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身痛
妇女在产褥期间,由于气血不足,或感受外邪引起的肢体关节痠痛、麻木、重者,称为“产后身痛”,或称“产后关节痛”亦称“产后痛风”。
〔病因病机〕
本病产生的主要机理,是产后气血不足,经脉失养;或瘀血流注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或因产后百脉空虚,腠理疏松,卫阳不固,感受外感,袭于经络;或肾虚、肾主骨,系胞,骨失濡润,胞失濡养,均可见产后身痛。
(一)血虚
产后失血过多,气血亏耗,四肢百骸空虚筋脉诸关节失于濡养,以致产后身痛,肢体麻木;甚则疼痛。
(二)血瘀
产后百节空虚,恶露量少,瘀血停留,阻滞经络、肌肉之间,气血运行受阻,故产后遍身疼痛。
(三)风寒
产后气血俱虚,腠理不密,卫阳不固、营卫不和,若起居不慎,如感受寒冷,或淋雨,坐卧湿地,则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着经络、肌肉关节、致气血运行受阻、而成身痛,或肢节痠痛。
(四)肾虚
素体肾虚,因产时伤肾,脏腑气血俱损,肾系胞主骨、去血过多,则筋骨胞脉失养,故见周身骨节疼痛,腰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辨证着眼于疼痛的特点,结合临床兼证与舌脉。若肢体痠楚、筋脉拘急,面色㿠白或萎黄,心悸少寐、舌淡红、脉细弱者,属血虚;遍身疼痛,或下腹疼痛,拒按或按之痛甚,恶露量少,色黯,面唇紫黯,苔薄,舌紫黯瘀点瘀斑,脉弦涩者,属血瘀;遍身关节疼痛,肢体胀痛,或走窜不定,伴畏寒发热,得热则舒,形寒头痛,舌苔白薄,脉浮或沉紧者,属风寒;腰脊疼痛,或足跟痛,腰膝痠软,溲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者属肾虚。本病是以产后血虚为特征,以肢体痠痛、麻木、重著为特点。
(二)论治要点
本病总以养血活血,通经和络止痛为主法。血虚者,养血益气,佐以温经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药用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加秦艽、当归、鸡血芚;血瘀者,治宜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生化汤,加桂枝、鸡血藤、没药、牛膝、威灵仙、元胡等;风寒者,养血益气、祛风宣络,方用独活寄生汤,药用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白芍、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甘草、桂心;肾虚者,补肾强腰,养血和络,方用养荣壮肾汤,方药当归、川芎、独活、肉桂、防风、杜仲、川断、桑寄生、生姜。根据产后病多虚挟瘀之病理特点,在治疗中一定勿执其偏,养血之中,应掺以理气通络之品,标本同治;活血祛瘀中又宜佐以养血之味,勿破血以伤正;祛邪疏风之时,当配补虚之药以助祛邪之效,但祛邪不宜选用辛温性燥药物,恐重伤阴液;肾虚者,滋肾填精药又当与活血祛风药同用。产后身痛与一般风湿身痛不同,因产后气血俱虚,虽夹外邪,即使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痺,亦当以调理气血,用补气养血,温经散寒之法,宜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三)常见证治
1.血虚:
证候:产后遍身关节疼痛痠楚,筋脉拘急,四肢屈伸不利,肢体痠楚,麻木,头晕目眩,心悸失寐,面色㿠白,神疲乏力,恶露色淡,舌淡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养血益气,温络通络。
方例: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秦艽、当归、鸡血藤、桑寄生、首乌藤。全方共奏养血益气,温经通络之效。
2.血瘀:
证候:产后遍身疼痛或腹痛,按之痛甚,或拒按,或疼痛处经脉青紫,恶露量少,或不下,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
治法: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方例: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桂枝、鸡血藤、没药、牛膝。
3.风寒:
证候:周身关节疼痛,痠楚,或痛无定处,走窜不定,或疼痛剧烈,尤如锥刺,或肢体肿胀,畏寒喜热,麻木重着,初则形寒头痛,恶寒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或沉紧。
治法:养血益气,散寒祛风。
方例: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4.肾虚:
证候:产后腰脊痠痛,或足跟痛,步履则甚,腰膝乏力,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尺弱。
治法:补肾、强腰、壮筋骨。
方例:养荣壮肾汤(《叶氏女科证治》)加熟地。
(四)临证权变
血虚上肢疼痛者,加桑枝、姜黄;下肢疼者加牛膝、木瓜,关节痛者,加松节以通络止痛;身痛兼肌肤麻木,重着者加苍术、苡仁、茯苓、防己以除湿;疼痛甚者,酌加海风藤、石楠藤、姜黄、威灵仙祛风通络,除湿止痛;肾虚腰痛者,加桑寄生、续断、杜仲补肾强腰;血瘀者,痛甚而经脉青紫酌加红花、桃仁、苏木以增活血止痛之效;痛处冷感明显者,加细辛、姜黄以散寒止痛;麻木、重着者,加南星、苍术、白芥子以除湿化痰。风寒者,重着麻木,酌加苍术、防己、木瓜、苡米仁以除湿;痛如针刺,皮色或经脉青紫加红花、桃仁、姜黄、没药、乳香等以活血化瘀止痛,亦可选用身痛逐瘀汤,药用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关节、经脉疼痛,屈伸不利,加海风藤、伸筋草、舒筋草以宣络止痛。肾虚者,风胜加羌活,寒盛加草乌,湿邪偏胜加薏苡仁、苍术、木瓜除湿通络。
若素体阳盛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邪之后,寒湿化热,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或窜痛,或伴有发热、恶风、口干渴,心胸烦闷,舌苔黄,脉滑数等,往往用温散不效,可用清热散湿,疏风活络法,宜清热除痺汤,方中金银藤、防己、桑枝清热除湿祛风;威灵仙、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追地风散风活络除湿。使之清热除湿散风活络而不伤正;金银藤辛凉散热,又能清经络血脉中之热邪;威灵仙为祛风之要药,其性好走,能通十二经,辛能散邪,故主诸风,咸能泄水,故主诸湿。此二药合用,清热除湿散风力强,为治此症之主药。
产后多虚是一般规律。产后身痛中也以虚证居多。但是素体湿盛而又感受风寒,风寒湿邪蕴郁化热,即可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所以治疗大法也要随之改变,否则反而恋邪助热使病情加重。在这种情况下是邪实为主,正虚为次,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邪去则正气自复,勿拘泥于“产后宜补”。若经治疗后,湿热已解,仍应根据产妇体质情况加以调理。
〔调护〕
(1)疼痛剧烈,须卧床休息,生活上给予照顾。
(2)保持室内干燥,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避免阴暗潮湿等。
(3)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夏季切勿贪凉,穿长袖衣裤睡觉,不宜用竹席。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5)局部疼痛可配合针灸、电疗、熏洗、外敷、按摩等疗法。
〔应用例案〕
例一、杨XX,女,42岁。产后20天,四肢疼痛不能活动,屈伸困难,腰疼加剧,曾服药针灸数次无效,但四肢及腰部尙无发现异常变化,食欲正常,由于夜间剧痛而造成失眠,脉象弦紧。此病因产后气血虚弱,五阳不固,腠理空疏而风寒乘虚而入,使气血凝滞不通,留于经络,故发生剧痛,以致此病。治法应以大补气血为主,佐以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方用:黄芪120克,桂枝12克,当归15克,川芎、秦艽各9克,防风12克,木瓜、牛膝、过山龙、川乌各9克,生姜15克,大枣二十枚,水煎服。二剂疼减半,四剂痊愈,活动自如。(《黑龙江中医药》1965.1.)
按:此例产后20天,四肢疼痛。不能活动,屈伸困难,腰疼加剧,且夜间剧痛而致失眠,脉弦紧。系产后气血虚弱,卫阳不固,百脉空虚,腠理空疏而风寒乘虚而入,使气血凝滞不通,留于经络故发生剧痛。所以用大补气血,佐以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之法而使病愈。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秦艽、防风、桂枝、川乌、过山龙祛风通络,温经散寒止痛;木瓜、牛膝除湿通络;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故服用四剂后即痊愈,活动自如。
例二、万XX,女,32岁,初诊日期1972年5月6日。主诉:产后四肢关节痛三个多月。现病史:自产后20天因不慎受风,开始感觉四肢关节胀痛,局部发热,肿胀,左半身麻木无力,左侧偏头痛,头晕,气短,恶风,口渴,烦闷,大便干,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中医辨证:血虚受风,湿热阻络。西医诊断:产后风湿热。治法:养血宣痺,清热通络。方用: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生地各9克,金银藤30克,清风藤15克,络石藤9克,海风藤15克,菊花、桑叶各9克,生石膏15克,知母6克。治疗经过:5月9日药后关节疼痛减轻,仍感全身发胀。上方加威灵仙、路路通、桑枝各9克,继服。6月9日药后身痛已解,脉缓。方药如下,再服三剂后症状消除。
生石膏15克 知母9克 薏苡仁15克 防风9克 金银藤、桑枝各30克 大豆卷15克 追地风9克 桑寄生 茯苓各15克(《刘奉五妇科经验》)
按:产后20天因不慎受风而致关节胀痛,属产后血虚受风,湿热阻络之证。湿热阻络则四肢关节胀痛,局部发热,热灼伤津,则口渴、烦闷、便干、尿黄。左半身麻木无力,左偏头痛、头晕,气短均为血虚受风之征。所以治疗上当以养血宣痺,清热通络。以四物汤养血活血补其虚;桑叶、菊花清热疏风;金银藤清热解毒,疏通经络;清风藤、海风藤、络石藤祛湿通络;生石膏、知母清热解肌。以扶正祛邪兼施,故药后关节疼痛减轻,但仍感全身发胀,再加威灵仙、路路通、桑枝以增加疏通经络除湿之力,三诊时身痛已解,再以原方出入,服三剂后症状消除而获痊愈。所以对产后身痛的患者,应重视气血两虚的体质情况,釆取相应措施,或以扶正为主,或以扶正祛邪兼固,但也应当重视属寒湿或湿热阻络等特点,而不能一味的使用温热祛寒胜湿之剂。
〔简便验方〕
1.稀莶草60克,老鹳草30克水煎服。
2.骨碎补60克,狗肉适量,炖服。
3.人参再造丸,每日一次,每次一丸。
4.针刺,取穴:次髎、环跳、风市、足三里、悬钟。(以上均见成都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中医妇科学》)
5.产后感受风寒,周身疼痛,体虚畏寒。当归9克,川芎6克,羌独活各6克,防风6克,威灵仙9克,穿山龙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刘奉五妇科经验》)
〔文献摘录〕
《叶天士女科》:“产后遍身疼痛者,因气血走动,升降失常,留滞于肢节间,筋脉引急或手足拘挛不能屈伸,故遍身肢节走痛,宜趁痛散。若瘀血不尽,流于遍身,则肢节作痛,宜如神汤。”
《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遍身疼痛者,由气虚百节开张,血流骨节,以致肢体沉重不利,筋脉引急,发热头痛,宜用趁痛散治之。陈无择云,若兼感寒伤食宜用五积散,若误作伤寒发汗,则筋脉抽搐,手足厥冷,则变为痉,当大补气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