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衣不下
胎儿娩出后,经半小时以上胞衣滞留腹内不能自然娩出者,称“胞衣不下”,古人又称“息胞”。
〔病因病机〕
胞宫有娩出胎儿及胞衣的生理功能,然娩出胞衣有赖气血调和与气机的推送。产生胞衣不下的原因,有因元气亏损,无力推送;或因产时感寒,致使寒凝血滞,气血运行不畅,则胞衣不能正常娩出而留滞胞中。
(一)气虚
产妇素体虚弱,元气亏损,或孕期患病,元气受损,或产程过长,或分娩用力过度,耗伤气血或血虽气脱,致使身体疲惫不堪,无力运送胞衣,而致胞衣不下。
(二)血瘀
产时寒邪袭胞,致使气血凝滞或产时用力过度,耗伤气血,气虚运血乏力而致气虚血瘀,恶露停滞胞中,流入胎衣,致令胀满而不能排出,瘀血内阻,运行迟滞,致使胞衣不下。
(三)寒凝
因产时感受寒邪,寒邪入侵,血为寒凝,致使气血凝滞,胎衣不下。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根据阴道出血量之多少,恶露之色质,及腹痛之轻重喜恶而辨虚、实、寒、热。虚者出血量多,色淡质稀,少腹微胀,按之不痛;实者出血量少,色黯质稠挟块,腹痛拒按。血瘀胞衣不下与寒凝胞衣不下虽同为实证,但二者表现不同,前者为小腹满痛,或上冲心胸;后者为小腹冷痛,或疼时喜温按,或伴有时欲呕。在舌、脉、面色的表现上,前者面色黯紫,舌紫脉细涩;后者面色青白,舌淡,脉沉迟或紧。
(二)论治要点
本病治疗,以助胞衣娩出,即速排胞衣为其治疗宗旨。因本病多数伴有阴道流血,如不及时促胞衣娩岀,流血过多,往往导致虚脱。这是产后危害性较大疾病之一。因气虚失运者,当益气为主,以加参生化汤;药用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草、大枣、人参;因血瘀内阻者以逐瘀为要,方以古没竭散合失笑散,药用血竭、没药、炒蒲黄、五灵脂;若因寒凝血滞者,治宜温经散寒,方用黑神散加牛膝、药用熟地、黑大豆、当归、肉桂、干姜、甘草、白芍、蒲黄、牛膝等。
(三)常见证治
1.气虚:
证候:产后胞衣滞留宫中,小腹胀坠,按之有块,无明显疼痛感,出血量多,色淡,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昏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甚则烦躁,昏晕自汗,舌淡苔薄,脉细缓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行滞。
方例:加参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2.血瘀:
证候:产后胞衣不下,腹痛拒按,按之有块坚硬,恶露甚少;面色紫黯,自觉腹满,上冲心胸;舌质紫,脉细涩。
治法:活血散瘀。
方例:古没竭散(《证治准绳》)合失笑散。(《和剂局方》)
3.寒凝:
证候:产后胞衣留腹,小腹冷痛而拒按,得热痛减;恶露较少,其色或淡或黯;面色青白,心烦急躁;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例:黑神散(《和剂局方》)加牛膝。
(四)临证权变
胞衣不下常合并产后大出血,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产妇生命。故临床中若见产后胞衣不下,阴道出血量多,头晕心悸,神疲肢软,脉虚细者,宜急煎独参汤,频频灌服;并可配合外治之法,或用针灸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或手术剥离,或子宫切除手术,对岀血多者,急速采用输血治疗,不可掉以轻心。
〔调护〕
(1)安慰病人,消除恐惧。
(2)注意保暖,注意体位,若出血较多,宜釆取头低脚高位。
(3)大出血者宜频服独参汤。严密观察阴道出血及全身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饮食宜红糖水、肉汤、蛋汤等,禁食生冷。
(5)注意外阴卫生。
〔应用例案〕
薛立斋治一产妇,胞衣不下,胸腹胀痛,手不敢近,用滚酒下失笑散一剂,恶露胞衣并下。(《续名医类案》)
按:本病属血瘀胎衣不下,故予活血化瘀后恶露与胞衣并下,取得疗效。
〔简便验方〕
1.用蓖蔴仁30克研细成膏,涂产妇足心,衣下即洗去。
2.因寒凝血滞胞衣不下者,用艾叶炒热熨少腹。
3.针灸:中枢(脐下四寸)先针后灸。(以上均见成都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编《中医妇科学》)
4.蝉蜕20只加水碗半煎至半碗,冲米酒30克内服。(广西中医学院《中医教学》(4):66,1977)
5.产妇自髮含口中作呕状,即下。(《万病回春》)
〔文献摘录〕
《竹林寺妇科秘方》:“临产胞浆已干,胞胎不下,可用益母散生其水即下。若仍闭而不生,死不治。
“胎衣不下,此因身弱,血少水干,用川归汤;倘胞衣在胸膈者难治。若在小腹,用破灵丹。如子在腹,妇人面色青黄,口舌黑,指甲青者,腹内儿已死矣,当用毒药攻下死胎,急救其母。若面色指甲均红者,其儿尚活,不可妄用毒药。”
《珍本医书集成•产宝》:“有由产母才送儿出,无力送衣者;有历时既久或乘冷气,则血道凝涩,而衣不下者;有胎前素弱,至血枯而衣停者。凡此,当急进生化汤一、二剂,兼服益母膏,次服鹿角灰,则血旺腹和,而衣自下。”
《景岳全书•妇人规》:“胞衣不岀有以气血疲弱不能传送而停搁不岀者,其证但见无力而别无痛胀,治当补气助血。宜速用决津煎或滑胎煎、保生无忧散、局方黑神散之类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