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30克)
〔煎服法〕上药研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克)每服一丸,日服三次。丸不及汤。
理中汤
人参(6克)或用党参(15克) 干姜(5克) 炙甘草(6克) 白术(9克)
水煎服
注:括号内剂量为参考剂量
〔讲解〕本方为治太阴病,脾胃虚寒的主要方剂。方中干姜辛热,温健脾胃,以祛寒邪,为君药。虚则宜补,故用人参补益脾气,为臣药。脾虚生湿,故用白术补脾燥湿,为佐药。三药一温,一补,一燥,再以炙甘草益气补中扶正,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具有温中祛寒,补脾胃之功。
临证应用指征为:腹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腹满不食,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
脾胃属土,职司运化,若脾胃阳虚有寒,则运化无权,清浊升降之机受阻,吐利腹痛等证随之而起。采用本方,温运中焦,补益脾胃,则中土有权,升降复常,诸证自愈。然理中丸以蜜为丸,属于缓调之剂,宜于病情较轻、病程较长者:若病情较急,宜改丸为汤以收速效,所以方后有丸不及汤之语。
本方在《金匮要略》中名人参汤。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名治中汤。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名人参理中汤。
〔使用注意〕本方药性偏于温燥,故湿热内盛,阴虚内热者忌用。
该方的常用加减法为:
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白术。渴者倍白术,白术益气燥湿,故能生津。蜷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满去甘草,甘令人满。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白术甘壅,姜夏散逆。脐下动气,去术加桂枝,白术补气,桂枝泄奔豚。悸加茯苓,饮停则悸,茯苓利水宁心。阴黄加茵陈。寒结胸加枳实。
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本方加枳实、茯苓,蜜丸,名枳实理中丸,治寒实结胸欲绝,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不瘥者,本方去甘草,加茯苓、川椒、乌梅,名理中安蚘丸,治胃寒吐蚘。本方加桂枝,倍甘草,名桂枝人参汤,治太阳表证不除,而数下之,协热而利,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本方加黄连、茯苓,名连理汤,治伤暑湿而作泻。本方加陈皮、茯苓,名补中汤,治泄泻。本方加当归、白芍、陈皮、厚朴、川芎,入姜煎,名温胃汤,治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
〔临证应用〕本方用于太阴病,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舌淡苔白,脉迟缓等脾胃气虚,中焦虚寒证。
用于寒霍乱,吐利,不渴,腹痛,脉沉迟或两腿挛缩,或腹部拘急、囊缩舌卷
用于阳虚失血,便血、吐血或崩漏而血色紫暗者。
用于小儿慢惊风,手足微抽,目睛上视,身冷肢逆,食少便溏,面色㿠白。
用于病后时时泛吐唾沫,清稀而薄,口不渴,延绵不巳。
用于胸痺,喘息咳唾,胸背痛,四肢冷,倦怠少气,语音低微。
本方用于以上诸证,必须以脾胃虚寒为病理机转。
〔文献摘录〕“理中汤,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蚘,及感寒霍乱。”(《医方集解》)
“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程应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