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晕
妊娠中、晚期,出现头晕头痛,目眩耳鸣,烦闷不舒,甚者观物不清,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筋惕肉瞤,肢体浮肿者,称为“子晕”,亦称“子眩”或称“妊娠眩晕”。是“子痫”的先驱症状。亦可称“先兆子痫”。若于妊娠晚期,或正值分娩时,或值产后,忽然发生眩晕仆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搦动,颈项强硬,或全身强直,牙关紧闭,面色青紫,目睛直视,口吐白沫,或喉中痰声漉漉,少时抽搐渐止,全身松弛,面色恢复,孕妇逐渐苏醒,或呈昏迷状态,或伴鼾声如雷。抽搐可反复出现,或昏迷不醒,此称为“子痫”,亦称“妊娠痫症”。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脏气本虚,素体阴血不足,因妊而重虚,以致精血益虚,肝阳偏旺,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一)阴虚肝旺
平素肝肾阴虚,孕后聚血养胎,随胎儿长大,尤需母血滋养,故致精血愈亏,肝失濡养,水不含木,肝阳上亢;扰乎清窍,眩晕。
(二)脾虚肝旺
脾气素虚,生化乏源,营血不足;或脾运失司,水湿停聚,精血输送受阻;或聚湿为痰,复因孕后,阴血养胎,精血益亏,肝失濡养,遂致肝阳上亢,挟湿浊蒙清窍,而致子晕。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子晕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是较为严重的病证,应予以重视。
本病以肝阳上亢为主要特征,临床以头晕目眩,视物模糊为主症,其临床主要表现指征,常见高血压、水肿或蛋白尿。本病临床又有阴虚肝旺与脾虚肝旺之别。其阴虚肝旺者,头以眩晕为主,兼见心悸怔忡,耳鸣,寐多梦易醒易惊,面色潮红,口渴咽干,或手肢发麻,皮肤搔痒,便干溲少或黄,舌红或绛,或中剥有裂纹,苔少,脉弦滑数;脾虚肝旺者,临床以头胀目眩,头昏头重,肢面浮肿,胸闷泛呕,神疲肢软,胁脘胀满,纳呆便溏,舌淡而胖,或边有齿痕,苔薄或厚腻等症。
(二)论治要点
子晕是阴血素虚,肝阳偏亢,或脾土受侮,健运失职,水湿泛溢所致,营血不足,复因妊娠胎体渐长,阴血益亏,肝失滋养,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成。故治疗以平肝潜阳为要,同时辨别阴虚、脾虚分而治之。
若阴虚阳亢者,治宜滋阴养血,平肝潜阳,常用方杞菊地黄丸,药用枸杞、菊花、生地、山萸肉、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加石决明、龟板育阴潜阳,加首乌、钩藤以养血、镇静、平肝,全方共奏养育肝阴,镇摄浮阳之功;若脾虚肝旺者,治宜健脾利湿,平肝潜阳法,药用白术、茯苓、大腹皮、生姜皮、橘皮、苍术,钩藤、石决明、防己、木瓜、扁豆衣、赤小豆等。俾阴精复元,浊水畅泄,肝得滋濡,则浮阳潜降,诸恙得失,自无发展至子痫之虞。
(三)常见证治
1.阴虚肝旺:
证候:妊娠中晚期,头晕头痛,双目眩花,心悸怔忡,耳鸣作响,咽干口渴,夜寐多梦易惊,或手肢发麻,皮肤瘙痒,大便秘结,溲短色黄,或呕恶脘痛,舌红或绛,少苔,或中心剥有裂纹,脉弦滑数。
治法:育阴潜阳,
方例:杞菊地黄丸(《医级》)加石决明、钩藤、龟板、何首乌。
2.脾虚肝旺:
证候:妊娠中后期,面浮肢肿,头痛、头昏、头重,如眩冒状,胸闷泛恶,胸胁胀满,神疲肢软,纳呆便溏,或胃脘疼痛,舌质淡胖,苔薄或腻,脉滑略弦。
治法:健脾利湿,平肝潜阳。
方例:白术散(《全生指迷》)加钩藤、生石决明。
(四)临证权变
子晕重候,往往是子痫之先兆。如临床上证见头晕胀痛,两目昏花,视物不清,恶心呕吐,舌红苔薄黄,脉弦滑疾等象,此乃肝阳亢极,肝风欲动之兆,治当随证化裁,在方中酌加羚羊角、紫贝齿、生牡蛎等镇肝重潜之品,必要时当按子痫论治,主以熄风止痉重剂。其临床阴虚阳亢若兼便秘者,可加生大黄(后下),柏子仁;浮肿者,加天仙藤、茯苓;面部肌肉抽搐,头痛甚者,可加全蝎粉、僵蚕粉吞服;血压偏高者,加夏枯草,菊花;目模糊者,加决明子。若临床证见头痛头胀,头眩目花,心烦先寐,面赤唇红,小溲短赤,舌红,苔少或黄糙,脉细滑而数者,此心肝火旺,治宜清心泻火,平肝潜阳。药用羚羊角粉(冲服)、生地、白芍、淡竹叶、黄连、生石决(先煎)、生龙齿(先煎)、天麻、钩藤(后下)僵蚕、川贝母。若见鼻衄者,加白茅根;头痛重者,加龙胆草、黄芩等。
〔调护〕
(1)保持室内安静,光线不宜过强。
(2)子晕发作时,卧床休息,闭目养神,症状减轻后方可起床活动。
(3)劝导病人要心情舒畅,解除忧思恼怒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4)饮食宜清淡,忌食荤腥油腻生冷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若阴虚肝旺者宜选食甲鱼、菠菜、银耳等。
(5)注意观察子晕发展的轻重,注意血压的变化,以供医生诊断参考。
(6)先兆子痫往往是由妊娠高血压及妊娠水肿未经及时治疗发展而成,所以在怀孕5个月以后必须定期做好产前检查,严密观察血压、体肿、尿蛋白等情况,如有异常者,必须引起重视,给予积极治疗,防止子痫发生。
(7)对以往有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肝炎病史者,更需注意。
(8)妊娠后常服淡豆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