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泄泻
每值行经前,经期,或经后,大便溏薄,甚则清稀如水,一般经净渐止者,名“经行泄泻”,或称“经行而泄”。若素有慢性腹泄,遇经行而发作尤甚者,亦属本病范围。若经期偶然因饮食不节或伤于风寒,而致泄泻者,则不属本病论述范围。
〔病因病机〕
此病多与脾肾二脏有关。脾主运化,若脾虚失健运,水湿内停,经期脾气益虚,而致泄泻;脾的健运、统摄,有赖肾阳温煦,经期肾阳尤虚,温煦无能,致成泄泻。
(一)脾虚
脾统血,司运化。若素体脾土亏虚,月汛来潮,经血下注胞宫,脾虚益甚,运化失职,湿浊不化,下走大肠;或郁怒伤肝,肝气怫逆,横侮脾土,致脾胃清浊升降失常,而经行泄泻。
(二)肾虚
肾为经水之本,司二便,主开阖。若先天不足,命门火衰,经行则肾气更虚,开阖无权,且肾阳虚无以制水,午夜为阴盛之时,故发五更泄泻。《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之时五更泄泻……此乃肾虚。”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经净渐止。临床上有脾虚、肾虚之别。若大便稀薄,脘腹胀满,多为脾虚之候;若大便清稀如水,每在天亮前后泻,畏寒肢冷者,多为肾气虚寒所致。
(二)论治要点
经行泄泻多属脾虚、肾虚,所以在治疗上以健脾温肾为主。脾虚者,宜健脾益气,温运脾阳,化湿调经,常用健脾益气之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扁豆、陈皮、莲子肉、山药等,温运脾阳可酌加炮附子、干姜、肉桂之类;肾虚者宜温肾扶阳,补火生土。药用如党参、白术、茯苓、巴戟肉、吴茱萸、肉豆蔻、炒苡仁等,久泻不止亦可加入五味子、煨诃子、罂粟壳等。中气下陷者可加升麻、柴胡升提之品。
(三)常见证治
1.脾虚:
证候:经前数日,或值经期,大便溏薄,腹胀痞满,神疲肢怠,或面目手足浮肿,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调经。
方例: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2.肾虚:
证候:经前、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或天亮前泄泻,腹冷肠鸣,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头昏耳鸣,经色淡,质清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肾扶阳,暖土固肠。
方例:健固汤(《傅青主女科》)合四神丸(《妇人大全良方》)。
(四)临证权变
临床若见脾阳虚甚,阳虚寒湿不化者,证见经来泻下清冷,腹痛喜暖喜按,经色淡薄,量少,肢冷神疲,苔白润或腻,脉沉迟,治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伤寒论》),方中党参,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强壮脾胃为主;干姜辛热,温中而扶阳气为辅;白术温燥健脾;三药补、温、燥配合得当,再用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以达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若脾虚兼热者,兼见面色微红,身热口渴,苔薄黄,脉虚数,当治宜健脾清热,方用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加炒扁豆、玉竹。方中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木香理气健胃;火香醒脾和中除湿;干葛生津。若木横侮土者,证见经行腹痛必泻,泻后痛止,胸胁痞闷,嗳气不舒,治宜扶脾抑木,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药用白术健脾燥湿;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防风搜风舒脾;陈皮理气和中。全方为扶脾抑郁之剂,土旺脾健,则痛泻自止。
〔调护〕
(1)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经量不多者,腹部可加用热敷。泄泻次数多者,可饮生姜红糖水。
(2)饮食清淡少油,宜温热柔软而易消化之食物,如莲子、芡实、扁豆、薏仁等煮粥,蒸蛋、瘦肉。忌水果及生冷饮食、凉拌蔬菜、苋菜、芝麻、核桃仁等。
(3)泄泻频繁者,可卧床休息,注意外阴卫生,经常用温水清洗。有肛门下坠或脱肛者,应以软草纸或纱布轻轻托上,卧床休息。若见虚脱、证 酸中毒者,可配合输液,以纠正酸中毒之症。
〔应用例案〕
例一、金XX,女,33岁,已婚,病历号214500。
初诊:1976年2月18日,每值经行,大便泄泻,日有四至五次,腹部作胀,肠鸣,嗳气多,上次月经先期十天,量多有块,此次月经于2月15日来潮,今未净,腹痛腰酸,舌苔薄白腻、根微剥,脉象沉细,病属脾肾阳虚,肝气横逆,治以温补脾肾为主,疏肝调气为辅。处方: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 炙甘草6克 菟丝子12克 补骨脂9克 山药12克 木香6克 砂壳3克 艾叶3克 6剂
二诊:2月25日,服上药后,腹胀减,嗳气多,大便仍稀,日一至二次,舌苔薄白腻,根剥,脉象沉软,治以温补脾肾,佐以疏肝。方药: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炮姜6克 炙甘草6克 菟丝子12克 补骨脂9克 吴萸3克 木香6克 狗脊12克 橘皮6克 6剂
三诊:3月8日,服上方6剂,腹部仍胀,肠鸣漉漉,大便仍稀,日一至二次,口渴,舌苔中根光剥,边淡黄腻,脉象细软,现值经前,仍从前法。处方: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炮姜炭6克 炙甘草6克 菟丝子12克 山药12克 木香6克 橘皮6克 狗脊12克 桑寄生15克 6剂
四诊:3月18日,此次月经周期复常,于3月13日来潮,五天净,量色正常,下腹仍痛,经期泄泻减少,仅一次,平时大便亦较正常,日一至二次,有时成形,右胁有时作痛,寐则盗汗,舌苔中根光剥质红,脉象沉弱,病有好转,仍服前方6剂。
五诊:4月9日,此次月经先期七天,4月6日来潮,量较多,色黑,下腹仍痛,腰痠便泻,日二次,肠鸣漉漉,舌苔中根光剥,边腻,脉沉细软,治以温补脾肾。处方: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炮姜6克 炙甘草6克 破故纸6克 菟丝子12克 木香6克 狗脊12克 桑寄生15克 山药12克 9剂
六诊:4月22日,末次月经4月6日来潮,五天净,量较多,色先黑后暗红,经后下腹疼痛减轻,大便泄泻未止,日二至三次,肠鸣,白带较多,舌苔中根光剥,边腻,脉沉细软,治以补中益气,温补肾阳。处方: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黄芪12克 炙甘草6克 升麻炭3克 巴戟天6克 补骨脂6克 菟丝子12克 木香6克 大枣6枚 9剂
七诊:5月6日,前用补中益气,温补肾阳之法,诸恙均见转机,此次月经于5月2日来潮,五天净,量较前减少,色红,下腹疼痛亦减,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一至二日一行,但不成形,关节痠楚,舌苔中根光剥,边淡黄腻,脉沉细软,仍从前法。处方:
党参15克 黄芪12克 白术12克 桂枝6克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防风炭6克 菟丝子12克 川断12克 山药12克 大枣6枚 9剂(《钱伯煊妇科医案》)
按:此例属于经行泄泻,主要病因由于命门火衰,未能蒸发脾阳,脾弱不能统血,血虚肝失所养,失其疏泄之常。通过辨证,病在肝脾肾三经,主要在于脾肾,故治止以温补脾肾为主,疏肝调气为辅,病情始初并不见效,后再釆用补中益气,以升清阳,温补肾阳,以壮命火立法,诸恙逐渐得以向愈。
例二、陈某。经事过期7天而行,经临大便溏薄,伴有腹部胀痛,乳胀嗳气,面色浮黄,舌苔燥腻尖红,脉细数。脾土不足,气郁失宣,拟理气和中。醋炒香附、焦白术、炒扁豆、桑寄生各9克,新会皮4.5克,春砂壳、煨木香各3克,艾叶炭1.5克,石莲肉4枚。(《上海中医药杂志》83年11期“著名中医妇科专家陈大年的临床经验”)
按:本案乃脾虚气滞,经云:“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以焦白术、炒扁豆等健脾和中,以醋炒香附以疏肝理气。
〔简便验方〕
1.艾灸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中医护理学》)
2.腹痛者用肉桂、川椒粉各0.5克、纳入脐中,并用暖脐膏或胶布外贴。(《中医护理学》)
〔文献摘录〕
《新锲汪石山医案》:“经行而泻……此脾虚也。脾统血属湿,经水将行,脾气血先流注血海,此脾气既亏,则不能运行其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