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
子晕进一步发展,而见抽搐昏迷者称为“子痫”,亦称“妊娠痫证”,古称“子痫”、“子癎”、“子冒”。本病可发生于临产前,或产时,亦有少数发生于产后。其来势凶险,是妊娠产科四大重症之一。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母婴死亡,因此为了预防本病发生,必须重视定时产前检查,及时对妊娠眩晕、妊娠心烦、妊娠肿胀等病进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病因病机〕
本病常因子晕失治或治不及时发展而来。缘于孕妇素体阴虚,精血不足,于孕后胎元赖精血濡养,以致阴血愈虚,木少滋荣,肝阳上扰,阳亢化风,风火相煽,筋脉挛急,遂发子痫。《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虽是泛指眩晕,抽搐而言。但对子痫亦不例外。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子痫系妊娠期中危害极大的病证。在产前、产时或产后均可发生,且以产前子痫为常见,其次是产时子痫。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子晕病史,即在抽搐之前常有眩冒目花,头痛耳鸣,胸闷呕恶,血压显著升高,可达180/100mmHg,(24〜13kPa)这一前兆阶段,短则数小时,长则一周许。子痫发生时,水肿及蛋白尿进一步加重,小溲短少,甚或尿闭。发作前先见两目直视,眼白上翻,瞳神放大,随之口角及面部肌肉抽动或颤动,瞬间全身肌肉抽搐,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紫青,牙关紧闭,喉中痰声漉漉,或伴鼾声如雷。抽搐反复发作不已,或昏迷不醒,血压持续偏高,脉搏加快,肢肿无尿,或蛋白尿。子痫愈发愈频,不仅能促使胎儿早产,并威胁孕妇之生命安全。因此子痫的前驱阶段积极治疗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子晕时早治。早予重视便可预防其病势发展。
本病尙须与癫痫相鉴别,子痫者,因妊而发,须臾醒,移时复作;癫痫者,多有以往发作病史,并非因妊而致,且系突然发作,临床检查并无高血压、蛋白尿等。
(二)论治要点
子痫为妊娠产科危急重症,一旦发作即当全力抢救。治疗以熄风镇痉,宁心安神为主并配合西医西药、针灸的运用。抢救分昏迷与清醒之时。分述如下:
1.清醒时:可服羚角钩藤汤,常用药羚羊角粉(3克分冲)、桑叶、川贝母、鲜生地、钩藤(后下)、菊花、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茯神。若子痫发作严重,肝风内动者,可加石菖蒲,郁金,天竺黄。若汤剂不便,可速服羚羊角琥珀散,药用羚羊角、琥珀、天竺黄、蝉蜕、天麻,地龙等分,共研细末和匀,日服四次,每次1.5〜3克。全方重在镇肝熄风,定痉宁心。若与羚角钩藤汤合用,奏效尤捷。
2.皆迷不醒时:开窍醒神定志,针刺风池、人中、丰隆、大陵、行间等穴。同时用醒脑静针剂2〜4支加入25%葡萄糖40毫升,静脉推注,或醒脑静一支肌肉注射,每日2〜3次。神志清醒后再给予服药。以羚羊角粉3克、钩藤30克,以沸水浸泡代茶,加入竹沥汁10ml(半支),代茶送服。昏迷抽搐者清凉开窍定风,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每日二丸,用凉开水调匀;或紫雪丹每日三次,每次0.6〜3克,凉开水调匀;或至宝丹,每日二丸,用凉开水调匀。均分2〜4次鼻饲或口服。
(三)常见证治
证候: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颜面潮红,心悸烦躁,突发四肢抽搐,面色青紫,牙关紧闭,两目直视,或昏不知人,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治法:平肝息风
方例: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全方共奏平肝育阴,熄风镇痉之效。
(四)临证权变
在子痫的演化过程中,若肝风旋扰,木火内盛,灼液炼痰,风、痰、火三邪相互交炽,上扰清窍,复见气粗喘促,痰鸣漉漉,口吐涎沫,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务必兼用清热、豁痰、开窍之法,急取牛黄清心丸加竹沥灌服。牛黄清心丸系《痘疹世医心法》方,药有牛黄,朱砂、黄连、黄芩、栀子仁、郁金等。如见神昏持续不醒者,乃属痰迷心窍亦可加用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紫雪丹等,以开窍化痰镇痉。必要时进行中西结合抢救,(方药详见论治要点),以免贻误病机。亦可配合针灸、见抽搐不止者,可针曲池、合谷、承山、太冲;若昏迷不省者,可针人中、内关、百会、风池、涌泉、大椎等穴;证见牙关紧闭者,可针下关、颊车等穴。
如治疗后神清、痉止,但见头昏目花,心烦口燥,虚羸少气,溲黄便干,舌红无苔,脉弦细滑数,系邪势已衰,而真阴大亏,当滋肾育阴,壮水涵木为治,方用杞菊地黄丸,加生石决明、钩藤、首乌、龟板等,以巩固疗效,防止子痫复作。
若子痫属痰浊阻塞者,可选用苏合香丸,每日2次,每次一丸。
产前子痫,水肿明显,可于适当方中加赤小豆,车前子,猪苓、泽泻;产时子痫,夹痰上扰,可于对症方中加羚羊角粉、钩藤、当归、益母草、牛膝;产后子痫,内风夹痰者,可于对症方中加当归、丹参、琥珀末(吞服)、川芎、竹沥1支(冲服)、制半夏、胆南星。
对于子痫病的预防,可在妊娠中期以后,常服扁鹊三豆饮,药有赤小豆30克,黑豆60克,绿豆15克,双花15克,甘草6克。对妊娠水肿尤有治疗作用。
子癎与子晕的形成,均不外乎阴虚血亏,肝热生风,其发病均是阴虚阳浮,故治疗上皆以潜镇虚阳,泄降浮火为法。温燥辛升之品切不可用,否则助邪为疟,加重病情。子痫接近产期者,可应用平和催生之剂,使之早日产下即可无虞,但不可用峻剂破血。若未接近产期,贝母不宜用,因可令人易产。
〔调护〕
(1)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2)注意血压、胎心音的变化,每4〜6小时测量血压一次,记24小时出入量。痉挛抽搐者,应有专人守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痉挛抽搐昏迷时,按痉厥、昏迷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3)大小便失禁者,要注意衣被的清洁,污染后随时更换。
(4)昏迷期禁食,可采用鼻饲药汁或流汁饮食或静脉补液以维持体内营养的需要。面色出现紫绀者,立即给予吸氧。
(5)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可根据季节选用菠菜、冬瓜、黄瓜、莲子粥、荷叶粥、赤豆粥等。尿少肢肿者应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应用例案〕
例一、金XX,26岁,第一胎。
初诊:1975年5月23日。怀孕八月余,头晕目眩,下肢浮肿,血压140/100mmHg(18.7/13.3kPa),小便(一),于5月22日住院,曾用健脾平肝,头晕较减,浮肿稍退,但血压未降,血压150/100mmHg(20/13kPa)。口苦而渴,咽干,夜寐不安,脉弦滑数,苔薄质红有刺。胎火上扰,引动心火内炽,肝阳偏亢。治以泻肝清火。
龙胆草4.5克 丹皮9克 炒山栀9克 当归9克 生地12克 白芍9克 钩藤12克(后下) 白蒺藜12克 生石决15克(先入) 茯苓9克 天仙藤30克 二剂。
二诊:5月26日。血压120/60mmHg(22/8kPa)。头晕已瘥,下肢浮肿减退,口苦且渴,鼻衄寐艰,脉弦滑数,苔薄质红,尖有刺,肝阳渐平,胎火未敛。前方有效,毋庸更张。
守方加茅根30克一剂
三诊:5月27日。血压128/78mmHg(17.6/10.4kPa)。诸症均瘥,血压亦平,舌红转淡,脉弦带数,仍予清热平肝,以竟全功。
白蒺藜12克 钩藤12克(后下) 生石决15克(先入) 生地12克 丹皮9克 白芍9克 炒山栀9克 天仙藤30克 茅根30克 女贞子9克 旱莲草15克 带回出院。(《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第一辑•下)
按:本病缘为脾乏健运,湿浊停聚,精血输送障碍,以致肝失滋濡,肝阳上亢,证见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夜寐不安,下肢浮肿诸象。治以清肝潜阳,泄热利尿之剂,使肝阳潜降,湿浊下泄,故诸症均瘥,血压亦趋正常。
例二、贺XX,女,30岁,住XX产院,系XX公社农民。
第一诊:1971年11月15日。
证状:以预产期已过,住院待产。于本月下午四时,突发抽搐,两目上翻,人事不知而厥。脉弦数而细,舌尖红绛。
诊断:子痫。
辨证:阴虚阳亢。
治则:育阴潜阳,镇肝息风。
先用铁秤锤烧红入醋,就鼻燻之,稍得安静,口不紧咬,再投下方煎服。
自制方(王渭川验方):
羚羊角2克(磋末吞服) 生地30克 麦冬10克 牛膝10克 生白芍12克 紫石英10克 沙参10克 川贝母10克 菊花10克 僵蚕10克 玉竹10克 女贞子20克 娱蚣2条 乌梢蛇10克 槟榔10克 嘱每四小时,服头煎药。
疗效:服药后,渐次停止搐搦,人事渐清醒。天明分娩,母子平安。(《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
按:此例为素体阴虚,肝失滋濡,以致肝阳上亢,化风内旋,证见四肢抽搐,昏厥不省人事等,故治以育阴潜阳,镇肝息风之法。由于药证吻合,因而服药后搐搦即渐止,人事渐清醒,于天明安然分娩。
〔简便验方〕
1.决明子30克,菊花15克,旱莲草15克,水煎服。适用于子晕血压偏高者。
2.带根芹菜不拘量,洗净后捣汁服。适应证同上。
3.煅海螺60克 全蝎21克 天麻9克 共研细末,每服3克。适用于子痫抽搐者。(以上均见《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
4.向日葵叶30克、芹菜一把、煎服。适用于血压偏高者。
5.玉米须30克、车前草30克、陈葫芦30克,煎汤代茶。浮肿甚者用。
6.丹参注射液4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40毫升,静推。(以上均见《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文献摘录〕
《女科证治约旨》:“妊娠眩晕之候,名曰子眩。如因肝火上升,内风扰动,致昏眩欲厥者,宜桑丹杞菊汤主之,桑叶、丹皮、滁菊花、炒杞子、煨天麻、焦山栀、生地、钩藤、橘红。如因痰涎上涌,致眩晕欲呕者,宜加味二陈汤主之,仙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川贝、瓜蒌皮、淡竹沥、姜汁。”
《医述•女科原旨》:“妇人有孕之后,冲任血养胎元,以致肝脏少血,而木火內动,摇摇靡定,风象生焉。其证目吊口噤,角弓反张,流涎昏迷,时作时止,与内伤之痫象相类。俗医以为外入之风,真属聋瞆。试问:风入皮毛,则当恶寒发热,何表证未见而厥,少之证叠出?且无孕安然,有胎反病,风果如是耶?审其病情,无非肝肾阴虚,阴虚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强直反张,有似于风,而实非风也。即风亦属內风之风,而非外入之风也。良由胎在母腹,阴血愈耗,虚火取炽,经脉空而为火所灼,以故精不能养神,柔不能养筋,而如厥如癫,神魂失守。治法有在阴、在阳之别:阴虚者养阴,阳虚者养阳。庶阴液足而真气回,木火藏而虚风定,子安母亦安矣。考古治子痫羚羊角散,方内惟羚角入肝舒筋,枣仁、当归补肝益血,与证相投。其防、独则耗真元,薏仁则下生胎,多不合辙,未可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