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明显减少,或持经时间缩短至1〜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或“经少”,亦称“经水涩少”。常合并月经后期,又多为闭经之前驱症状。如属已婚育龄妇女应注意因服避孕药而致的月经过少。早孕有激经者,常易与月经量少混淆,应注意区别。
本病在《诸病源候论•月水不调候》有“月水……乍少”的记载。说明当时医家已对月经过少有所注意。其后历代医家如刘河间,朱丹溪、万全、李梴、王肯堂等或从治法方药,或从病因病理,不断提出新的见解,丰富了月经过少的内容。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有虚有实。虚者血源不足,血海亏虚,无余可下,则有血虚,肾虚之别;实者血海受阻,经行不畅,有血瘀和痰湿之分。
(一)血虚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大失血后,阴血耗损;或饮食饥饱,劳倦思虑伤脾,脾虚化源不足,均致血海空虚,而致月经量少。
(二)肾虚
先天禀赋虚弱;或少年肾气未充,或早婚多孕多产(含人工流产、屡孕屡堕)房室不节、屡伤肾气,以致肾气不足,精血亏乏,血海不盈而经量过少。
(三)血瘀
经期产后,感受寒邪,寒邪乘客胞宫,血为寒凝,宿瘀不去,或忧思忿怒,气滞血瘀,皆令胞络受阻,血行不畅,以致经量减少。
(四)痰湿
形体肥胖,过食肥甘,痰壅湿聚,脾土受困,运化无权,踞阻胞络,致血行不畅而经量少。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月经过少以经来量少,或点滴即止,为本病的特点。在虚实的辨证上应以月经的色、质及有无腹痛来辨别。一般以色淡,质稀,小腹隐痛,按或小腹空坠者属血虚;行经量少,色紫黑有块;小腹胀痛拒按者为血瘀;量少,色淡红,质粘稠如痰素带多者,为痰湿。经量逐渐减少者属虚;骤然减少者多属实。并应结合全身证候辨证。本病是虚多实少,即使瘀滞亦多属气血有伤,临床上须注意辨别,并应注意和早孕而有绝经者,以及服避孕药而致月经过少者相鉴别。
(二)论治要点
本病治疗重在濡养精血,培补脾肾为主,精血充足则经量自增。血虚经行量少,宜养血调经,药用人参、山药、黄芪、白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等;肾虚而经少者,宜补肾养血调经,药用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萸肉、熟地、山药、茯苓等;若血瘀经量少者,宜活血化瘀,药用桃仁、红花、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等;若寒凝血瘀者,可加艾叶、香附;若痰湿阻滞经少者;宜化痰燥湿调经,药用如苍术、茯苓、半夏、陈皮、香附、胆南星、枳壳、甘草、生姜、神曲等。由于临床以虚证多见,既使有瘀滞亦属气血有伤,慎不可恣投攻破,不可妄用通经之药,以免重伤气血,使经血难复。月经过少,常伴后期,并可发展为闭经,血积极治疗。
(三)常见证治
证候:经行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质稀,或伴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萎黄,小腹空坠,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养血调经。
方例:滋血汤。(《证治准绳•女科》)
2.肾虚:
证候:经来量少,色鲜红或淡红,腰膝酸软足跟疼痛,或头晕耳鸣,夜溲频频,舌淡脉沉细或沉迟欠弱。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例:归肾丸。(《景岳全书》)
3.血瘀:
证候: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质挟血块,小腹胀痛、或冷痛拒按喜暖,块下胀痛则减,舌正常或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方例: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4.痰湿:
证候:经来量少,色淡红或褐色,质粘腻如痰,胸闷呕恶,纳呆,便溏不爽,或带多粘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方例: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四)临证权变
根据“经本于肾”的理论,在治疗血虚月经过少时,加用益肾药紫石英、枸杞子、女贞子之类可增加疗效。(《实用中医妇科学》)
月经过少,除因气营两虚、血海虚弱所致者外,亦有因气滞所致的夹实证。用调气和营法,以四物汤加鸡血藤、丹参等养血和营调经,并参以香附、陈皮等调气。对于奇经失利,冲海虚弱者,用温养肝肾之法以治其本,防其日久迁延成血枯之证。(上海中医杂志•1983•11《著名中医妇科专家陈大年的临床经验》)
著名老中医叶熙春认为:“妇人以冲任两脉为本,两脉平和则经行依时,冲任不洽而诸病乃作。”治冲任虚弱不约者,喜用《金匮》胶艾四物汤。疗奇经郁热不洽者,常采《医学入门》固经丸合《傅氏女科》两地汤。或以温养升固见长,或以疏养通摄收功。量少色淡者,小茴、炮姜、暖胞宫温八脉;量少色紫者,用丹皮、黄柏除肝热滋肾燥……盖经脉者,气血运行之经路,贵在疏利,过则壅阻,故叶师以通补为调治奇经之总则。(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0《著名老中医叶熙春治疗月经不调的经验》)
血虚量少,点滴即止者,乃为精血极亏渐成经闭之象,治当在原方基础上加枸杞、山萸肉以滋养肝肾,填精益血。若脾虚食少者滋血汤加砂仁、陈皮以行气健脾。
肾虚量少,若兼见色淡,小腹冷痛,夜尿多等肾阳虚者,迭加温肾药,如仙灵脾、巴戟、仙茅、补骨脂、益智仁等。如经色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等血虚阴亏,肾阴不足者,则加生地、玄参、女真子等滋养肾阴药。若阴虚火盛者去杜仲、菟丝子,加丹皮、知母。
血瘀量少,若兼胸胁胀满者,为气滞血瘀,桃红四物汤加香附、台乌药以理气行滞止痛。若小腹冷痛,得热痛减,为寒凝血瘀,原方加桂枝、吴茱萸以温通血脉而痛自止。
〔调护〕
除重视药物治疗外,还应根据病情、体质条件及食欲等情况,视药疗、食疗及精神治疗相结合。
(1)应心情舒畅,切勿忧思忿怒影响气血的运行。
(2)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3)节制生育和房事。
(4)对于瘀滞症的小腹胀痛者,可以热敷少腹,促使瘀块排下。亦可适当饮用红糖,黄酒以温通祛瘀。
(5)平时应加强营养,可常服胡桃肉、松子肉以补肾柔肝,润肠通便。对脾胃虚弱,运化不佳者,嘱其常服山药、苡仁研粉煮粥。
〔应用例案〕
例一、陆X,气血俱虚,经行衍期,色淡量少,时间长头昏心悸,腰跗跗软,面色少华,纳谷不馨,夜寐欠酣,舌淡红,苔薄白,脉涩无力。治当心脾两顾。
米炒上潞党 炒冬术 炙当归 炒枣仁 制远志 炙黄芪 清炙草 广木香 炒杜仲 潼蒺藜 炒川断 炒阿膠珠
二诊时寐况好转,面色较前红润,经汛将临,腰痠又甚,脉缓滑,苔白薄。原法出入为治:
炒上潞党 丹参 当归 茯苓 炒菟丝子 制川断 炒枣仁 炒白芍 炙川芎 大熟地 炒杜仲
三诊:经来如期,色量正常,脉缓,苔薄白。再拟养血调经:
炒当归 炒丹参 益母草 炒白芍 酒川芎 炒菟丝子 炒杜仲 炒阿膠珠 炒白术 新会皮(上海中医杂志1983.10.《著名老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经验》)
按:治气血两虚引起的月经不调常用归脾汤,以党参、白术补脾制湿;丹参、枣仁养心血益心气;黄芪、当归补气生血;木香、陈皮醒脾运中,佐以杜仲、川断、菟丝子、潼蒺藜开固奇经,温养八脉、寓八脉隶于阳明,丽于肝肾之意。挟湿者参以茯苓、苍术;挟痰者加入半夏、陈皮;挟寒者改用归芪建中法。
例二、任XX女,41岁,干部,1976年4月25日初诊。久患月经不调,经期或先或后,量少色红,偶有血块,经前小腹胀痛。素日时感头晕目眩,胫痠耳鸣,烦热心悸,少寐多梦,惕然易惊,口干欲饮,腹胀便干,小溲黄短,带下黄白,粘稠气秽。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数。此属久郁不释,肝郁化热,下汲肾水,致冲任匮乏,无血可下。治当滋阴补肾,平肝清热,养血安神之法。处方:
北元参12克 杭白芍、原寸冬 女贞子 细生地各9克 双勾藤12克 白疾藜 黑桑椹 黑芝麻各9克 元胡索4.5克 台乌药6克 首乌藤12克 炒枣仁 云茯苓各9克 6剂,隔日一剂,水煎服。另取蛇床子9克 黄柏6克 吴萸3克 6剂 布包泡水,坐浴熏洗,一日二次。
二诊(5月7日):药后头晕耳鸣均减轻,胁痛烦热己退,大便已畅。惟腰痠胫软,寐少梦多,腹胀带下仍在。已获效机,再步原法出入。处方:
女贞子 桑寄生 原寸冬 杭白芍各9克 嫩勾藤12克 云茯苓 首乌藤 远志肉 炒枣仁各9克 大腹皮 香佩兰各6克 炒神曲12克 紫丹参12克 5剂,隔日一剂,水煎服。外用药同前。
三诊(5月17日):药后诸证悉解。诊脉弦缓,右尺略有力,舌润苔薄。现觉腰痠腹坠,乃月经欲潮之征,转予养血通经之法。处方:
秦当归 杭白芍 桑寄生各12克 女贞子 原寸冬 细生地 泽兰叶 净苏木 香附米 刘寄奴各9克 川芎片6克 紫丹参15克 4剂,水煎服。
四诊(6月2日):上方服后,月经如期来潮,量中色可,腹痛未发,行经六天而净。现经后已五天,略感腰痠乏力,腹胀纳少。予加味逍遥丸15付,每日上午一付;二至丸两并,每日下午服15粒,均白开水送下。并嘱下次经潮前仍服三诊方四剂,经后再服丸剂同上。恪守此法调理间月,体力渐增,食眠亦好,月事复常。(《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按:肾为冲任之本,肾精充足,冲任始能通盛,月经循常;诊之肾精亏损,冲任不足,则月事乖常。本例因久郁化热,下汲肾阴,以致冲任损伤,经来量少色红。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心神,故见头晕目眩,烦热阵作,少寐多梦,惕惕易惊等症;热灼津伤,故口渴便干,小溲黄短,热则气滞,故经前腹胀。一、二诊以元参、寸冬、生地、白芍、女贞子、寄生等滋补肾阴,以涵肝木;钩藤、疾藜、黑桑椹、黑芝麻等平肝通幽,顾护肾阴。俾热戢阴复、肝肾自充,虽不调经而经自调矣。三诊经事将临,则转予补肝益肾而充其本,养血通经从助其势。末诊以丸药调理,缓缓图功,遂获月事正常,诸证尽解。……此则先以滋肾养阴,后用养血通经获效。
〔简便验方〕
月季花十二朵、当归三钱,泡酒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女科》:“经水涩少,为虚为涩。虚则补之,涩则濡之。”
《万氏女科》:“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少也。四物加人参汤主之。肥人经水来少者,责其痰凝经坠也。用二陈加芎归汤主之。”
《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月经过少乃经闭之渐,临床见症纯虚纯实者不多,虚实夹杂者不少,要之不过有虚实之主次、多少不同而已。以虚为主者,补而调之;以实为主者,通而濡之。补虚者,或益肝肾,或调脾胃;泻实者,或破瘀血,或燥痰湿,随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