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血晕

妇人新产后,突然发生头晕目眩,不能坐起,或心下满闷,恶心呕吐,或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本病是产后危重症之一,必需及时抢救,临证尤须注意。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有虚、实二端。虚者,乃由阴血暴亡,心神失养;实者,则为瘀血上攻,扰乱心神所致。

(一)血虚气脱

产妇素体血虚气弱,复因产程过长与产时失血过多,以致营阴下夺,孤阳上冒,阴阳乖离,气随血脱,心神无所依附,发为血晕。

(二)血瘀气逆

产时体虚,感受寒邪,余血浊液为寒邪凝滞,当下不下而成瘀阻;或产后恶露不下,均可导致瘀血上冲、扰乱神明,致心神迷乱,而发生血晕。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以产妇刚分娩后,突然晕厥为特征。根据症状,舌、脉与阴道出血等情况分辨虚实。临床以虚证多见,至于实证因瘀滞者少见。血虚气脱之血晕,即为脱证、虚证,临床表现为恶露过多,晕时口开,手撒肢冷,脉大而虚或微细欲绝;而血瘀气逆之血晕,为闭证、实证,恶露涩少、或不下,小腹硬痛,晕时神昏口噤,两手握拳。然虽一虚、一实,《杂证会心录》则指出:“实者有瘀血之假实,虚者有气血之真虚也。”故在辨治时应加注意。

在鉴别诊断上,产后血晕须与产后郁冒相诊别。前者乃产后失血过多,血不上荣,或瘀血逆气上冲所致,后者是由亡血复汗感寒而致,二者不同。再者,产后血晕还须与产后子痫,产后痉证及宿有痫证值于产后发作等皆有抽搐症状的病证相鉴别。

(二)论治要点

本病发生多由临产失血过多,或产时痛极所致,须积极救治,不然则危及生命。若临产或产时,产后突然晕厥时,可立即针刺人中,苏醒后再视其病情进行辨证论治。若血虚气脱者,应益气救脱,宜急煎独参汤频频灌服;若血瘀气逆者,治当活血调气,方用清魂散,药用泽兰、人参、川芎、荆芥穗、甘草,补气回阳,醒神固脱,更加当归、血竭、没药、童便,活血行瘀止痛;或用夺命散,药用没药、血竭,加当归、川芎。

(三)常见证治

1.血虚气脱:

证候:产后出血量多如注,突发昏晕,面色苍白,心悸愦闷,烦躁欲吐,渐至昏不知人,甚则目闭口开,手撒肢冷,冷汗淋漓,舌淡少苔,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虚。

治法:益气固脱。

方例:独参汤。(《十药神书》)

若汗出肢冷则用参附汤以回阳救逆;若伴阴道出血不止则于参附汤加炮姜炭以引血归经。

2.血瘀气逆:

证候:产后恶露不下,或下而亦少,伴见小腹阵痛拒按,面色苍黄,心下满闷,气粗喘促,痰涌气急,进而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牙关紧闭,面、唇、舌紫黯,脉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理气,开闭醒神。

方例:清魂散(《校注妇人良方》)加当归、延胡、血竭、没药、童便;或用夺命散(《证治准绳》)加当归、川芎。

兼胸闷呕哕者,则加姜半夏以降逆化痰。

(四)临证权变

本病多因产后大出血引起,在积极治疗血晕、防止神昏的同时,必须迅速查明产后出血的原因,以便有效地止血而控制本病加重。若产妇体质素弱,正气不足或产程过长,加之产时失血,而致冲任不固,产后大出血,导致血晕者,当大补气血,方用升举大补汤去黄连之苦寒。若产后血晕因产后暴怒伤肝大出血而致者,证见心烦易怒,头胀眩晕,胸闷饱胀或疼痛,嗳气太息,脉弦细。治宜平肝清热,固冲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旱莲草、生地炭以清热凉血;若兼胞衣不下而大出血致血晕者,一方面治疗血晕,另一方面积极釆取措施或针刺或手术迅速取下胞衣。此病症情危急,必要时可配合西医抢救,以免延误病情,危及生命。

若虚甚欲脱者,扶阳益气固脱是当务之急,首选独参汤;回阳救逆可用参附汤,加炮姜引血归元,并可配加龙骨、牡蛎以利固脱。对血瘀气逆型,腹痛甚者可于方中加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琥珀等品;吐逆者,可加半夏、橘红,降逆止呕化痰。本病治疗时对辛香燥烈及逐瘀之剂要慎用。

〔调护〕

(1)妇女分娩应采用平卧位。一旦出现血晕应采用头低脚高位,并立即釆取急救措施,(如针刺,或热醋熏鼻等)使之尽快苏醒。

(2)注意保暖;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

(3)若见面色苍白,岀冷汗欲发生血晕时可立即喂开水或糖水,清醒后可给予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气血亏虚者可给予人参汤或桂圆大枣汤、生脉饮等。

(4)临产因痛极而晕者,临证尤应严密观察,观察产妇的神色、呼吸、脉搏及血压,掌握病情变化,慎防子宫破裂,随时采取急救措施。

(5)密切观察阴道岀血情况,若出血过多,可釆用输血治疗。

〔应用例案〕

例一、周鹤庭室,新产眩晕,自汗懒言,目不能开。乃父何新之,视脉虚弦浮大,因拉孟英商治。询其恶露虽无,而脘腹无恙,乃投以牡蛎、石英、龟版、鳖甲、琥珀、行参、甘草、红枣、小麦之剂,覆杯而减,数日霍然。

王孟英曰:“此由血虚有素,既娩则营阴下夺,阳越不潜,设泥新产瘀冲之常例,而不细参脉证,则杀人之事矣。”(《女科医案选粹•孟英案》)

:该例产妇“新产眩晕,自汗懒言,目不能开乃为虚证,从其无恶露而院腹又无恙,说明不是产后出血过多之慮,而是素体血虚,再加上新产则营阴必然下夺,阴不能潜阳,虚阳外浮故自汗,肝开窍于目,血虚不能养肝故目不能开,脉虚弦浮大。故投以牡蛎、石英收敛浮散之阳气;配血肉有情之品龟板、鳖甲填补精肾,达育阴潜阳滋水涵木之目的;琥珀清心开窍;甘草、红枣、小麦补中调气养血;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既养血又活血,使全方收而不滞,补而不涩,所以能覆杯而减,数日霍然。故王孟英说,如果拘泥于新产必有瘀冲,而不细参脉证,则必然要误杀人的。告诫医者,对于新产眩晕必须脉证合参,方不至误。

例二、王xx,27岁,已婚。患者禀腻怯弱,1959年冬季分娩后,出血颇多,头晕目眩,胸闷心悸,泛泛欲吐,一度昏厥,不省人事,经家人运用土法,以醋烧沸使气熏两鼻,始缓缓苏醒,前来门诊。

患者面色㿠白,声音低微,感全身酸软无力,头目昏暗,耳鸣作响,恶露不多,指头麻木。手指微微抖动,如落叶然。按脉虚细无力,舌淡少苔。此乃产后出血太多,血少气弱,血液不能正常供应指梢及脑部,于是出现这种症状,返家后宜卧床休息,调补后当能好转。

初诊:12月26日。产后出血过多,暴虚而难能荣灌全身,一气昏厥。刻感畏寒气弱,恶塞量少色淡。证属气血不足。治拟充养气血。

大黄芪9克 焦白术6克 陈皮6克 炒当归9克 川芎4.5克 白芍6克 杜仲9克 续断9克 熟地9克 砂仁3克(后下) 狗脊9克 淮山药9克 桂枝0.4克

二诊:12月28日。服药后未再昏厥,刻感头眩心荡,夜寐不安,腰痠殊甚,食欲不振,皆因血亏气弱,冲任受损,治拟健脾益血兼填奇经。

巴戟肉9克 狗脊9克 杜仲9克 续断9克 归身9克 川芎4.5克 黄芪9克 熟地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

三诊:12月30日。服药调理后,精力稍充,指麻亦愈。刻胃口虽已稍开,食后仍有饱满感。脾应中宫属土,为气血之泉源,治拟调补后天,重视充养。

潞党参4.5克 白术9克 新会皮6克 白茯苓9克 炒枳売4.5克 苏梗6克 枸杞子9克 白芍6克 广郁金6克 带壳砂仁4.5克(后下) 焦内金9克

四诊:1960年1月2日。诸恙次第就愈,胃纳馨而精神佳,治拟宽中健脾。

黄芪9克 潞党参4.5克 归身9克 白芍9克 炒枳壳4.5克 广郁金6克 薏苡仁12克 白术6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此例属于产后出血过多而晕厥者。气为血帅,血为气配,阴血暴脱,气亦随之而虚,因此脑部及指梢首当其冲,难以正常供养,头眩指麻,甚至昏厥,治疗当以峻补气血为先,方中用当归、川芎,养血生血行血,复加桂枝温经通络,运行血液之功;加黄芪补气生血;白术、陈皮、砂仁健脾以助运化;杜仲、续断、狗脊、山药、熟地固肾填精,服药调治后,即不再昏厥。二诊时因其腰痠之症较为突出,肾气虚弱,冲任不固,恶露复有崩冲之可能,故治以固肾气为主,复加调养气血药为佐。三诊时诸症均减,但胃肠消化不健,乃用四君子汤(参、术、苓、草)为主,补气益脾,以充气血之源。四诊为调养药,充养精神,恢复健康。

〔简便验方〕

1.用铁器烧红焠醋,熏产妇鼻。

2.醋韭煎:用米醋煮韭菜,滚三、五沸,乘热倒入壶中,使壶中热气熏产妇鼻孔。

3.烧干漆,使产妇闻其烟味,虚者忌用。

4.针刺涌泉、人中。(以上均见成都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编《中医妇科学》)

5.辰砂1.5〜3克,研末,用适量醋或童便拌匀、灌服。(《新中医》(5):27,1975)

6.刺眉心。(《傅青主女科》)

7.去血过多者,宜用阿胶水化,略加童便服。(《沈氏女科辑要》)

8.五灵脂末,半生半炒,每服6克、温酒灌入喉即愈。(妇人大全良方》)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运闷之状,心烦气欲绝是也。亦有去血过多,亦有下血极少,皆令运。若产去血过多,血虚气极,如此而运闷者,但烦闷而已;若下血过少而气逆者,则血随气上掩于心,亦令运闷,则烦闷而心满急。二者为异。”

《景岳全书•妇人规》:“产时胎胞既下,气血俱去,忽尔眼黑头眩,神昏口噤,昏不识人。古人多云恶露乘虚上攻,故致血晕。不知此证有二:曰血晕,曰气脱也。若以气脱作血晕,而用辛香逐血化瘀等剂,则立刻毙矣,不可不慎也。”

《女科经纶》引陈良甫说:“产后血晕,其由有三,有用力使力过多而晕者,有下血过多而晕者,有下血少而晕者。”

《产育宝庆集》说:“产后气血暴虚,未得安宁,血随气上,迷乱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