熨法、腐蚀法、割治法等。兹将熏洗法、贴敷、导肠、纳药等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一)熏洗法

熏洗法,可以泄热除湿,杀虫止痒,本法多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阴痒、阴疮等疾,常用药苦参、黄柏、蒲公英、紫草、百部、五倍子、乌梅、地肤子、蛇床子、雄黄、明矾、川椒、白藓皮等,可据病情偏虚、偏热、偏寒之不同,适当选用数味加水煎熬,先熏后洗,以发挥泄热、消肿、杀虫、止痒、促进局部气血之运行等作用。

(二)贴敷法

贴敷法,可以化瘀除湿,软坚散结、或温通经络、益气养血调经等。此法用途颇广。如寒疑气滞之痛经不孕,或月经失调,可用暖脐膏贴于肚脐部;气血虚弱之宫寒不孕、月经失调者,可用养血调经膏贴于脐及腰部;若血瘀癥瘕者,可用消癥膏贴于脐下等;若湿热蕴积、气血瘀滞,而见腹部癥瘕者,亦可选用红花、没药、乳香、泽兰、赤芍、丹参、当归、三棱、莪术、大黄、败酱草、枳壳、香附、苍术、花粉、白芷、姜黄、防风、川乌、草鸟、黄柏、厚扑等,制成粉剂(粗末)纱布包裹,蒸热后直接贴敷于患部。本法具有显著的温宣、散结、止痛之功。

(三)导肠法

导肠法,可以泻热、逐瘀、通腑,多用于产后,瘀热互结、高热稽留、便秘不通,药如大黄、丹皮、桃仁、芒硝、冬瓜仁等,制成栓剂或水剂,注入肛内,可收泄热通便退热之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