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挺

阴挺是指妇女子宫或阴道壁挺出阴户之外。又称“子宫脱垂”、“阴痔”、“阴脱”、“阴菌”等。因本病多发生于产后,故又称“产肠不收”或“子肠不收”。本病常发生于重体力劳动的妇女;以产后损伤较为多见。早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就指出“妇人阴挺下脱,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子脏虚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由分娩时处理不当以致胞络伤损,胞失所系;或产后劳作过早,致劳倦伤脾,气虚下陷,提摄无权;或因产育过多,房室不节,肾气亏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所致。因此,本病的病因不外胞络组织的损伤、气虚下陷与肾气亏虚三者。其相互之间又互为因果,联系密切。

(一)胞络伤损

临产之时处理不当,子宫周围组织伤损或破裂,致使胞失所系而阴挺下脱,这种情况在旧法接生中尤为多见。

(二)气虚下陷

多为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或分娩用力过度,或产后劳作过早太过,或便秘努责等,均可导致劳倦伤脾,气虚下陷而致阴挺下脱。

(三)肾气亏虚

多为肾气素亏,或年老体弱者,素体虚弱,房劳多产,以致胞络损伤,子脏虚冷,摄纳无力而阴挺下脱。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临床辨证有气虚、肾虚之别。其因于胞络伤损者,辨证时根据证候表现,或可归于气虚范围,或可属于肾虚之列。阴挺而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小腹下坠者则多属气虚;若阴挺而兼有腰腿痠软,小便频数甚或失禁者则多属肾虚。本病病机当以正虚为主,然也有虚中夹实者,在病变过程中,最常见的是脱垂子宫表面粘膜因长期磨擦而溃烂,带下淋漓。此乃湿热外侵,证属本虚标实。

此外,须根据临床表现分辨子宫脱垂的程度轻重。陈修园《女科要旨》指出:“阴挺症,甚者突岀一、二寸及三、四寸,大如指或大如拳,其形如蛇,如爪,如毒菌,如虾蟆不一……”说明古人已经对子宫脱垂的程度轻重有所认识。目前临床上按子宫下降程度分为Ⅲ度:I度者,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水平以下,但不超越阴道口;Ⅱ度者,子宫颈或子宫颈连同部分子宫体露出于阴道口外;Ⅲ度者,子宫颈及整个子宫体均暴露出阴道口外。为了辨证诊断规范化,中医妇科临床也采用上述Ⅲ度分类法。

(二)论治要点

本病证多为虚证,其论治应遵循《内经》“陷者举之”,“虚则补之”的原则,治疗以补益中气、升阳举陷,补肾固脱为主。

气虚者,法宜益气升提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药用党参、黄芪、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炙草,加煅牡蛎30克;肾亏者,则宜补肾固脱,方用大补元煎,药用党参、当归、熟地、杜仲、山萸肉。枸杞子、淮山药、炙草,加升麻、菟丝子。至于夹有湿热下注者,则为本虚标实,或虚中夹实之证,治当先清利湿热以治其标。方用龙胆泻肝汤,药用龙胆草、黄芩;山梔、水通,车前子、泽泻、生地、当归、柴胡、炙草、升麻;继则以补虚升提之法以治其本。当此之时,即不可舍本求末,一味清利,反虚其虚,也不可一味补虚,反实其实。

(三)常见证治

1.中气下陷:

证候:子宫脱垂,甚或脱出阴道口外,卧床后或可自行收入,劳则加重,自觉小腹,阴道及会阴有下坠感,神疲纳少,或心悸气短,或小便频数,白带量多而稀,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治法:补中益气,升提举陷。

方例: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煅牡蛎

2.肾气亏虚:

证候:子官脱垂,自觉小腹下坠,小便频数或失禁,头昏耳鸣,腰膝痠软,舌质淡红,脉沉而细弱。

治法:补肾益气,升提固脱。

方例: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菟丝子、升麻。

(四)临证权变

证属中气下陷而兼有血虚者,治疗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熟地、阿胶、鹿角胶;若兼有腰瘦胀痛者,加川断、杜仲、桑寄生;若兼有带下量多质稀者色白者,加金樱子,芡实、桑螵蛸、白果、乌贼、薏苡仁。

肾气亏虚而兼有命门火衰,表现为形寒岐冷者,则可在大补元煎的基础上加附子,肉桂、干姜等以温助肾阳。如阴虚內热,舌红,脉细数者,加知母、地骨皮、生地。

此外,由于脱垂子宫长期暴露于外,极易因摩擦而感受湿热之邪毒侵袭、而致子宫表面粘膜破溃,黄水淋漓,此时当先治其标,用龙胆泻肝汤或四苓散合二妙丸加减,以清热利湿解毒,药用龙胆草、黄芩、山梔,木通、车前子、泽泻、生地、当归、柴胡、炙草、升麻;或猪苓、茯苓、泽泻、白术、黄柏、苍术。符湿热去之方可转手补虚升提,或补益与清利并用。可于原补益升提之方中加黄柏、苍术、茯苓、猪苓等。外用龙胆草、银花、车前子煎水外洗。

中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如垂脱严重,特别是由于产后胞络伤损所致者,则非单纯中药所能取效,必须配合其他方法进行治疗。

〔调护〕

(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尤其在产后,避免蹲下和作任何增加腹压的动作,并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慢性病,养成每天按时大便的习惯,以免由此增加腹压。

(2)大力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加强妇女四期卫生的宣传。

(3)接生中注意保护会阴,如有损伤,应及时缝合修补。

(4)产褥期及流产后,应适当休息,不宜过早参加体力劳动。但产后应早期离床活动,以增强体质,恢复子宫的生理功能,增强盆底肌肉的功能。

(5)内裤应柔软、清洁,每天洗换一次,如局部糜烂,分泌物增多,需注意局部干燥,可用1:5000高猛酸钾液坐浴。

(6)注意加强营养。

(7)对于轻患者,可指导其作提肛肌锻炼,即肛门一缩一放动作,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以增加盆底肌肉功能。或可做膝胸卧式一日一次,每次5〜15分钟。

〔应用例案〕

李XX,女,55岁,成都XX餐厅工作。

第一诊:1977年8月22日。生育子女七、八个,当五十岁时,月经停后,少腹下坠。经XX医院检查结果“子宫脱垂”已近三级,部分宫体露岀阴道外寸许。由于家庭劳动与工作劳动至劳累,并导致呼吸短促而显气紧,胸痛心悸,脱出的宫体部分,与裤裆磨擦而见皮破红肿。体尚肥胖,食欲正常,睡眠较好。脉濡缓,苔白薄。

诊断:阴挺后期(子宫脱垂)

辨证:气虚夹湿。

治则:补气清湿。

自制方:潞党参30克 鸡血藤18克 生黄茯60克 桑寄生30克 炒升麻30克 槟榔10克 红藤24克 蒲公英24克 板蓝根24克 琥珀末6克

一周六剂,连服两周。另用:

(1)蛇床子30克,黄柏30克,煎水,熏洗,坐浴。

(2)大青叶,黄柏,冰片,琥珀等分研极细末,用菜油调擦患处。

疗效:显著好转。

第二诊:9月10日,脱出之物经熏洗,坐浴及外搽药后,已变软收缩,现已进入阴道。连日工作繁忙,幸未再脱。内服药已服完16剂。

嘱以内服药与外用药概不更换,续服用一月。

第三诊:10月15日,前方与外用药,继续又用了一个月不但脱出的部分完全收缩,而且小腹下坠感已全部消失。后经随访,未再复发。(《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

按:本例患者显属严重子宫脱垂,在治疗上釆取了攻补兼施,整体与局部并举的方法。因证属气虚下陷而兼有湿热下侵,故以补益升提之中佐以清利之品,又由于局部破溃红肿,若仅以内治恐药力难达病所,故在整体治疗的同时加外用药熏洗、外搽,因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简便验方〕

1.棉花根60克,炒枳壳30克,水煎服。(《中医妇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2.金樱子60克,水煎服,连服3—4日(《中医妇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

3.枳壳30克,莲蓬壳30克,煎汤坐浴。

4.有湿热感染者,可用蛇床子30克,乌梅5克,蒲公英30克,煎汤浴。

5.宫颈破溃者,用松花六一散或青黛散外敷。(以上均见.《中医内妇儿科护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破溃流黄水者,用黄柏、煅蛤粉、乌贼骨、炉甘石各等分,另加青黛、冰片少许,共研细末,用香油调成膏涂于局部。每日一次外用纱布包敷之。如痒痛甚者,可加枯矶、没药等。(辽宁中医学院主编:《妇产科学》)

7.用乌龟头以醋趁热炸酥,压成粉末,每次口服3克。(民间验方)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妇人阴挺,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用力太过,或因气虚下陷,湿热下注。阴中突出一物如蛇,或如菌如鸡冠者,即古之癞疝类也。属热者,必肿痛,小便赤数,宜龙胆泻肝汤。属虚者,必重坠,小便清长,宜补中益气汤加青皮、栀子。外用蛇床子、乌梅熬水熏洗之。更以猪油调藜芦末敷之,无不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