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烦

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心惊胆怯,烦闷不安,郁郁不乐,或烦躁易怒等现象,称为"子烦"。亦称"妊娠心烦”。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火热乘心,神明不宁。但有阴虚、阳虚之别。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子烦病因,曰痰,曰火,曰阴亏。”

(一)阴虚

阴血素虚,孕后聚血养胎,阴虚生内热,以致心火偏盛,热气上冲,扰乱心胸,发生心烦。或肾水不足,不能济火,薰蒸心肺所致。

(二)痰火

素有痰浊内停,孕后阳热偏亢,阳热则热生,痰热互生,上扰於心肺,遂致心烦。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虽属阴虚火扰,但在症状上仍有虚实之分,临证中挟痰者十居七八,所以辨有痰与否是关键。

如系阴虚而烦,多烦而不满,且伴一派阴虚之象;设为痰火而烦,则胸多痞满,临证中要细心辨清,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若由于其它病证而烦热者,则自当别论。

(二)论治要点

子烦治疗应以清热宁心,安神除烦为治则,根据不同脉证进行立法施治。属阴虚热扰之虚证者,重在养阴清热,方宜黄连阿胶汤,药用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痰火扰心之实证者,务必泄热化痰,方用竹沥汤,药用竹沥、麦冬、黄芩、茯苓,去防风加浙贝母,以清热化痰。使心气清和,则神宁烦愈。

(三)常见证治

1.阴虚:

证候:孕后心中烦热,坐卧不宁,神明不安,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干咳无痰,渴喜冷饮,但饮不多,小溲短黄,舌红苔薄黄而干,或无苔,脉细数而滑。

治法:养阴清热除烦。

方例: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2.痰火:

证候:妊娠心烦心悸,胆怯不安,头晕目眩,胸院.满闷,恶心呕吐,苔黄而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涤痰除烦。

方例:竹沥汤(《千金要方》)去防风,加浙贝母。

(四)临证权变

子烦若由恚怒和情志抑郁而致心烦不安,兼见两胁胀痛,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而滑者,治当疏肝解郁,清热除烦,方用逍遥散,去当归、生姜之辛热,加炒山梔、淡豆豉、黄芩以清热除烦。若本病失治或延治。邪热内蕴,热伏冲任,而扰乱血海,至使胎动不安者,即当保胎、清热除烦兼顾,可在以上方中酌加安胎止血之品,如白芍、阿胶,苧麻根、大蓟炭、莲房炭、藕节炭等等。

综上子烦病因虽有痰、热、气之分,但挟痰者十居七八,因为热能灼津为痰,气阻亦能滞津为痰,因此临床上必须辨清有痰无痰,不应片面投以清热养阴之品,以滞其痰。因养阴滋腻之品必须无痰滞、无胸闷时方可用。

〔调护〕

子烦患者忌食辛辣、焦香、炙煿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精神宜舒畅开朗,排除哀思、恼怒等不良情绪。

〔应用例案〕

陈XX,女,40岁,已婚,工人。1964年12月4日初诊。妊娠七个月,近二周来时时心中烦闷,胸窒痰黄、夜寐不安,口干心悸,腰痠,下肢惊惕,小便短赤,胎动不安,观其面赤唇红,舌苔薄黄,质红,切其脉来滑数。揣其病因,当是胎火痰热上扰所致。拟予清热化痰,以安胎元。处方:

黄芩6克 麦冬9克 大乌豆24克 白芍6克 新竹茹15克 忍冬藤15克 赤小豆9克 苦参9克 金狗脊9克

服三剂后,心中烦闷大瘥。续服五剂,烦闷心悸均除。(《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

:患者妊娠七月,时时心中烦闷明显,伴有夜寐不安,心悸等症。此为胎火痰热,上乘于心,故予清热化痰。方中以枯芩、白芍、乌豆、苦参清泄内热,麦冬去心中烦热,竹茹一味,即《妇人大全良方》竹茹汤,解肝郁,清痰热,利胸膈,除心烦,使热解郁伸。则心气清和,而心烦自退。

〔简便验方〕

1.黄芩15克水煎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妊娠子烦口干不得卧,黄连末每服3克,粥饮下。(《古令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摘自《本草》)

3.生地黄汁一升,渍酒四合,煮三合五沸服之。亦可治漏胎下血不止。(《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引自《外台》)

〔文献摘录]

《产宝》:"夫妊娠而子烦者,是肺脏虚而热乘于心,则令心烦也。停痰积饮,在心胸之间,或冲于心,亦令烦也。若热而烦者,但热而已,若有痰饮而烦者,呕吐涎沫,恶食气,烦躁不安也。大凡妊娠之人,即停痰积饮,又寒热相杂,气郁不舒,或烦躁,或呕吐涎沫,剧则胎动不安,均为子烦也。”

《医宗金鉴》"子烦由胎中胡热上乘于心也。”'

《重订严氏济生方》:“妊娠……“四月受少阴君灾气以养精,六月受少阳相火气以养气,所以如是。又有不拘此两月,而若烦闷者,由莊将理失宜,七情伤感,心惊胆怯而然也。”

《女科经纶•胎前证》:“序胎前有手烦、烦躁、口干、血竭之证也。妊娠烦躁,本属肺肾二经有火。仲景云,火入于肺则烦,入于肾则躁。胎系于肾,肾水养其胎元,则元气弱,不足以滋肾中之火,火上烁肺,肺受火刑,变为烦躁。此金亏水涸之候,法当滋其化源,清金保肺,壮水滋肾为主。良甫以君、相二火论子烦,产宝以停痰积饮论子烦,未悉病机之要。若丹溪以子烦为气血壅聚胎元,热气上冲为病,亦是大概言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