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痒
妇女外阴及阴中搔痒,甚则痒痛难忍,且波及肛门周围,或时出黄水,坐卧不宁者,称为"阴痒"。又有"外阴搔痒”、阴䘌(ni)”之名。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为湿热蕴结,或感染病虫,或脾肾阴虚,精血亏耗化燥生风所致。一般而言,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然于临床每以实证多见。
(一)湿热蕴结
脾虚湿热或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其由于脾虚湿热者,多因素体脾虚內生湿浊,郁而化热,湿热蕴结注于下焦,浸渍阴部而致搔痒;其因于肝经湿热者,多因情志抑郁,或郁怒伤肝,肝郁生热夹湿下注而致阴痒。
(二)虫䘌
多因平素不注意个人卫生,感染病虫,虫蚀阴中而致阴痒.
(三)血虚阴亏
多由年老体弱,肝肾阴虚,精血亏耗,血虚生风化燥,而致外阴干涩作痒。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辨治本病应根据阴痒的程度和性质,并根据外阴的局部情况,带下的量、色、质、气味,以及伴随见证具体分析。
一般而言,阴痒而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者,多为湿偏盛;色黄、质稠而臭秽者,多为热偏盛;若带下秽恶而阴中奇痒刺痛,或伴见小便频急灼痛者,则多为虫䘌所致;若阴部红肿灼痛,则为湿热俱盛;若阴痒而伴有皮肤干涩无光泽,或见脱屑,甚或皲裂入夜奇痒难忍者,又多为血虚风燥;若阴痒而伴见外阴干枯萎缩者,则属肝肾阴亏。
本病的辨证除须掌握以上要点之外,尚须与下列病证进行鉴别:女子在青春期或妊娠初期,白带可相应增多,白带浸渍外阴,刺激皮肤粘膜,可致阴部搔痒,但此类阴痒,一般白带无异常改变,倘能注意个人卫生,勤洗外阴,勤换内裤,其痒可止,与本病自有不同。蛲虫病患者,亦可有肛门及外阴搔痒,但一般多见于幼女,且多发生于夜间。
尿失禁,尿瘘、肛裂、肛痿患者,由于外阴皮肤经常受到尿粪的浸渍与刺激,也可引起局部皮肤的痛痒,但询问病史,即可鉴别。
(二)论治要点
本病证在临床上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证型。湿热蕴结下注阴部而致痒者,治疗当以清热、渗湿、止痒为法,常用药如萆薢、白蘇皮、滑石、苍术、黄柏、苦参、赤苓等;若为虫䘌所致者,则当治以清热渗湿,杀虫止痒为法,常用如龙胆泻肝汤,另可加用蛇床子散等外洗;若为血虚阴亏者,其证属虚多实少,故治当以滋阴养血,祛风止痒,常用药如生熟地、白芍、酸枣仁、首乌、枸杞子、柏子仁、当归、川芎等。
阴痒辨证必须分清虚实,虽实证居多而常用清热利湿之法,但于血虚阴亏之风燥阴痒者,则决不可误用利湿之品,以免伤津耗液。正如《余听鸿医案》所云:"高年血燥生风,惟养血而已,利去一分湿,即伤其一分阴,湿愈利而血愈虚,血愈虚而风愈甚,其痒岂能止息。”
(三)常见证治
1.湿热蕴结:
证候:外阴搔痒,带下量多而秽臭,外阴湿润,或时出黄水,胸闷不舒,心烦纳少,口苦而粘,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例: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苍术、知母、苦参、白藓皮、生甘草,去丹皮。
2.虫䘌阴痒:
证候:外阴及阴中搔痒,或奇痒难忍,带下色黄,或呈脓样,或呈腐渣,或如米泔,或秽恶腥臭,或可伴见尿黄、尿频、尿急、尿道灼痛等,镜检可见滴虫或霉菌。
治法: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方例:(1)内服方:龙胆泻肝汤。(《和剂局方》)
(2)外洗方:蛇床子散。(《中医妇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煎汤先熏后洗,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若局部破溃者,则去川椒。
3.血虚阴亏:
证候:外阴干涩搔痒难忍,入夜尤甚,带下量少,外阴皮肤干燥而缺乏光泽,甚或脱屑皲裂,或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腰痠耳鸣,口干便秘,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祛风止痒。
方例:养血胜风汤(《医醇賸义》)加首乌、防风、白藓皮,减去菊花、大枣。
(四)临证权变
证属湿热蕴结而兼有小便赤黄,尿道灼痛者,说明湿热之邪已波及膀胱尿道,可在萆薢渗湿汤的基础上酌加金钱草、萹蓄、瞿麦、茵陈、车前子之类以清热除湿、利尿通淋,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若大便干结或溏而不爽者,加大黄以清热解毒,泻下热积,使湿热艺邪从大便而解。此二途开驱邪之门,常可使局部症情得到缓解。
若湿热蕴结日久生虫,阴部搔痒者,此时不能仅以清热祛湿之法,可酌加贯仲、川楝、鹤虱、白藓皮以增强杀虫止痒之效。
若肝经湿热,证见带多,阴部搔痒,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而干,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可用龙胆泻肝汤。(方见带下病)
证属血虚阴亏而兼有白带色黄秽臭者,加黄柏、银花藤,土茯苓以清热解毒。
〔调护〕
阴痒患者往往因为搔痒难忍,喜用热水擦洗患处以止痒,结果只能取快于一时而反致局部皮肤粘膜破损,甚至肿痛溃烂。医者应告诉病人,只能用温水轻轻擦洗,或中药熏洗。局部破溃者,可用青黛散处敷,或以冰片0.3克、蛤蚧粉3克,研细末,撒在溃烂处,可起收敛消肿之作用。有些病人由于精神紧张,抑郁发怒或思虑过度而诱发或导致病情加剧,则应让病人了解病因,耐心开导,使之心情开朗,消除精神因素的干扰。
如有外阴局部滋水者,不能用油膏类外用药,应用水剂或粉剂类外用药。
患者应注意忌食鱼、蟹等发物和辛辣有刺激的食物,宜清淡素净食物。经常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
〔应用例案〕
李XX,女,35岁,已婚,1972年6月15日初诊。两月来,外阴部发现有红色丘疹,搔痒不堪,甚则疼痛,抓破后分泌黄白色液体,随后可干燥结痂。如此反复发作,以致心烦少寐,坐卧不安,并有胸闷不舒,口干且苦,小便赤涩,带多色黄等症。月经尚属正常,但经后诸症加重。刻诊经期始过,外阴奇痒,余症如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肝经郁火,湿热下注为患,拟清利湿热以止痒。处方:
龙胆草 川黄柏 炒山梔各9克 生苡米30克 赤茯苓 滑石块 车前子(布包)各9克 紫草根 干虎杖各12克 地肤子 白藓皮 海桐皮各9克 6剂,水煎服。另用
紫地丁15克 川黄柏6克 淫羊霍叶6克 蛇床子9克 6剂,布包,泡水,坐浴熏洗,每日二次。另以珠黄散三瓶,黄柏面6克、紫荆皮粉9克,共研匀,香油调呈糊状,摊于消毒纱布上,于临睡前敷贴患处,晨起去掉。
二诊:(6月23日)经服上方,并配合外治法一周后,阴痒显减,带下亦少,外阴部原有之溃疡均已干燥结痂,未见新溃疡面,余是亦均轻减;腻苔已退,脉滑略数。
嘱内服二妙丸,加味逍遥丸各一付,每日上、下午分服,白水送下,继用前述外治法。10天后结痂脱落,痒感消失,遂停药。于7月12日月经来潮,经后未见反复。(《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按:本例外阴搔痒,破溃流水,伴见带多质稠,口苦心烦,胸闷不舒等症,乃因肝经郁火,湿热下注所致。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泻肝火,利湿热,除带止痒。方中胆草、栀子、黄柏等清热郁泻肝火;赤苓、苡米、滑石、紫草根等利湿热除带下,与白藓皮、地肤子等配合并能祛风胜湿止痒。虎杖一药,清热解毒,定痛、止带之力颇著,配合外治法,更能增强解毒化湿,除带止痒,愈合疮面的作用,因而获效较速。
〔简便验方〕
1.决明子30克煮沸15分钟,坐浴,每次15—2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2.蛋黄油涂阴道壁。蛋黄油制法:煮熟鸡蛋黄3-4个,放入锅内,用文火煎熬,炸枯去渣,存油备用,适应于阴痒属虚者。(以上均见《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岀版社1986年)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妇人阴痒,多因湿热生虫,甚则肢体倦怠,小便淋漓,宜服逍遥散,龙胆泻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