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延长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持经时间超过七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止,称为“经期延长”,亦称“月水不断”、“月水不绝、”“经事延长”等。若终月不尽者,则为“漏下”。
本病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为"月水不断”。指出其病是劳伤冲任经脉,冲任之气虚损,不能制其经血所致。《妇人大全良方》谓:“或因劳损气血而伤冲任,或因经行而合阴阳,以致外邪客于胞内,滞于血海故也”。指出本病有虚有实,为后世治疗本病提示了原则。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有虚有实,实者多因瘀血阻滞,占踞血海,新血不得归经;虚者多由阴虚内热,阴虚则血少,热则迫血妄行,使血海蓄溢失常。以致经期延长。
(一)气滞血瘀
情志抑结、恚怒则肝气郁结,气郁则血滞或外感邪客于胞内,阻碍气血运行而成瘀,瘀血阻滞胞脉,新血不得归经,以致经水延期不绝。
(二)阴虚内热
素体阴虚或病久伤阴,或多产房劳,使阴血亏损,阴虚内热,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扰乱血海,经血不能循其常度,而致经期延长。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以行经期超过七天以上或淋漓半月始净者为辨证依据。由于本病经水延期难尽,应与漏下和赤带相鉴别。漏下是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绵延数十日至数月不等。赤带是月经期量正常,经净后流出似血非血的赤色粘液,或臭秽,绵绵不绝。本病是经血拖延时日或淋漓不尽,所排出主要是血,而不是粘液,与赤带不同。
本病在具体虚实的辨证上仍以月经的量、色、质为主,结合形、气、舌、脉综合分析。一般以经量少,色鲜红,质稠,舌红,脉细数属阴虚内热;量中等,色紫黯有块,经行不畅,小腹胀痛,拒按,属气滞血瘀。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治疗原则在缩短经期,使达正常范围,故以止血为要。瘀血阻滞,以通为止,重在活血化瘀;药用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蒲黄、五灵脂、益母草、茜草;阴虚血热,重在养阴清热,药用生地、白芍、地骨皮、元参、阿胶、麦冬等宁冲宁血,不宜概用固涩药。但是对于本病的治疗要注意经量的多少,要遵照急则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对于经血过多者,应急予收摄固涩之剂,以防崩漏之变。
(三)常见证治
1.血瘀:
证候:经来淋漓,八九日至十余日始净,经量涩少,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方例: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失笑散(《和剂局方》加益母草、茜草。
2.阴虚血热:
证候:月经持续旬日左右,量少,色红,质常或稠。咽干口燥,或有颧红、心烦、潮热,或见手足心灼热。舌质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例: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医方集解》)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
(四)临证权变
临证若见行经时间延长,绵延不止,色淡量多、质稀,小腹空坠,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面色?白,舌淡苔薄,脉濡细多为气虚而致经期延长。冲任不固,经血失统者,应当益气摄血固冲,方用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药以白术、黄芪、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白芍、海螵蛸、茜草、川续断为主。若因湿热而见经水不断,淋漓日久,经色紫黑或挟黄带,量多质粘稠,气臭腐、腹痛,平日带多色黄,苔黄腻,脉滑数者,当清热除湿则经期方可正常。方用解毒四物汤(《沈氏尊生书》),用黄连、黄芩、黄柏、枝子、干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等药。临床上月经周期不调,亦有周期正常而延长者,有月经先期或后期,或先后不定期而延长者,临床应根据不同情况,一方面调整月经周期,一方面治疗经期延长。
〔调护〕
(1)经期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平时应节制房事。
(2)经期不食生冷瓜果,避免洗冷水。
(3)有阴虚内热的应加强营养,服用银耳、甲鱼、阿胶等滋补肝肾之品。
(4)注意经期卫生,勿洗盆浴。
〔应用例案〕
例一、陈XX,女,29岁,干部,1962年9月1日初诊。
病史:月经错后,40〜60天一次,少腹痛,腰痛,量多,有血块,10余天渐净,白带多,有臭味。现行经10余天淋漓不断,五心烦热。
检查:舌苔淡黄,质红润,脉沉细涩弱。
辨证:血虚挟热,冲任失调。
治则:疏郁清热养血。拟芩连四物汤加减。方药:
生地9克 当归9克 炒白芍9克 北沙参9克 茯苓9克 香附9克 菟丝子9克 炒川断9克 水煎服。
9月6日二诊:服药3剂,经血已止,白带仍多,心烦已减,饮食好。舌苔薄白,质红,脉沉细弱。脾湿下注,带脉失约,更方治脾。方药:
茯苓9克 生白术9克 北沙参9克 炒枣仁9克 柏子仁9克 黄柏4.5克 炒樗皮6克 香附9克 白芷3 炒杭芍9克 丹参9克 肉桂0.9克 水煎服。
10月29日三诊:服药4剂,白带减少,停药20余天,今次月经五天即净,腰痛不重,经后黄带多,两目干涩,舌苔淡黄质红润,脉沉细弦长。脾湿仍重,治以逍遥散合固经丸加减。方药:
丹参30克 柴胡9克 当归9克 杭芍18克 茯苓18克 生白术18克 丹皮15克 白芷15克 香附30克 青皮12克 黄柏15克 炒樗皮12克 生地15克。共研细末,六曲糊小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20丸。
11月21日四诊:服丸药后,月经此次来潮后宪全正常,白带亦少。停药观察。(《吴少怀医案》)
按:吴老医师认为月经不调,关键在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为经血之海,调其冲任,则经应时而至。济生方抑气汤主治妇人气盛血衰,调经之效为一般所忽适。根据妇科的生理、病理特点,幼年时期肾气未充,老年时期全恁水谷以滋养;中年时期也就是月经来潮,孕育哺乳之时,必须养肝调血。抑气汤中香附、陈皮舒郁行气,配茯苓兼顾心脾,以菟丝子易甘草,滋肾以养冲任,将此加入调血四物汤中,调经种子疗效显著。肝为刚脏,必须柔缓,忽略这一点往往难以取效。此例血虚挟热,冲任失调月经病,方用苓连四物合抑气、疏郁、清热、养血,以取初效。继用理脾止带法而经带均愈。
例二、臧XX,女,20岁,病历号51.8.635.十六岁初潮,经期尙准,半年以来经行虽按期,但时间逐渐延长。每来一周务始完,最近两个月竟淋漓不止,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闷胀,食不香,腰痠神疲,二便睡眠正常。
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有力。
辨证立法:素日体弱,又复早婚,气血未充,是以经行时间延长,脾胃不健,食欲减退,后天补给不足,胖气郁结,头晕目眩,胸闷胀满,气不摄血,冲任失固,渐趋淋漓。拟助气摄血,挟脾健中舒肝解郁之法。处方:
黑升麻3克 生牡蛎(生龙齿10克同打同布包)10克 五倍子(五味子3克同捣)3克 黑芥穗6克 白蒺藜10克 沙蒺藜10克 生熟地(砂仁3克同捣)各6克 杭白芍(柴胡5克同炒)10克 鹿角胶6克(另溶兑服) 阿胶珠10克 山萸炭15克 茅根炭15克 米党参6克 厚朴花6克 玫瑰花6克 柏叶炭10克 莲房炭10克 炒建曲10克.
二诊:服药二剂,月经显著减少,但仍未断,心跳气短,头晕依旧,食不香,胸胀闷,脉象如前,仍按上方加减。处方:
黑升麻3克 川杜仲10克(炒炭) 黑芥穗6克 川续断10克 生牡蛎(生龙齿10克同打同布包)10克 阿胶珠10克 生熟地(砂仁5克同捣)6克 杭白芍(醋柴胡5克同炒)10克 山萸炭15克 厚朴花6克 莱菔子6克(炒) 仙鹤草12克(炒) 玫瑰花6克 莱菔英6克(炒) 茅根炭15克 谷麦芽各10克 酒黄连3克 沙蒺藜10克 炒远志6克 酒黄芩6克 白蒺藜10克
三诊:服药三剂月经已止,食欲转佳,胸腹闷胀已愈,惟仍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下午感觉烦热,脉象不似从前沉细。气血已亏,来复需时,改复丸剂以善后。处方:
每日早午各服人参归脾丸1丸,夜晚服玉液金丹1丸。共服三十日。(《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按:经期延长,淋漓不断属虚者,多以补气健脾益肾固冲任为服。本案除益气健脾固冲任外,因有脉沉细有力,头晕目眩,胸闷胀等症,知其因肝血不足,引起肝气郁结,故用柴胡、厚朴花、玫瑰花、莱菔子等药,舒理郁结之气,使整个方剂,固中有散,静中有动,补而不滞。更在二诊方中加用黄芩、黄连,防其肝郁化火,较为肝热月经不调,芩、连用酒炒,以减苦寒之性过亢。用柴胡者,既可舒肝,又有升举之功。下者上升之,升麻、芥穗炒黑,更增止血之效。
〔简便验方〕
1.用红鸡冠花一味晒干为末,每服6克,空心酒调下,忌鱼腥猪肉。(《集效方》)
2.月水不断,木贼炒9克,水一盏,煎2克,温服,日一服。(《本草》)
3.用侧柏叶、炙芍药各等分,每9克水酒各半煎服。(《本草》)
4.鸡冠花、乌贼骨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次6〜9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安徽中草药》)
5.月经不调:益母草15克、当归9克、赤芍6克、木香4.5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6.妇女月经淋漓不断:楮白皮(锻炭存性)、百草霜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次9克,藕汤送下。(《安徽中草药》)
7.经行淋漓不尽:映山红根、贯众炭各15克、荆芥炭12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妇人月水不断者,由损伤经血,冲脉任脉虚损故也。冲任之脉,为经脉之海,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为表里,主下白月水,劳伤经脉,冲任之气虚损,故不能别其经血,故令月水不断也。凡月水不止,而合阴阳,冷气上入藏,令人身隹面目萎黄,亦令绝子不产也。”
《妇人大全良方》:“妇人月水不断,淋漓腹痛,或因劳损气血而伤冲任,或因经行而合阴阳,以致外邪客于胞内,滞于血海故也,但调养元气,而病邪自愈。若攻其邪则元气反伤矣。”
《竹林寺女科秘方考》:"经来十日半月不止,是为实证,
当审其妇曾服椒姜热物否,须用金钩散。熟地二钱,当归、白芍、黄芩、川断、阿胶、地榆各一钱,白芷、川芎各一钱,水煎,空腹用。”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经事延长,淋漓不断,下元无固摄之权,虚象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