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生黄芪四两(120克) 当归尾二钱(6克) 赤芍药钱半(4.5克) 地龙一钱(3克) 川芎一钱(3克) 桃仁一钱(3克)红花一钱(3克)

〔服法〕水煎服,日二次。

〔讲解〕本方为治中风后,气虚血滞半身不遂和痿证的著名方剂。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故治应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经络通畅,瘀祛而不伤正,故为君药。且黄芪生用,具有补而流利,补不壅滞,助阳而又不温燥的特点。元气既虚,血运无力,必致血瘀,故配以当归尾,有活血祛瘀而又不伤正之妙用,是为辅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均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为使药,与黄芪相配,补气行散,有促进全身气血周流的作用。诸药合用,补气活血,逐瘀通络。

临证应用依据为: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甚至遗尿失禁,苔白质淡,脉缓。

使用本方应以病人神志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脉细弱无力者为宜。对阴虚血热,肝阳上亢,伴有头痛目眩、心中烦热、大便干燥、脉大有力或弦硬有力的半身不遂者忌用,否则即成坏病。本方需久服缓治,才能取效。

关于本方的药量问题,黄芪重用四两或四两以上是以补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等情况决定各药的主次和剂量,不必拘泥。

该方的常用方法一般以原方加蜈蚣疗效较好。若心下痞而气不利者,加台乌药、青皮以顺气降逆,疏肝散结;纳少胸闷者,加炒枳壳、陈皮、白芷以行气宽中,和胃醒脾;心下痞而善太息者,加人参;口噤或唇缓涎出者,加钩藤、僵蚕;脉虚弦数而心烦失眠者,加山栀、炒枣仁以清热养血安神;脉弦数而口苦者,加黄芩以清热泻火;舌苔黄燥,或苔厚腻,口渴者,加生石膏,以清热生津;肢体痿软较重者,加虎骨、熟地、石决明以强筋壮骨,滋阴潜阳;自汗气短,脉虚缓,或先天不足者,加人参以益气固表;肢体寒冷者,可用附子、桂枝温阳散寒;肌肉萎缩者,可加鹿角胶、阿胶、鱼鰾等,滋阴养血柔筋;脾胃虚弱者,加白术以补气健脾;痰多者,加制半夏燥湿化痰;下肢瘫肿者,加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

〔临证应用〕本方用于中风后遗证属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的半身不遂,肢体瘫软,口眼歪斜等证,临证凡见苔白、舌质淡或暗淡者,即可应用本方。

应用本方治疗面神经痹,若加荆芥、薄荷、姜蚕等则疗效更著。

对小儿麻痹后遗证,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肢体偏瘫等证,凡属气虚血瘀者,均可酌情使用本方。